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甜瓜接种蔓枯病菌前、后circRNA的研究及靶基因的筛选验证,探究circRNA在甜瓜抗蔓枯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感病品种‘白皮脆’和抗病材料PI420145,分别在接种前、后取样,构建circRNA文库,通过RNA-Seq、Real-time PCR验证以及基因结构分析,探索circRNA在抗蔓枯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2个circRNA文库中共鉴定出3 136个circRNA,过滤后共获得1 511个circRN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ircRNA的种类和表达具有品种差异性,且接种蔓枯病菌会引起circRNA的变化。接种蔓枯病菌前、后,在PI420145和‘白皮脆’中分别筛选到4个和3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1个circRNA在2种材料中都有差异表达;对6个靶标基因的结构域分析及RT-qPCR分析结果表明,MELO3C022310、MELO3C002560和MELO3C010763基因与甜瓜蔓枯病抗性相关。[结论]circRNA参与了甜瓜材料PI420145对蔓枯病入侵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稻曲病菌致病力增强的ATMT突变菌株5062,为稻曲病菌致病机制解析、致病相关基因克隆提供方法基础。【方法】测定和观察5062的菌落直径、菌落形态、产孢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利用TAIL-PCR和RACE技术克隆5062基因组的T-DNA侧翼基因,并比对分析基因的信息,最后利用RT-PCR检测突变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5062田间接种表现为致病力增强,在MM和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减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而在PSA和TB3培养基上,其菌落形态、色素等方面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TAIL-PCR扩增得到的紧邻T-DNA两侧的侧翼序列在野生型中不相邻。TAIL-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5062基因组的T-DNA侧翼基因,RT-PCR表明T-DNA插入位点右侧1个基因在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结论】突变菌株5062的致病力增强,在营养贫乏条件下产孢能力增强,其表型的变化可能是染色体重排和T-DNA插入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农杆菌介导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该病菌的突变体库并进行突变体筛选,为荸荠秆枯病病原菌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方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双元载体pEX4转化至荸荠秆枯病菌野生型菌株Ceh中,利用PCR、Southern blotting杂交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等技术验证转化子。通过单因子变量[共培养基中的乙酰丁香酮(AS)、农杆菌诱导时间、病原菌孢子浓度、IM诱导培养基pH、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介质]试验,优化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并建立该病菌突变体库,分析突变体的形态变异和致病性。【结果】获得的最佳遗传转化条件为:共培养基中AS浓度为300μmol/L,农杆菌诱导时间6 h,真菌孢子浓度为10~7个/mL,诱导培养基pH 5.6,共培养时间72 h,共培养介质为硝酸纤维素膜。在该优化条件下,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600~700个转化子/10~7个孢子。随机挑取转化子进行PCR检测均为阳性,T-DNA单拷贝插入率达77.8%,荧光显微镜均可检测到荧光信号。【结论】成功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荸荠秆枯病病原菌遗传转化体系和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筛选获得表型和致病性缺陷突变体,可用于指导荸荠秆枯病菌基因功能和病菌与寄主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苹果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表型或致病突变体,为研究该病菌的表型及致病相关基因提供起始材料。【方法】从建立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随机挑选230株突变体菌株进行表型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并对部分致病突变体进行TAIL-PCR侧翼扩增。【结果】大部分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03-8在表型及致病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仅30.87%的突变体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其中16株突变体(占突变体总数的6.95%)致病性发生了明显的增强,而表型与03-8相比无明显的变化;20株突变体(占突变体总数的8.69%)致病性与03-8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表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6.1%的突变体则同时表现出表型及致病性的显著差异,其中28株表现为致病性显著降低,7株致病性丧失。通过对15株致病突变体侧翼序列的扩增,获得了7条T-DNA侧翼序列,其中突变体X912的侧翼序列被注释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阿魏酸酯酶B前体。