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40只2月龄獭兔,在低蛋白日粮水平下研究其对赖氨酸的需要量。饲粮赖氨酸水平分为0.5%、0.65%、0.80%和0.95%4个处理。基础日粮CP14.31%,其他营养水平均参考NRC(1997)推荐值。经回归分析得到2个方程,结果表明,当獭兔赖氨酸日采食量达0.68g时,获得最佳增重效果;采食量为0.689g时,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以平均日采食量93.71g计,饲粮赖氨酸水平应为0.73%,达到最佳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生长獭兔赖氨酸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0只2月龄獭免,在低蛋白日粮水平下研究其对赖氨破的需要量。饲粮赖氨破水平分为0.5%、0.65%、0.80%和0.95%4个处理。基础日粮CPl4.31%,其他营养水平均参考NRC(1977)推荐值。经回归分析得到2个方程,结果表明,当獭免赖氨酸日采食量达0.686g时,获得最佳增重效果;采食量为0.689g时,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以平均日采食量93.71g计,饲粮赖氨破水平应为0.73%,达到最佳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28天的生长试验中,选择294头断奶后3天、初始体重14.9磅(6.76千克)的保育仔猪(PICTR4×1050)来评估标准回肠可消化(SID)赖氨酸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将仔猪分到6个处理中,每个处理7栏,每栏饲养7头仔猪。在第0、第7、第14、第21和第28天时对仔猪和料槽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采用两阶段饲粮体系进行饲喂,第0~14天饲喂处理饲粮,而第14~28天饲喂一种普通饲粮。所有饲粮都是粉状形式。6个SID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15%、1.23%、1.30%、1.38%、1.45%和1.53%。从第0~14天,当SID赖氨酸水平从1.15%提高至1.30%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所升高(二次趋势,P〈0.002),从1.30%SID赖氨酸水平开始处于平台期,3个更高的饲粮赖氨酸水平没有带来额外的益处。随着饲粮赖氨酸水平提高,饲料利用率也有所改善(线性,P〈0.0001)。从第14~28天饲喂普通饲粮时,各处理仔猪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差异(乃0.36)。对于整个试验期(第0~28天),从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两个指标来看,第0~14天时饲喂1.30%SID赖氨酸的仔猪获得了最大的改善(二次趋势,P〈0.05);然而仔猪全期料重比无差异(P〉0.11)。综上所述,15~25磅(即6.8~11.3千克,1磅=0.45千克)仔猪的SID赖氨酸需要量是1.30%或者3.86克赖氨酸/兆卡代谢能(1卡=4.18焦)。  相似文献   

4.
将55头21日龄断奶的雄性仔猪随机分为5组,各组仔猪饲喂赖氨酸含量为0.60%、0.80%、1.00%、1.20%和1.40%的试验日粮21d。42日龄结束饲养试验时进行葡萄糖灌注试验,观察赖氨酸采食量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发育和胰腺内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断奶仔猪体增重与赖氨酸采食量为强正相关,根椐体增重指标,21~42日龄阶段,仔猪的赖氨酸采食量不应低于3.16g/d,日粮赖氨酸含量不应低于1.40%。赖氨酸严重缺乏(采食量小于1.45g/d)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对高血糖应激的反应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28天的生长试验中,选择294头断奶后3天、初始体重15.1磅(6.8千克)的保育仔猪(PICTR4×1050)来评估提高标准回肠可消化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将仔猪分为6个处理。采用两阶段饲粮体系进行饲喂,第0~14天饲喂处理饲粮,而第14~28天饲喂一种普通饲粮。所有饲粮都是粉状形式。6个标准回肠可消化(SID)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分别为57.4%、59.9%、62.3%、64.7%、67.2%和69.6%。该饲粮中SID赖氨酸水平是1.30%。每个处理7栏,每栏饲养7头仔猪。在第0、第7、第14、第21和第28天时对仔猪和料槽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第0~14天,当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从57.4%提高至64.7%时,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所升高(二次性趋势;P〈0.01),之后可观察这两个指标略有提高。随着饲粮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提高,饲料效率也有所改善(线性;P〈0.02),但与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一样,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高于64.7%时饲料效率也略有改善。第14~28天饲喂普通饲粮时,各处理仔猪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27);然而随着之前饲喂的饲粮中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提高,仔猪料重比变差(二次性趋势;P〈0.02)。对于整个试验期(第0~28天),阶段1中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产生的线性反应对全期数据(第0~28天)有影响,导致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随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提高而提高(线性;P〈0.003),然而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超过64.7%时未观察到仔猪生长获得改善。各处理仔猪全期料重比无差异(P〉0.20)。