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黄庭坚贬谪黔州时期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书写方式上却表现得异乎寻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请黄叔达代笔。黄庭坚谪居黔州期间的部分诗歌或是请黄叔达代笔,自己再修改润色,或是自己创作而署黄叔达之名。二是摘白居易诗句组成新诗,以自剖心迹,避免情感的直接流露。三是借创作民歌《竹枝词》,甚至托名于李白,以曲折地寄托愁怀。他之所以煞费苦心地采用这些方式,既与被贬谪后忧谗畏讥的心理有关,也受到"宋调"诗歌排斥个人穷愁的书写趋向的影响,更是他诗歌创作中有意追求"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他在中年时即有诗千余篇,曾自毁诗稿三分之二。去世前两年,再度陷入党祸,朝廷下诏销毁黄庭坚、秦观等诗文集。因而遗留下来的诗篇为一千八百多首。其中以茶为主题和叙及茶事者,约有百首之多。笔者拜读黄庭坚的茶诗,时而引起联想翩翩。在阅览其他书刊文章有关其茶诗情节及观点时,关注之念油然而生,日积月累,拾掇不止。现不拘一格提供出来,求教于茶文化的爱好者。一黄庭坚59岁的夏天,写了《和凉轩二首》。其一:“打荷着急雨,俗月任行云,夜半蚊雷起,西风为解纷。”有的论著认为这是黄庭坚以急雨打荷、行云吞月、蚊声如雷,而暗喻北宋后期党争  相似文献   

3.
宋代茶风浓厚,咏茶赞茶的作品也很多,除常见的诗词外,茶赋的兴起也给茶文化领域吹了一股劲风,这其中,享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三宗之首的黄庭坚的《煎茶赋》,全方位描述了唐宋的茶艺及茶俗,特色鲜明,研究价值较高。本文结合宋代的茶风茶俗及黄庭坚的茶事生平,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4.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5.
董灏 《农业考古》2023,(2):82-88
茶是宋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礼物,产生了大量的赠茶诗。黄庭坚的茶礼馈赠和诗歌书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在地方为官,尚未重视茶的礼物功能;中期京中任职,与同僚频繁茶、诗互酬,是赠茶诗创作的繁荣期;后期贬谪各地,赠茶诗减少。茶作为礼物,在黄庭坚的生活中发挥了构建社交网络、提供诗歌较量契机、规劝朋友的作用。黄庭坚的赠茶诗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君王处于顶端,上下有序,并且茶作为礼物,主要在持有相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内流动。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制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诸因素的影响,丧葬礼仪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而民间丧葬风俗则变化较小,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民间丧葬风俗的传承与变革,与时代社会文化变迁转型的广度及深度关联性不大,民间对官方所制定的新式丧礼遵行甚少,即使有所改革,旋即回复旧俗,仍然广泛地实行着传统丧俗。即使传统丧俗中的某些陋习恶俗,民间亦以古礼和旧观念为依据,相沿成习,司  相似文献   

7.
在梁晓声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到90年代的社会问题小说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情感小说,创作题材与主题随时代而新变,在这不断变化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9.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10.
姜夔生活在南宋王朝与金朝南北进行对峙,民族矛盾处于尖锐时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使姜夔感到极其痛心,凄凉的心境表现在他的词创中。这期间他大量创作咏物词,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咏物词占有较大比重,其创作的咏物词有25首之多,占词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姜夔咏物词具有清空含蓄,幽韵香冷的风格,这是通过他独创的审美意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文章介绍和分析姜夔的咏物词,以梅、柳、荷、红芍的审美意象为例,分析这些意象的审美特征,从中可见姜夔的性情志趣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尚洁 《河南农业》2012,(20):61-62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创者和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小说代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市民生活情趣、情感状态和精神价值观。他善于从市民视角运用通俗化形式诠释生活,并采用民间作品的叙事模式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民众化、艺术化的社会语言展示对市民性格的刻画和把握,表达了他对市民社会及文化传统的思索,他在通俗小说创作上的创新代表了"五四"以来通俗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四川宜宾农村的茶俗四川省宜宾市土产公司刘盛龙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完善,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份。川南宜宾农村的茶俗,也是民间茶文化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3.
曾经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不断地进行着创作上的探寻,他总能在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游刃有余,《兄弟》的出版更是余华在先锋精神的坠落中获得一定的成功,本文试图探寻余华创作转变背后的深层背景,找寻其审美追求的内在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陕西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但对于民间美术的创作思想如何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的应用研究相对比较少。本文将陕西民间美术创作思想应用到现代鞋类设计中为目的,从元素内涵和寓意的表现语言分析了陕西民间美术的创作思想,对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进行了提取分析,最后对陕西民间美术创作思想与现代鞋类设计如何进行融合提出了方案。对陕西民间美术的主动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是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在创作中一直致力于言情小说的现代性探索。《金粉世家》是其进行现代性探索的代表作,他以反封建的代表冷清秋,反才子佳人的代表金燕西,以及反团圆的悲剧结局表达了他对现代性创作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6.
屏南茶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创造性地传承了许多民间茶具与茶俗。该文对屏南县本土茶具及其传承下来的茶俗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福安茶俗     
福安茶俗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吴家阔福安自唐代就有产制茶叶,并初步形成饮茶习俗。茶俗源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为当地主要民俗文化之一。随着饮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已从日常生活的粗犷饮喝向品赏艺术的方向发展,并进入了婚丧喜庆等方方面面领域,形成固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第三次总结诗词创作发生在 1 962年 ,引发总结的外因是全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 0上 ,内因是诗人此时年已 70虚岁 ,他为明年 70岁生日之际出版更完善的诗词集做前期准备。总结的主要工作有 :整理并公开发表 1 92 9~ 1 931年间填的词六首 ;针对注家的误解 ,著文说明《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写作背景。总结的意义是 :完成了对建国前词创作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杂话是一种来自土地的民间文学,天然地继承了民间文化形态中自由自在的文化立场。在庙堂意识形态大一统的环境下,它无意识地运用了民间的隐形文本结构,含蓄地表达着民间社会的审美立场。杂话热情地讴歌了民间社会的理想主义,传递出民间多维的声音,详细而立体地勾勒出民间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词在她一生的创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颂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