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唐宋文苑与茶道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文野(一)道德和实践相结合的现实主义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不仅体现于文艺作品本身,更体现于文化人的行为之中,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说明这一点。作为古代知识的拥有者和旧道德的捍卫者,文人士大夫与茶道结缘甚深,茶...  相似文献   

2.
鱼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寓意极为丰富的符号。尽管在民间,鱼作为丰足的象征、情爱的具象而受到广泛喜爱,但是在古代文人们的作品中,鱼的形象却呈现出了许多有别于民间的文化色彩。由于古代文人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文人们对于鱼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他们将鱼视为与自己同命运的生物,因而由鱼生发出了种种生命感喟。文人们是熟悉民间鱼文化的,然而他们不满足于用自己的才华去简单地继承和传播先民们的鱼文化,而是更注重通过对于鱼的描绘来抒发那些属于自己的情志,创造出带有本阶层特色的鱼文化。在他们的笔下,鱼不仅是富足的象征,更具有高贵脱俗的意蕴;它既是文人自身的形象代言,也是文人们所渴望的悠游生活的具象。可以说,鱼既是文人观照自我、表现自我的工具,也是他们进行哲学思辨的依凭。较之于民间文学中的鱼文化,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鱼”的形象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人作为古代唯一的一个掌握了诗书礼乐的特殊文化群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式,参与并主导了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活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日常饮品,开始吸引文人关注的目光。自唐代以后,文人开始历史地担当起饮茶的主角,著名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几乎没有不嗜茶者。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2):46-56,60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范畴,也是最具文化品味与文化含量的一个范畴;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比其他领域的茶文化有着与“儒释道合一”的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而要说它的文化品味就更是自不待言的事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文人茶”范畴的意义何在──尤其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它有何种程度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正是笔者深掘文人茶道的用心所在;而笔者反复运用文人茶道一词,并提出应写一部茶文学史,实乃事出有因。 作为中国的茶文化,它曾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它比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菊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菊花的风骨显示出了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为此,结合古文献中菊花史料的记载,详细地剖析了古代菊花文化的历史演变和菊花呈现的审美思想与中国传统丰富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故事最早作为"弘道"哲学思想的注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励志故事。在故事的传承过程中,愚公移山精神也不断得到彰显与升华。其演变特点主要包括:在古代,愚公移山精神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所称颂,其传承特点是多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愚公移山精神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改革开放以后,愚公移山精神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其传承特点是以更为通俗的方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是一个中国的城市和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就不断庞大。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风俗和习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日益播衍。由于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素养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有其独具特点的生活情怀,因而市民的饮茶情怀和饮茶方式就明显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形成了其独具色彩的市民茶文化。一、明清中国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有较大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趋于高度成熟的一个时代。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社会特征,促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阶层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变风俗、立法度"以为"万世法"。在求索中,他们各自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理论,为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做出了贡献,其中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们提出关于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思想如注重宗族建设、编修族谱;社会控制思想如重视"礼、德"、编修礼书;社会理想如追求古代仁爱礼乐的理想社会等社会建设方略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也是在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道教中的"道法自然"、隐逸以及矛盾对立并生的思想都在文人园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道法自然"是指园林中的选材、布置都尽可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一致,园林是一个小自然;隐逸思想的影响使得园林中的景点布置大多曲径通幽,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矛盾对立并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的意境,使其更具文人气息。文章从道教的中心思想出发,着眼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文化为基点,试图找出道家思想对园林建设的影响,并最终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文化与建筑间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1.
正秦汉以后,中国知识阶层发生了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即从战国的无根"游士"转变为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士大夫"。这个巨大的社会变化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和宗族有了紧密的结合,我们可称之为"士族化";二是,士和田产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士大夫广置田产,结成强宗,凭恃的无非是官势和官权。因为有市场需求,士大夫的推波助澜,民宅  相似文献   

12.
王海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00-11001
从文化基源的角度入手,描述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并且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园林景观是一门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诗词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诗词绘画可以在景观构成中直接应用,如广泛运用于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文字绘画等造景手法中。另外,文人士大夫将诗词绘画艺术的空灵境界融入园林艺术中,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使其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露着文学艺术的痕迹,将中国的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并通过研究诗词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旨在为崇尚生态、倡导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宋代士大夫成为探索饮食文化的主群体,他们的文化品位,美学修养给饮食带来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使饮食文化开始在另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从宋代士大夫的日常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翻开文学史,就如同看一部精彩绝伦的电视剧,到了宋词这个节骨眼上,中国诗词的抒写将何去何从?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了不杀文人和士大夫的君子协定,这也使一幅崭新的宋词文化卷拉近到人们的眼前。在唐宋八大家中,一个宋朝就出了六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宋朝注定要演绎出一幅苍茫烟雨的水墨画卷。都说政权和政治是一个朝代的先决条件,那么宋朝的江山稳定下来之后,范仲淹和辛弃疾这两位一面立志报国,一面手书柔翰的文人将军就得以登场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化修养普遍提高,诗歌的题材也大大扩展.由于宋代科举打破了门第的限制,大量平民子弟得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而出身于乡野的文人士子为官后对于自己的家乡和恬静的田园生活仍然有着本能式的怀恋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诗人对乡村田园的吟咏不仅是其思乡念归的表现,更代表着他们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追慕渊明以及大量拟陶诗、和陶诗的出现,成为宋代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游记,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文化领域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记述亲身见闻的文字,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因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向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历代文人往往沉潜其间.  相似文献   

18.
江南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高艺术形式,"隐逸文化"是封建士大夫赋予江南园林的特殊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江南园林的最基本特征,对于现代商业空间的艺术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了探索江南园林"隐逸文化"在现代商业空间艺术性表达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对江南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江南园林"隐逸文化"的特征,最后从实现"隐"与"现"的有机结合、处理好审美已经与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文"与"景"的有机融合3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20.
程艳斐 《农业考古》2021,(2):150-153
茶与竹子,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须臾不可或缺的物品,也各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文化形态。茶是特殊的,茶无限地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样,竹子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深深滋养着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在古代文人眼中,竹子俨然成了一种高雅的象征。在茶的世界里,竹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一部古典茶文化,常常是茶竹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