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在规划低碳交通、构建低碳环境、实践低碳建筑、带活低碳旅游、引领低碳生活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主要针对重庆市北部滨江路景观绿道的地理特点以及绿道中的建筑与景观的结合特点,进一步阐述绿道在城市建设中的景观性和功能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兼容性设计的理念及定义。通过对小城镇滨水绿道相关案例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了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滨水绿道建设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从功能性角度出发提出了滨水绿道的分类方式和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首届中国国际绿化博览会主会场(南京“绿博园”)的规划主题、设计构思以及设计方案的解读.研究展会型城市滨水绿色空间的营造模式,探讨诸如设计功能多样化的把握、滨江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生态理念的落实与生态技术的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运用使用后评价(POE)法对广州滨江绿道进行了实地踏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建立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评价模型。研究发现,滨江绿道的使用者主要是周边的居民,不同路段因周边设施环境差异会引起使用群体属性及行为的较大差异,且路口过街可视性及照明设施等因子对评价的影响最大。通过POE研究,广州滨江绿道步行空间环境整体得分为E2(较好)评级,但部分指标得分与整体存在一定差距,绿道的混合功能开发及过街可视性等问题仍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可达性研究,提供古村落结合绿道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研究通过珠三角绿道与古村落的空间分布,提取古村落至绿道的距离可达与时间可达数据。在对此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绿道对沿线古村落的空间整合以及沿线古村落的慢行系统可达性问题,提出"点-面-线"的发展策略和以"三级优先发展模式"促进各市域古村落均衡发展,进而加速"绿道-古村落"网络系统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6.
绿道网络越大就越能充分发挥绿道的功能。西安、咸阳及西咸新区的绿道系统规划必须在大西安绿道网规划的指导下整体规划建设,使绿道网络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总结回顾国内外绿道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文中以织补与共生为规划理念对大西安绿道网规划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咸阳绿道系统规划,以期在推进大西安绿道网络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三大板块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水文过程是景观格局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水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是影响景观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景观廊道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滨水绿道景观进行了规划设定,其中包括:划定滨水绿道空间范围、构建复合绿道网络骨架、营造健康韧性蓝绿空间,在划定滨水绿道空间规划中将不同区域空间分为水位线区间内、水路过渡空间及等高线区间内。在建复合绿道网络骨架中通过三级路网的打造,营造溢泉湖亲水、亲自然的滨水绿道路网空间;在营造健康韧性蓝绿空间将河滩地自然属性,降低对生态的破坏,达到水-路-绿相协调。笔者在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游憩绿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城市游憩绿道的相关概念及功能,并以涪陵新区为例,提出了绿道网络的规划思路,阐述了具体的游憩型绿道网络规划、分级设计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城市绿道的路线规划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阳高县古长城沿线由于人为原因森林资源被破坏殆尽,严重影响了古长城观赏价值。分析了古长城沿线建设绿道绿廊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介绍了古长城沿线建设绿道绿廊工程的思路及做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绿道网规划层级入手,详细探讨了市级绿道网尤其是中心城区绿道网的规划方法,提出中心城区绿道网和城市慢性系统结合,将有利于绿道的通勤、休闲、生态和景观展示等多目标融合,并提高其可实施性和利用率的思路。同时以三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的多目标要素分析、结构布局、类型划分和分段建设指引等内容,分析了中心城区绿道的功能和作用及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通道作为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绿地建设的一种先进理念, 在国土绿化、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城市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文中详细介绍了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绿色通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阐释了绿色通道在我国的兴起, 同时指出了我国的绿色通道建设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最后分析了国外绿色通道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景观设计策略——绿道促进城市新城功能与风貌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规划设计实践为例,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提出指导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实践工作的五个规划设计命题,对佛山新城绿道网规划以及滨河绿道一期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在讨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规划设计的特色与创新基础上,提出城市型绿道建设的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道具有典型的廊道状特征,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连线作用,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北京城市绿道为研究对象,在对滨水型绿道和沿路型绿道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城市绿道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调查北京城市绿道共发现维管束植物205种;(2)除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指数外,滨水型各层次的α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沿路型;(3)滨水型与沿路型的β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现出灌木层<乔木层<总体层<草本层的特点;(4)Twinspan将139个样地乔木层重要值划分为15组,结合分类将其命名为15个植物群系,油松群系、油松-白蜡群系、银杏群系等4个群系应用频度最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和南长河公园3个滨水型绿道拥有最为丰富的植物群系类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生态休闲区滨水公园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解析,了解场地存在问题,结合滹沱河景区总体规划,在设计中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滨水公园设计为"一线、一带、四区、九大景"自然式城市滨水景观;场地设计保持与外环境协调,划分成4个分区,即花卉观赏区、安静休闲区、生态湿地区、活力运动区;园内九景的设计结合场地特征基础,满足功能性、生态性、亲水性等,形成动静结合、景观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连续景观线,分别为城市广场、生态湿地、密林野趣、滹沱记忆、长岛清影、临水吟诗、瞭望自然、浪漫教堂、梦幻花镜;园内种植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将石家庄滹沱河生态滨水公园设计为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5.
广州绿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城、田、海"、"组团一轴带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广州绿道总体布局为四纵两横,已建成2 250 km,包括绿廊系统、慢行系统、驿站、标识系统等主体要素。广州市的绿道建设体现了5个方面的创新:生态保护方式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城市开放空间的创新、低碳生活新方式的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从长远的发展要求来看,需要从3方面完善:巩固"以道串绿",增加"因道建绿";划定绿道控制区,保障绿道用地;细化规划选线原则,加强社区绿道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广东园林》2012,34(5):38-41
韶关绿道建设是区域绿道网络中的城市绿道部分。韶州公园绿道、杜鹃公园至丹霞山绿道率先在实践中运用绿道理论:韶关市绿道网总体规划框架以凸显粤北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岭南园林特点为思路,以山、林、湖为要素,创造独具特色的韶关绿道。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绿道规划研究和实践的薄弱点,着重研究探讨了在城市内部即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下的绿道布局特征及布局控制方法。论文首先对于绿道在国外的发展和我国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阐明了研究城市内部绿道规划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游憩需求圈层、居住区和公园绿地的等级特征划分了绿道的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绿道的空间布局特征;最后,围绕绿道布局量化控制,讨论了城市内部绿道布局量化控制指标体系建构和量化控制指标值的推导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绿道应当作为乡村旅游规划的元素之一。文中简述目前绿道建设存在的误区,提出适宜城市居民游憩的绿道选择,并对城乡绿道的游憩功能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对基于绿道建设的旅游开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规模与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绿道是中国绿道建设的初步实践,也是珠三角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覆盖了珠三角整个区域,发挥综合功能效益,实现城乡一体。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与研究方法,对绿道网络化的关键问题,即不同类型的珠三角绿道网络的选线密度及建设规模进行研究,并提出绿道建设评价模型,为更合理、科学地进行绿道网络规划提供基本方法与基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