【结论】获得了多个不同的苹果树腐烂病菌表型或致病突变体,为研究该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相关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辅助甜瓜抗蔓枯病基因的聚合及品种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蔓枯病(gummy stem blight)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危害甜瓜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其存在生理小种的分化,品种即使仅携带单个抗病基因,仍会导致甜瓜抗性逐步降低甚至丢失。建立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选育抗性高且不再分离的聚合抗源自交系和品质优良且高抗甜瓜蔓枯病的改良白皮脆品种(品系),为甜瓜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和重要的中间材料。【方法】利用5份甜瓜单一抗源材料PI140471、PI157082、PI511890、PI482398和PI420145两两杂交获得8份聚合抗源(082-471、082-890、082-398、145-471、145-082、145-890、145-398和890-398)。利用3个不同浓度的蔓枯病病菌孢子液(5×105个/mL、5×107个/mL、5×109个/mL)对8份聚合抗源的F1植株幼苗进行接种鉴定。结合春、秋两季的接种鉴定结果,筛选得到2份聚合后抗性显著提高的基因组合145-471和145-398。一方面,以145-471和145-398为材料,利用苗期梯度接种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农艺性状观察,对其自交后代进行逐代筛选至F7。另一方面,选用组合PI420145和PI140471以及PI420145和PI482398作为蔓枯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综合性状优良的感病甜瓜品种‘白皮脆’为抗性基因受体亲本。先分别单向回交5代,在单个基因回交转移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对回交后代进行筛选。当回交后代的遗传背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再将2个方向的回交后代进行杂交,后自交3代稳定。【结果】聚合抗源对不同浓度的蔓枯病菌均表现为抗,而单一抗源对不同浓度蔓枯病菌表现出选择性抗性且抗性水平低于聚合抗源。SSR标记CMCT505和CMTA170a在PI140471和PI482398上可分别扩增出189 bp和121 bp的特异性片段,SCAR标记SGSB1800可以在PI420145上扩增出1 80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145-471(145-398)的聚合单株可以同时扩增出189 bp和1 800 bp(121 bp和1 800 bp)两条特异片段。聚合抗源145-471(或145-398)的自交F7世代以及改良白皮脆BC5F4世代群体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各单株已经成功聚合了Gsb-1Gsb-6(或Gsb-4Gsb-6)两个抗病基因,抗性不再有分离且农艺性状稳定一致。初步建立了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获得了两份表现高抗且抗性不再分离的聚合抗源自交系F7和2个以优质品种‘白皮脆’为受体亲本的改良白皮脆BC5F4品种(系)。改良白皮脆BC5F4世代表现为高抗甜瓜蔓枯病,且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脆度、果肉质地、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与白皮脆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创建的3个分子标记CMCT505、CMTA170a和SGSB1800对抗病基因Gsb-1Gsb-4Gsb-6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初步建立了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甜瓜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将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改良‘白皮脆’作为抗病育种的新材料,为甜瓜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抗病基因进一步聚合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甜瓜抗感材料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分析,了解甜瓜抗蔓枯病的抗性机制。[方法]以抗蔓枯病甜瓜抗源PI420145和感蔓枯病甜瓜‘白皮脆’(对照)为材料,在接种蔓枯病菌后的不同时间(0、1、2、3、5、7 d)进行取样,测定内源激素乙烯、茉莉酸及水杨酸的含量,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叶片中乙烯、茉莉酸、水杨酸等防御信号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抗蔓枯病甜瓜材料PI420145叶片中的乙烯含量整体低于感蔓枯病材料‘白皮脆’,但在接种0和7 d时茉莉酸含量均高于‘白皮脆’,并且水杨酸含量也基本高于‘白皮脆’。在接种前期(0~3 d),PI420145叶片中乙烯途径相关基因ACS、EIN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皮脆’,接种后期(5~7 d)ACS在PI420145中下调表达并且表达量显著低于‘白皮脆’。PI420145叶片中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COI1、PDF1.2的表达量分别在接种后期和接种前期基本显著高于‘白皮脆’,而AOS表达量在接种后期则极显著低于‘白皮脆’。在PI420145叶片中除接种后1 d外,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EDS5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白皮脆’,而ICS、NPR1的表达量分别在接种后期和接种前期基本显著高于‘白皮脆’。[结论]PI420145叶片中低浓度的乙烯以及高浓度的茉莉酸和水杨酸提高了其对蔓枯病的抗病能力,PI420145叶片中EIN2、PDF1.2、EDS5和NPR1在接种早期的高表达促使其比‘白皮脆’更早一步对蔓枯病菌的侵染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7.