因此,15~25磅(即6.8~11.3千克)仔猪获得最佳生长所需的最小缬氨酸与赖氨酸比率是64.7%。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与赖氨酸水平对北京油鸡(简称油鸡)育雏期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油鸡混合雏1 35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公母各占1/2)。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7%、18%、19%,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5%、1.00%、1.15%,分别统计0~3周龄、4~6周龄和0~6周龄生长性能,6周龄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4~6周龄油鸡周平均采食量及周平均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粗蛋白质水平为19%时周平均采食量(251.85 g)与周平均体增重(85.52 g)最大;饲粮赖氨酸水平对4~6周龄油鸡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赖氨酸水平为1.00%时料重比最低(2.95)。0~6周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油鸡周平均采食量有影响显著(P<0.05),随着粗蛋白质水平增加周平均采食量逐渐增加,且在粗蛋白质水平为19%时达到最大值(184.58 g);赖氨酸水平对周平均体增重与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1.00%和1.15%赖氨酸组的周平均体增重均...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665±123)g的断奶獭兔2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为0.55%、0.70%、0.85%、1.00%和1.15%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饲粮赖氨酸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食入氮(P =0.006 5)、氮沉积(P=0.045 9)和氮生物学效价(P =0.022 6),而对粪氮排出量、尿氮排出量、可消化氮、氮表观消化率和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00%和1.15%的组的食入氮极显著高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55%和0.70%的组(P<0.01).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70%、0.85%、1.00%和1.15%的组的氮沉积和氮生物学效价显著高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55%的组(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A(P <0.000 1)、免疫球蛋白G(P <0.000 1)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P <0.000 1).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70%、0.85%、1.00%和1.15%的组的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0.55%的组(P<0.01).饲粮赖氨酸水平除显著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P=0.016 7)外,对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尿素氮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生长獭兔的饲粮适宜赖氨酸水平为0.55%~0.70%.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氮代谢及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665±123)g的断奶獭兔 200只,随机分成 5组(每组 40个重复,每个重复 1只),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为 0.55%、0.70%、0.85%、1.00%和 1.15%的试验饲粮。预试期 7d,正试期 53d。结果表明:饲粮赖氨酸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食入氮(P=0.0065)、氮沉积(P=0.0459)和氮生物学效价(P=0.0226),而对粪氮排出量、尿氮排出量、可消化氮、氮表观消化率和氮利用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1.00%和 1.15%的组的食入氮极显著高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0.55%和 0.70%的组(P<0.01)。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0.70%、0.85%、1.00%和 1.15%的组的氮沉积和氮生物学效价显著高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0.55%的组(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极显著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 A(P<0.0001)、免疫球蛋白 G(P<0.0001)和免疫球蛋白 M 含量(P<0.0001)。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0.70%、0.85%、1.00%和 1.15%的组的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 G和免疫球蛋白 M 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饲粮赖氨酸水平为 0.55%的组(P<0.01)。饲粮赖氨酸水平除显著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P=0.0167)外,对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尿素氮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生长獭兔的饲粮适宜赖氨酸水平为 0.55% ~0.70%。