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王德旭 《植物保护》1996,22(2):20-21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32.8粒。在番茄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一315.9+1.7783=6,=0.8562,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31.3+0.134=6,=0.8652。在第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爱福丁乳油45mL/667m对水75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远安县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一季中稻,稻飞虱在我县一年发生第4代,以第3代、第4代为主害代。2006年稻飞虱特大发生,以第3代发生危害最重。据8月20日普查,90%田块超过防治标准(1500头/百丛),一般田块3000~5000头,最高达到6.2万头,百丛虫量5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稻飞虱仅在贵州镇宁县的一些坝区发生,自2001年以来,稻飞虱的发生不断加重,据植保站历年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发生面积0.16万hm2,属中等发生;2002年发生面积0.35万hm2,属中等或局部偏重发生年;2003年发生面积0.37万hm2,属中等偏重发生年;2004年发生面积O.56万hm2,属重发生或特重发生年.从2001年到2004年间,全县水稻大田期稻飞虱发生面积海增0.5万hm2.2001年平均百丛虫量96.27头;2002年平均百丛虫量513.3头;2003年平均百丛虫量552.5头;2004年平均百丛虫量1.113万头.2004年发生特点:主迁入峰期早,迁入量大,危害较历年重,世代重叠危害期长.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昭平县主要水稻害虫之一,全县以褐飞虱为主,其种群比例约占80%,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约占15%左右。往年大都为中等偏重发生,但是2005年晚稻则特大发生,有的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给晚稻产量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此,笔者对2005年晚稻特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稻飞虱综合防治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1 2005年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2005年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为特大发生,来势凶猛。如昭平镇9月27日在观察区调查,百丛虫量高的达65 200头,低的6 600头,平均28 700头;黄姚镇、昭平镇9月26日观察,百丛虫量高的达55 800头,低的5 200头,…  相似文献   

5.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占全株实查卵量()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7.
接虫试验表明,水稻苗期每丛稻茎毛眼水蝇卵数()、为害株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7.31+3.016x1±2.15,=0.9804;=-6.7+3.53x2±2.19,=0.9802。早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害后千粒重和实粒数减少;晚稻为千粒重下降。根据当前的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水稻苗期稻茎毛眼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4.6粒卵或3.74株受害。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试验表明,水稻孕穗期每丛水稻茎毛眼水蝇卵数()、被害穗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2.01+4.524±2.2,=0.9914;=-0.076+4.912±2.78,=0.9863。产量损失的主导因素是水稻受害后,早稻实粒数减少,晚稻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价格等,导出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禾1.9粒卵或1.34株受害穗。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根据虫害发生年份和气象数据,利用有效积温与稻水象甲发生的相关性,建立了有效积温预测式。越冬成虫迁入高峰期预测式为Y1=33.8595-0.0507 X1,(n=7,r=-0.9919**);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预测式为Y2=65.2923-0.0359 X2,(n=7,r=-0.9634**。  相似文献   

10.
<正>稻飞虱是万安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受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万安县是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稻飞虱的防治更加复杂,特别是2008年、2012年和2014年稻飞虱发生严重,每百丛稻飞虱虫量近1万头,严重威胁万安县粮食生产安全。通过农技人员科学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水稻丰收。1发生规律1.1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1.
芜湖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1993年对芜湖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发生规律进行探讨,明确了该地区白背飞虱在6月下旬后期至7月上旬为常年迁入主峰期;7月中、下旬为全年种群高峰期,单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田。主害代四(2)代成虫的繁殖系数是决定发生量的主导因子;四(2)代繁殖系数与成虫迁入峰期10天内的温雨系数呈高度正相关(r=0.960**),成虫迁入量与7月上旬雨量相关极显著(r=0.794**)。单季杂交稻田较常规稻田繁殖系数高1.6~7.5倍。周期距法、繁殖系数法和组建的单因子、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较确地预测发生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县98年度推广使用大功臣,用于防治稻飞虱面积达10多万亩,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在稻飞虱大发生的情况下,全县所有施药田块“火漩团”面积为零。据我站在试验田观察结果表明,用大功臣防治稻飞虱是最理想的药品,试验田内药前百丛虫量均为1100头,药后5天调...  相似文献   

13.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和油菜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995~1997年田间调查研究明确,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在终花后20~25d达到发病高峰;油菜籽产量损失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密切相关。该病发生程度与每年2月份平均温度、3月份的相对湿度、3月份的累计雨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病害的预测式为=169.5864+10.8802-2.0215-2.2313,验证符合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表皮蛋白(cuticular protein,CP)基因在其生长发育及应对药剂胁迫中的作用,克隆棉铃虫2个CP基因CP22CP1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甲氧虫酰肼亚致死剂量处理后棉铃虫3龄幼虫的表皮形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药后CP22CP1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CP22和CP14的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570 bp和393 bp,分别编码189个和130个氨基酸;CP22和CP14都具有1个几丁质结合域,属于CPR家族RR-1亚类;CP22CP14基因均在棉铃虫5龄幼虫表皮中表达水平高;这2个基因在棉铃虫幼虫期的表达水平高于在卵期、蛹期和成虫期的表达水平,且在4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在蜕皮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甲氧虫酰肼处理后棉铃虫3龄幼虫表皮黑化、皱缩,发生蜕皮异常,显微观察显示其内外表皮分离,真皮细胞解体;甲氧虫酰肼处理后24 h和48 h,棉铃虫CP22CP1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表明棉铃虫CP22CP14基因参与棉铃虫幼虫蜕皮,并且响应甲氧虫酰肼胁迫,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潜在靶标基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并明确了吉林省白城向日葵杨氏姬花蚤(Mordellistena yangi Fan)的发生危害与生物学分类,以及该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主要生物学特性,提出以消灭越冬寄主,改进耕作管理措施为主,适时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黑斑红毛斑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红毛斑蛾(Phauda triadum Waluer)是薜荔(Ficus pumila L.)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以三龄幼虫在寄主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取食。结茧期为4月下旬初—5月上旬;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初;卵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经少量取食即以一龄幼虫越夏。9月初秋凉后,幼虫进入二龄,10月中旬进入三龄,并以此虫龄越冬。卵期10—11天;幼虫期304—328天;茧期27—30天;成虫寿命9—15天。幼虫孵化末期是药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湖北植保》2007,(4):54-54
1 如何科学防治稻飞虱 问:稻飞虱的防治适期怎样? 答:一般在低龄若虫期,当分蘖期虫口密度达1000头/百丛以上,穗期虫口密度在500头/百丛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8.
长白蚧第一代防治适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庆 《植物保护》1990,16(5):9-10
长白蚧Lopholeucaspis japonica(Cockerell)是我国茶区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掌握第一代防治适期是防治此虫的关键。研究表明,影响第一代卵盛孵末期(防治适期)的主导因子,是3、4月平均气温之和,其次是2至4月的温雨系数。其预测方程Y=44.91-0.91x1+0.25x2±1.61。经适合性测验和12年次实地验证,吻合程度极佳。  相似文献   

19.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20.
宁仲根 《植物保护》1996,22(6):29-30
采用Iwao的α+βX回归式测定稻纵卷叶螟,虫苞种群的α=0.4334>0,β=1.3149>1,判定虫苞为聚集分布型;在=1,=0.2时其理论抽样数为=35.8/+7.87;利用有虫苞丛率()与百丛虫苞密度()的关系,建立Gerrard模型为=157.976[-ln(1-)]1.0616,其抽样精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