从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AZT91,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条状褐斑,最后死亡。对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潮霉素抗性检测,证明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突变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PCR和TAIL-PC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观点。利用TAIL-PCR扩增了左边界侧翼序列,通过分析,初步推测该突变体可能是由于T-DNA插入后激活了单加氧酶基因的过量表达,破坏正常代谢途径,导致突变体死亡。该材料可用于水稻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出高抗细菌性果斑病的甜瓜资源,为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法接种,采用2种抗性分级方法,以感病品种炮台红为对照,对17份甜瓜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结果】 17份供试甜瓜材料中,没有对细菌性果斑病菌免疫的材料,JM17-14的抗性最强,相对抗病指数为0.85,属高抗水平;采用两种抗性分级标准,供试甜瓜材料的抗性强弱顺序基本一致,但抗性水平有差异;17份供试材料中杂交F1代的抗性多介于其双亲之间,但也有超亲优势存在。【结论】 17份供试甜瓜材料中,JM17-14的抗性最强,为高抗细菌性果斑病资源,可用于抗性基因定位及抗病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份"海蜜"系列甜瓜材料进行蔓枯病病菌接种和蔓枯病抗性基因Gsb-1、Gsb-4分子标记检测,初步分析了"海蜜"系列甜瓜的蔓枯病抗性来源。田间鉴定结果显示,"海蜜6号"对蔓枯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其他"海蜜"品种表现为中抗。6份"海蜜"系列甜瓜均未得到与Gsb-1分子标记相同的190 bp条带;"海蜜2号""海蜜6号"扩增出了与Gsb-4分子标记相同的120 bp、180 bp两条带,而"海蜜4号""海蜜5号""海蜜8号""海蜜10号"均只扩增出一条带。研究初步确定"海蜜2号""海蜜6号"的抗病基因与Gsb-4具有等位性。基于此研究,建议"海蜜"系列甜瓜均用携带抗性基因Gsb-1的抗源材料来改良其对蔓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探索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同时获得品质优良且高抗甜瓜蔓枯病的改良‘白皮脆’品种(系)。[方法]利用单一抗源PI140471(含抗病基因Gsb-1)与PI420145(含抗病基因Gsb-6)杂交,结合苗期蔓枯病菌A和A1梯度接种(5×105m L-1、5×107m L-1和5×109m L-1)鉴定与SSR标记CMCT505及SCAR标记SGSB1800筛选,获得聚合2个抗蔓枯病基因Gsb-1和Gsb-6的聚合抗源471-145。以聚合抗源471-145为父本,品质优异的感病品种‘白皮脆’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F1,选取含有聚合抗源且表现高抗的F1单株,再以‘白皮脆’为轮回亲本进行品种改良。[结果]SSR标记CMCT505可以在‘白皮脆’和PI140471上分别扩增出219和190 bp的特异性片段,SCAR标记SGSB1800可以在PI420145上扩增出1 80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聚合单株可以同时扩增出190和1 800 bp两条特异性片段。BC3F3群体筛选结果显示一些单株已经成功聚合了Gsb-1和Gsb-6两个抗病基因。单基因抗源PI140471和PI420145对不同菌株表现出选择性抗性且抗性水平低于聚合基因抗源。田间抗性观察显示,含有2个抗性基因的植株表现为高抗甜瓜蔓枯病,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一致。本课题组创建的分子标记CMCT505和SGSB1800对抗病基因Gsb-1和Gsb-6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另外,抗性观察与果实品质测定表明改良‘白皮脆’品种(品系)高抗甜瓜蔓枯病且商品性优良。[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探索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同时也为甜瓜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提供新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西、甜瓜蔓枯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和不同西、甜瓜品种的抗病性,为指导广西西、甜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104个西、甜瓜蔓枯病菌株进行致病力差异分析,并对14个西、甜瓜品种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不同蔓枯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104个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分别占31.73%、57.69%和10.58%。不同西、甜瓜品种对同一蔓枯病菌菌株的感病性也存在差异,强致病力菌株WTMK-76对不同西、甜瓜品种病情指数为38.14~86.92,中致病力菌株BHMK-59对不同西、甜瓜品种病情指数为26.88~76.40。10个西瓜品种中以绿美人的抗病性最强,黑美人次之;4个甜瓜品种中以广蜜1号的抗病性最强。【结论】不同的蔓枯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但菌株致病力强弱与菌株分布的地理位置无关;不同西、甜瓜品种抗病力也存在差异,其中以绿美人、黑美人和广蜜1号的抗病性最强,这3个西、甜瓜品种可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放线菌C28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及对盆栽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对该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琼脂块法、生长速率法研究放线菌C28对靶标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C28对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C28的分类地位。【结果】①放线菌C28对供试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拮抗性,拮抗圈直径为10.0~22.5 mm;其无菌发酵滤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及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菌率分别高达95.0%,90.0%及93.1%。②用放线菌C28无菌发酵滤液稀释104倍处理甜瓜种子后,甜瓜胚轴、胚根长度较对照(无菌水处理)增加37.1%和12.5%;种子简明活力指数高达141.7,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③用C28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喷施处理后,甜瓜蔓枯病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下降(P<0.05),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42.4%和40.0%。