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索饲粮不同赖氨酸水平下添加适宜的合成晶体氨基酸(L-赖氨酸、L-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及色氨酸)对冬春季洋二元杂种初产母猪哺乳期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00头长白X约克杂交初产母猪随机分成5个赖氨酸水平组(1.35%、1.25%、1.15%、1.05%、0.95%),但饲粮的净能均为9.68MJ,/kg,并且均在日粮中添加合成赖氨酸1.7kgl/t使其各组日粮的氨基酸比例一致(各组日粮中额外添加合成的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与蛋+胱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的比例均为100:60:75:85:19.5:65,饲粮均制粒为4.0颗粒),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饲养到35日龄断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赖氨酸1.35%水平组的仔猪断奶窝重和窝增重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蛋白质水平对母猪日采食量、背膘损失及断奶后发‘睛间隔影响不显著(P〉0.05)。由结果可知.冬春季低温环境下(平均温度为15℃),洋二元杂种初产母猪哺乳期饲粮添加合成L-赖氨酸1.7kg/t和适宜L-苏氨酸、L-缬氨酸、DL-蛋氨酸、L-色氨酸饲喂粗蛋白质为21.85%(赖氨酸1.35%)颗粒饲料时洋二元杂种经产母猪哺乳期生产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28天的生长试验中,选择282头断奶后3天、初始体重16.1磅(7.3千克)的保育仔猪(PIC TR4×1050)来评估用合成氨基酸代替鱼粉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将仔猪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有7个重复,其中5个重复每栏有7头猪,而另外2个重复每栏有6头猪。在第0、第7、第14、第21和第28天时对仔猪和料槽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采用两阶段饲粮体系进行饲喂,第0~14天饲喂处理饲粮,而第14~28天饲喂一种普通饲粮。所有饲粮都是粉状形式。6个处理饲粮中鱼粉添加水平分别为4.50%、3.60%、2.70%、1.80%、0.90%和0。随着鱼粉用量减少,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水平都有所提高,以满足最小氨基酸比率。提高含有3.60%鱼粉和不添加鱼粉饲粮中的谷氨酰胺和甘氨酸数量来维持赖氨酸与蛋白质的比率。第0~14天,当鱼粉用量减少以及合成氨基酸水平提高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无差异(P〉0.29)。第14~28天(普通饲粮饲喂阶段),未观察到对仔猪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9)。对于整个试验期(第0~28天),各处理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差异(P〉0.16)。对于料重比,可发现存在一个二次效应(P〈0.04),那就是鱼粉添加量处于中间水平(2.70%和1.80%)时仔猪料重比获得少量改善的结果。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当满足最小氨基酸比率时,在15~25磅(即6.8~11.3千克)仔猪饲粮中可以用合成氨基酸来替代鱼粉。  相似文献   

11.
不同赖氨酸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日粮中不同赖氨酸添加水平对0~3周龄肉仔公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各组的基础日粮相同,试验设6个赖氨酸处理水平,分别为0.65%、0.80%、0.95%、1.10%、1.25%和1.40%。将1日龄从肉仔公鸡450只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结果表明t赖氨酸水平对0-3周龄肉仔公鸡采食量、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腹脂率均有显著影响。赖氨酸含量达到1.1%-1.25%才能维持肉仔鸡正常快速生长及较好的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289头初产母猪研究赖氨酸的采食量对哺乳及随后的再生产性能的影响。母猪随机地分为5个组,采食5种不同的玉米-豆粕型哺乳期日粮,开始4个组日粮的可消化赖氨酸水平逐渐上升,分别为0.67%、0.86%、1.06%和1.25%,可消化赖氨酸的采食量分别为27、34、41和489g/天,所有的赖氨酸均来源于蛋白质。3个高赖氨酸日粮中添加合成的缬氨酸、苏氨酸和蛋氨酸,以保证这些氨基酸与赖氨酸的比例与赖氨酸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研究饲粮赖氨酸(Lys)水平调控贵州黄鸡采食量的分子机制,挖掘与采食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和信号通路,进一步提高家禽采食量以及促进养殖效益.选取健康的1日龄贵州黄鸡雏鸡40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各组饲粮Lys水平分别为0.7%、0.9%、1.1%和1....  相似文献   

14.
1 性别的影响 许多遗传型猪种,在肥育期内,母猪比公猪少消耗约10%~12%的饲料,饲料转换效率约高4%,这表明母猪的饲粮应含有较高的营养素水平(如蛋白质或氨基酸),以弥补采食量的不足,而获得足够的日营养素食人量。美国有研究指出,日粮赖氨酸水平影响肥育公母猪的增重和胴体品质。用分别含有0.58%、0.66%、0.73%、0.80%赖氨酸水平的玉米-豆粕型饲粮饲喂体重51-105kg的肥育猪,结果表明公母猪对增加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反应是不同的。公猪除饲料报酬外,日粮赖氨酸水平由0.58%增加到0.66%对生产性能及胴体品质几乎没有影响,而母猪的增重率和饲料报酬相应提高6%和5%。饲粮赖氨酸水平由0.58%增加到0.8%使母猪的背膘厚降低9%,瘦肉增长率提高12%,眼肌面积增加9%,瘦肉率提高3%。结果还表明,在肥育期间,公猪与母猪的采食量不同,四种饲粮的平均采食量,母猪比公猪约少耗13%的饲料(母猪平均为2.60kg/d,公猪平均为2.95kg/d)。  相似文献   

15.
