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泰安市传统村落进贤村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为例,指出了传统村落拥有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价值和人文内涵,但场地存在传统景观破坏严重、经济模式单一、人口空心化等多种问题,应实施“景观地域性、空间多样性、居民主体性、环境生态性”的保护更新策略。通过植入乡村展览馆、村民广场等公共空间,增加主题民宿、采摘果园等多种居民收入途径和整治河道、修复生态景观的方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保护和改造策略,探索了有效的传统村落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如何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以文化保护和人居活动的统一为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点和风景园林介入传统村落的切入点,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为指导,从背景、活动、形态3个维度和地景、风景、园林3个层面,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风景园林视角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持续发展模式和可能性,从文化挖掘与解读、环境美化与营造、村落园林与绿化3个方面,提出了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整理村落与“风水林”建设绿色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广州农村村落"风水林"的分布特点及其环境、景观作用,分析广州村落的环境现状及整理改造和绿化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据此提出广州市绿色新农村建设中"风水林"保护、利用和村庄绿化结合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旅游热潮等方面的复杂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传统民居成为当下热门研究话题.以第一批"中国景观村落"的代表--广西金竹壮寨为案例,对其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进行多个侧面研究,并提出实施建议,拟解决其在旅游保护与开发中的矛盾,亦以期对其他类似民族村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工作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内涵,系统分析翁里怒族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以活态保护为基础,提出以村落空间格局、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群为主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规划,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赋予传统村落时代活力;基于价值判断,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传统村落景观是社会的经济和自然达到协调统一而呈现出的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通过对绍兴传统村落的考察,研究了其村落布局,建筑和庭院空间,植物景观,水系景观要素。且在村落选址布局景观营造过程中,融入宗族文化,体现了绍兴"天人合一、耕读写意、依山傍水"的村落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即将消失的杨家楼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总结出7个方面的村落景观特点:受风水与耕读文化影响之村落选址,团状的总体布局形式;3竖1横的街巷走向;以"一字屋""凹字屋""四檐全""连井三透"4种为主的建筑格局;天元塔、天佑寺、东嶽庙3处宗教景观;以"九井十八塘"为特色的水体景观;以南屏公园为主要休闲场所;由板凳龙、旗锣伞铳所构成的民俗景观。根据现状,得出村落传统景观呈现部分保护、新旧更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评价因子分析是指导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个传统村落样本的问卷调查,筛选出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变量;运用IBM SPSS 24. 0采用统计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4个公共因子,即村落风貌因子、精神文化因子、生产性景观因子、交通及公共空间因子,其中村落风貌因子对山地传统村落景观空间质量影响尤为重要。该研究期望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客家传统村落景观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营造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近年来客家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的推动下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龙南县关西村为例,从原真性保护、继承性修复、合理性优化、文化性添色、破坏性拼接五个部分评述旅游开发对原有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运用及破坏的情况,并为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代表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建设发展需求的丰富变革和内涵,关注重点逐渐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向农业、城镇经济的提升到现代农业、农村民居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变革,乡村规划在其中更是扮演着帮助新旧相互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角色。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及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风格的村落已经遭受了一次较大范围的拆除或者重新改造,传统建筑、人文景观及其特有的民俗文化都将因此而被遗弃或者消失。以河南省袁桥古村为例,在剖析了其村落景观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美丽乡村"为切入点,"田园风光规划设计"为营造理念,传统古村落保护、改造、创新和开发融合的我国村落景观规划的新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本文以肖家店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位概况、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及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适宜性、整体性、原生性和宜人性为设计原则,分别从农用地景观、道路、水洗、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几方面对肖家店传统村落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期为后续传统村落开发与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黑龙江传统村落是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是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多重影响下形成的村落。通过对14个传统村落的研究,分析了黑龙江传统村落的特征,并通过实地调研,阐述了一至四批传统村落的乡村景观。总结了传统村落的现存问题,以期为黑龙江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上端士村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为例,运用景观学的方法,采取原有地区独特的建筑景观形式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从现状分析、设计理念、规划结构、设计策略4个方面解析传统村落的场地认知到场地策略提出的过程,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赵辉  陈娟  薛高洁  汪琦  宴瑾 《绿色科技》2024,(1):18-23+30
基于AVC[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及景观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并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存在的问题,力求提出改善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的方案。选取临沂智圣诸葛故里——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进行了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AVC理论为指导,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AVC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方面的11个因素层和37个指标层,13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打分评价,运用yaahp软件确定各层级权重值,结果表明:竹泉村承载力(0.4233)权重值最高,具备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最大游客容量(0.0121)成为其发展旅游的最大影响因素。生命力(0.2728)和吸引力(0.3039)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当前得出的权重数据,提出了竹泉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1)修复村落历史风貌,建设村落生态景观;(2)保护文化景观,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3)完善村落基础设施;(4)引入外来企业,带动村民参与;以期为村落景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传统村落景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指出了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子三寨村的实地调研、分析,结合当地景观和产业的优势,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基本策略:(1)农业与景观融合优化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2)旅游业与景观融合丰富空间完善村落格局;(3)文化业与景观融合打造韵味传承历史文脉。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传统村落的旅游设施,将文化创意延展到公共设施景观中。以挖掘传统村落生产与生活特色,打造村民富,村寨美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运江古镇为例,从景观空间、历史人文、自然生境三个视角探讨了传统村落旅游区景观空间的激活和历史风貌的恢复,并从"环岛生境修复"、"地域文化修复"和"社会机能修复"三个层面建立了基于空间修复理念的岛屿型旅游地旅游规划策略,试图探索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并能付诸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ier分析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到的文献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对近20年来广东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动态与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首先,“岭南水乡”“文化生态”“古劳”等作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空间特征。其次,研究领域动态包括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空间格局,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现状4个方面。最后,基于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加强乡村风貌管控,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构建可持续保护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昭大公路竣工,旅游小集镇和集镇街道的建设,大山包旅游开发进展得如火如荼。旅游业的强力发展,在为当地政府与居民收入带来增益的同时,也使村落风貌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大山包地理条件、区位因素及历史沿革,具体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其村落景观的利弊影响,得出了利大于弊的结论,并提出了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保护对策,以促成旅游与传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相似文献   

20.
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采取要素构成的方法,提取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景观要素特征,剖析其自然和人文成因,为闽西南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