④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放线菌C28鉴定为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结论】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C28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性,对甜瓜蔓枯病具有良好的抑菌和生防效果,对瓜类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学研究拟南芥TUA2与ABA途径相关基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PCR、Tail PCR和RT-PCR技术对来自ABRC的T-DNA插入TUA2突变体进行插入位点的鉴定和转录活性的分析;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TUA2超表达植株;检测了含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各突变体和TUA2超表达植株的种子萌发;通过RT-PCR检测了突变体中ABA途径相关基因HAB、ABI1、RD22和P5CS的表达变化。【结果】突变体tua2-1和tua2-2的T-DNA插入位点均位于TUA2的启动子区,且二者的TUA2表达量均升高。在含有ABA(0.8 μmol•L-1)的MS培养基中,突变体和转基因等5个株系的种子萌发延迟,播种第5天萌发率在6%-18%,相同条件下的野生型种子萌发率为76%;ABI1和HAB在TUA2超表达体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受ABA诱导后被诱导表达的程度也远低于野生型。【结论】TUA2可能参与了ABA信号途径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大多数的植物防御素对不同的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来自苜蓿种子的防御素alfAFP的转基因土豆和番茄已经被证明对病原菌具有强抗病性。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大重要病害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将alfAFP构建到表达载体pPIC9K上,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再进行蛋白质的分泌性诱导表达,最后进行体外重组蛋白对水稻病菌的抑菌活性检测。【结果】通过15%的SDS-PAGE检测,得到大约6.5 kD的重组蛋白。alfAFP融合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纹枯病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alfAFP在酵母中成功诱导表达,并对水稻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预示着alfAFP防御素基因在水稻抗病基因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蔓枯病是危害甜瓜的一种重要病害,鉴定抗病种质资源并选育抗病品种,为防治蔓枯病提供有效措施。【方法】利用苗期人工接种方法,对140份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蔓枯病抗病性筛选鉴定。【结果】第一次调查病害时,黄旦子等53个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表现抗病,除红肉阿克拉瓦提外所有地方品种在茎部症状表现高抗;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表现感病,但秋黄皮白肉可口奇等5个地方品种在叶部症状较轻,秋黄皮白肉可口奇等6个地方品种在茎部症状表现抗病;蔓枯病在甜瓜植株的叶部症状和茎部症状呈正相关,发病后期相关指数达0.88。【结论】甜瓜蔓枯病在叶部的症状出现较早,病害程度较严重,但叶部和茎部症状相关性显著。地方品种秋黄皮白肉可口奇高抗蔓枯病,卡拉克赛、炮台红、哈密加格达、塔城冬甜瓜和白兰瓜5个地方品种对蔓枯病具有一定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调查了莘县甜瓜蔓枯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莘县主栽甜瓜品种均为感病品种,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丰田比较抗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得与甜瓜抗霜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用于甜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为进一步克隆甜瓜抗霜霉病主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以野生高抗霜霉病资源DM-4和感病自交系DM-2为亲本,构建F2代分离群体,利用BSA-seq对甜瓜抗霜霉基因进行QTL定位,开发InDel分子标记,并在双亲及其F2群体单株进行筛选验证。结果 甜瓜抗霜霉病主效QTL位于第9号染色体。在候选区间开发了37个InDel分子标记,有9个PCR产物大小在抗、感双亲表现出差异,用F2单株验证,结合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准确率分别为95 %和98 %,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在抗病亲本中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51和349 bp,在感病亲本中分别为231和324 bp。结论 引物InDel 15和InDel 20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抗霜霉病辅助选育,加快了甜瓜抗霜霉病育种速度。  相似文献   

18.
对部分网纹甜瓜试材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和大田成株期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试验材料之间对蔓枯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自交系X-3-2抗病最强,西域一号、翠蜜、春丽等感病指数高。比较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发病指数,表明湿度是影响蔓枯病发病指数的关键因素。甜瓜苗期人工接种和成株期田间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在不同栽培季节和栽培设施条件上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说明用苗期接种鉴定甜瓜蔓枯病抗性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蔓枯病对厚皮甜瓜植株早衰的影响, 以抗性水平不同的厚皮甜瓜‘玉菇’和‘夏蜜’为试材, 利用蔓枯病菌孢子悬浮液对甜瓜进行接种, 在接种后测定了不同节位叶片内SOD、CAT和POD的活性变化以及Chl和Pr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蔓枯病加速了厚皮甜瓜植株的早衰, 当植株在受到蔓枯病菌侵染后, 叶片中的SOD和CAT活性均迅速上升, 而后逐渐下降, POD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夏蜜’的SOD和CAT活性均高于‘玉菇’,而‘玉菇’的POD活性高于‘夏蜜’。‘夏蜜’的Chl和Pr的含量均高于‘玉菇’, 在接种后都呈下降趋势, 但‘夏蜜’比‘玉菇’下降的慢。不同节位叶片在受到病菌侵染后, 早衰程度也有所差异, 节位低的叶片受蔓枯病菌的影响较大, 衰老也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