泌乳母猪饲粮适宜赖氨酸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30头大长北经产母猪随机分为3组,产后饲喂0.60%(I组),0.80%(II组),1.00%(III组)3种赖氨酸水平的泌乳期饲粮,研究饲粮赖氨酸水平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及血液,奶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饲粮赖氨酸浓度对哺乳21天的母猪体重,采食量,断奶至再发情天数(P>0.10)和21日龄的平均窝仔数,仔猪腹泻率无显著影响(P<0.05),21日龄仔猪窝重随着饲粮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6),初生至7日龄(P<0.06),14日龄(P<0.03)和21日龄(P<0.01),的窝增重均随饲粮赖氨酸浓度增加而增加,产后14天猪乳蛋白II组,III组极显著(P<0.01)高于I组;固形物含量II组显著(P<0.05)高于I组,产后21天猪乳固形物含量II组显著(P<0.05)高于I组,泌乳期母猪血清尿素氮[浓度I组显著(P<0.05,泌乳14天),极显著(P<0.01,泌乳21天)高于II组,III组;白蛋白浓度II组显著(P<0.05),高于I组,从本次试验的结果看出,在生产条件下,大长北母猪泌乳期饲粮赖,氨酸水平以0.80-1.00%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研究饲粮半胱氨酸水平对獭兔生产性能、氮代谢及毛皮品质和KAP6.1基因时序表达的影响.选取120只90日龄健康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中添加0.25%、0.35%、0.45%水平的半胱氨酸的试验饲粮,预饲期7d,正式期40 d.结果,饲粮半胱氨酸水平0.25%、0.45%组末重显著高于0%、0.35%组(P<0.05).饲粮半胱氨酸水平0.35%、45%组采食量(P<0.05)显著高于0%、0.25%组,对平均日增重、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半胱氨酸0.35%组食入氮、可消化氮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0.45%组的沉积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粪氮、尿氮、表观消化率、氮利用率、氮生物效价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半胱氨酸水平0.45%组处理40 d皮张面积显著大于其余各组(P<0.05).饲粮半胱氨酸水平0.45%、0.35%组处理30 d被毛密度显著高于0%、0.25%水平组(P<0.05),对皮张厚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粮半胱氨酸水平0.45%处理20 d,KAP6.1基因在软骨、皮肤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对处理10、30、40 dKAP6.1基因在软骨、皮肤中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獭兔饲粮中半胱氨酸适宜添加量为0.45%,且110~120日龄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子设计,将132只体重相近、健康的50日龄断奶獭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自由采食及饲喂给自由采食量的85%、90%、95%的饲粮,研究有效改善断奶獭兔消化道健康、促进断奶獭兔生长发育的最佳限制饲喂方式.结果表明:不同限制饲喂量对试验兔3月龄末期体重、平均日增重及料肉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给自由采食量85%的饲粮组5月龄体重显著高于95%组(P<0.05);在限制饲喂量为自由采食85%和90%时,降低了试验兔死亡率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28天的生长试验中,选择294头断奶后3天、初始体重15.2磅(6.9千克)保育仔猪(PIC TR4×1050)来评估从低蛋白质氨基酸强化饲粮中去掉特定合成氨基酸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在断奶后第3天时将仔猪分为6个处理。采用两阶段饲粮体系进行饲喂,第0~14天饲喂处理饲粮,而第14~28天饲喂一种普通饲粮。所有饲粮都是粉状形式。根据之前在15—25磅(即6.8—11.3千克)仔猪饲粮中以合成氨基酸替代鱼粉试验所得的数据制作配方。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低蛋白质氨基酸强化饲粮中是否有必要添加氨基酸。正对照组饲粮含有L-赖氨酸盐酸盐、DL-蛋氨酸、L-苏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酰胺和L-甘氨酸。6个处理分别为:1)正对照组;2)正对照组除去L-异亮氨酸;3)正对照组除去色氨酸;4)正对照组除去缬氨酸;5)正对照组除去谷氨酰胺和甘氨酸;6)正对照组除去L-异亮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酰胺和L-甘氨酸(负对照组)。每栏饲养7头仔猪,每个处理7栏。在第0、第7、第14、第21和第28天时对仔猪和料槽进行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第0—14天,与负对照组和除去L-色氨酸或L-缬氨酸的饲粮相比,采食正对照组饲粮的仔猪有更高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P〈0.03),而饲喂不添加合成谷氨酰胺和甘氨酸饲粮的仔猪这两个生长指标居中。从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来看,采食不添加合成异亮氨酸饲粮的仔猪与采食正对照组饲粮的仔猪相近(P〈0.40);而与采食其他4组饲粮的仔猪相比,该处理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有所改善(P〈0.03)。不知什么原因, 当第14~28天饲喂普通饲粮时,与正对照组相比,前期除去合成异亮氨酸使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1)。而其他处理组的仔猪与正对照组仔猪相比有相近的平均日增重(P〉0.12)。第14~28天各处理组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无差异(P〉0.10)。与采食正对照组饲粮的仔猪相比,由于第0~14天的平均日增重有所降低,使整个试验期(第0~28天)负对照组和除去L-色氨酸或L-缬氨酸组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4)。与正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都有所降低,但是只有负对照组被检测出存在显著差异(P〈0.04)。从仔猪全期数据来看,在料重比上无差异(P〉0.10)。综上所述,15~25磅(即6.8~11.3千克)仔猪低蛋白质氨基酸高强化饲粮中需要添加L-色氨酸和L-缬氨酸才能使其达到最大的生长性能。这表明色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赖氨酸需要量分别高于15%和57%。当从第1阶段饲粮中去掉L-谷氨酰胺和L-甘氨酸时仔猪生长性能在数量上有所降低,这表明低蛋白质氨基酸强化饲粮中需要非必需氮源或者对促进这些氨基酸中的某一种摆脱作为氮源的角色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赖氨酸和蛋氨酸水平对冬毛生长期银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毛皮性状的影响。选取70只120日龄、平均体重为(5 973±94)g的健康雄性银狐,随机分成7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银狐。采用二因子试验设计,赖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0.50%,蛋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0.25%、0.50%、0.75%,基础饲粮中赖氨酸含量为1.15%,蛋氨酸含量为0.66%。试验期51 d。结果表明:1)饲粮赖氨酸和蛋氨酸水平对冬毛期银狐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赖氨酸和蛋氨酸交互作用对营养物质采食量、排出量及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营养物质采食量、蛋白质排出量及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干物质排出量、干物质消化率、脂肪排出量及脂肪消化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饲粮蛋氨酸水平仅对干物质排出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3)饲粮赖氨酸和蛋氨酸交互作用对血清总氨基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清总氨基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4)饲粮赖氨酸和蛋氨酸交互作用对毛皮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饲粮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对毛皮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从降低饲养成本和减少排放角度考虑,冬毛期银狐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0%赖氨酸(实际含量1.65%)和0.25%蛋氨酸(实际含量0.91%)对银狐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44只8日龄乳鸽(杂王鸽)分为A、B、C、D四组,采用嗉囊灌注法饲以CP水平为24.6%,ME分别为2900、3000、3100、3200kcal/kg的四种饲粮,通过分析乳鸽28日龄体重来探索8-28日龄乳鸽饲粮的最佳能量水平,结果表明:①人工哺育8-28日龄乳鸽,其饲粮的最佳能量水平ME为3100Kcal/kg,且C、D两组21天增重均高于A、B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8日龄起实行人工哺育,亲鸽的产蛋间隔平均缩短到31天,与亲鸽哺育时的38天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③人工哺育乳鸽成活率为100%,避免亲鸽哺育时造成踩死现象.④8-28日龄乳鸽的进食量随饲粮能量浓度而变化,可通过调节采食量来满足其对能量需要,A、B两组采食量高于C、D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