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芦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2014,40(11):1895-1904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2.
彭泽斌  刘新芝 《作物学报》1995,21(6):695-701
以玉米群体中综3号为材料,研究改良S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S1后代选择群体的二年三点比较试验,研究改良S1后代轮回选择的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结果表明:以籽粒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改良S1选择,每轮群体自身产量可获得8% ̄10%的遗传增益,群体S1后代籽粒产量可获得近14%的增益。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从穗部性状看,主要是穗长的增加和千粒重提高的结果。每行粒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轮回选择要鉴定群体中的优良基因型,并用这些基因型相互交配以形成可以进一步选择的一个新的改良群体,此方法也是提高希望基因频率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在已采用轮回选择方法来提高玉米的霜霉病(DM)抗性水平;本文报道了轮回选择2~4代后在玉米中所取得的霜霉病抗性(DMR)进展。  相似文献   

4.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群体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是培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源泉。玉米群体的改良研究对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良自交系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NC II遗传交配设计,以豫综5号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四、丹340、中综5号、齐319、掖478、Mo17为测验种配制成30个测交组合,通过一年两点的产量性状及其配合力评价试验,研究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群体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轮回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群体与各测验种间的杂交后代产量平均每轮提高3.57%。半姊妹轮回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在改良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方面, 均得到显著提高,呈逐轮上升的趋势;采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群体3轮的选择后,C3群体与C0相比,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从–11.63增长到5.57,差异极显著;经1轮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后,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从C3的5.57增加到C4的9.75。豫综5号改良群体与黄早四的特殊配合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逐轮朝着Reid×唐四平头杂优模式水平提高的方向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国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轮回选择在烤烟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烤烟作物自身特点,分析了烤烟育种应用轮回选择的优势,最后结合育种实践经验,指出创建烤烟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应注意亲本的选配、亲本的数目及基础群体的合成方式,提出多目标烤烟育种采用改良混合选择法结合S1选择法的轮回选择程序,同时建议采用开放式的轮回选择方案、适时引入适当遗传比率的优异种质或基因,根据基础群体所包含的种质状况、选择性状的遗传模型及遗传复杂性确定轮回选择后代种植群体规模,依据轮回选择群体的规模、轮回选择实际进程和目标性状遗传方式确定对后代的选择强度,采用约束指数对多个目标性状同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玉米群体改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者针对我国玉米群体改良存在的问题.从玉米群体改良的目的、原始群体的组建、群体改良的方法、外来种质改良以及轮回选择与育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轮回选择方法及其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要阐述了轮回选择的必要性,概述了现阶段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几种改良方法和逐步兴起的辅助标记轮回选择法。同时探讨了在玉米群体改良实际应用中的效应和重要环节,并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轮回选择是小麦群体改良的有效方法,过去利用蓝标不育(隐性基因控制)及保持体系、太谷核不育系、"矮败"不育系为工具载体进行轮回群体改良多有不便。而蓝矮败是蓝粒、矮秆、花药败育,3个显性单基因连锁遗传的单体附加系,其种子下地前可以辨别育性,是用于轮回选择的一种便捷高效的理想工具载体。利用蓝矮败拓建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轮选群体与综合基因库,通过对8年来群体改良经验教训的总结,形成了蓝矮败选择的技术与技巧:田间选择与室内考种选择相结合,依据不同轮选群的特点,创造性状表现的适宜环境,明确群体选择重点,掌握有利时机,根据性状的遗传特点制定选择策略,确定不同性状的宽严尺度,采取适宜的选择强度,利用生态条件强化自然选择,重视饱满度选择,以聚集更多有益性状基因,提高群体改良效果。掌握这些选择方法与技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玉米群体改良诸方法的配套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群体改良方法很多,总的可分为四类。(1)目测鉴定法(混合选择);(2)测交鉴定法(包括半同胞选择、全同胞选择相互轮回选择、相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1和2);(3)自交鉴定法(目前主要有S1选择法、S2选择法);(4)复合鉴定法(主要有半同胞-S1联合家系鉴定法和改良半同胞-S1联合家系鉴定法)。……  相似文献   

11.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2):1204-1209
对MZZ3(改良中综3号)、MZZS4(经4轮MS1改良的中综4号群体)完成了2轮改良半同胞(HS)相互轮回选择。结果表明,两群体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经两轮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各测验种间的测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都获得了逐轮提高。测交组合产量每轮增益(△G)在285 kg/hm²(5.5%)到688 kg/hm²(13.0%)之间  相似文献   

12.
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的单株中均扩增出450 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检测也证明所有能扩增出450 bp片段的单株均含有5亚基的条带,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结果一致,而且PCR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好。说明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的选择准确率高,完全可用于Ta1小麦群体改良中1Dx5亚基基因型的检测;(2)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C4中携带1Dx5亚基的优质基因型比例高,达56.81%,且大都伴随与之连锁的10亚基出现。生化检测表明群体中同时产生5+12稀有亚基和14+15与5+10的聚合体。  相似文献   

13.
彭泽斌  陈彦惠 《作物学报》1996,22(4):465-469
用改良S1轮回选择完成了对中综3号三轮改良,并选择5个测验种,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改良群体的遗传方差,配合力,杂种优势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克服了S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占。对一般配合力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遗传方差仅下降20.8%,且从第三轮开始遗传方差下降已趋缓慢,仅减少4.0%,一般配合力从C0的-45.15增加到C3的44.95。但该法对改良群体的特殊配合力及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选择与全姊妹轮回选择对于改良玉米群体的经济性状及植株性状都是有效的,而且效应是累积的。选择对于产量性状的效应,以选择世代来比较,轮回选择大于混合选择;以时间来计算效益,二者差不多。两种方法获得改良效果的原因都在于优良性状个体频率的增加,而优良基因型频率增加的基础,在于优良基因的重组,所以玉米  相似文献   

15.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和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对2个玉米基础群体P_4C_0和P_5C_0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基础群体P_4C_0,其改良群体P_4HSC_1、P_4MSC_1和P_4MSC_2的单株产量分别比P_4C_0提高21.64%,10.29%和8.70%,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于基础群体P_5C_0,其改良群体P_5HSC_1的单株产量比P_5C_0降低7.53%,达显著水平;改良群体P_5MSC_1和P_5MSC_2平均单株产量变化与P_5C_0相比,分别降低和提高了2.67%和3.65%,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改良群体,其产量的显著改进伴随着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HS-S2:3轮回选择改良群体,不同基础群体,其产量和株高、穗位高的改良效果不同.两种选择方法改良群体,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变化较小或有所增大,群体内仍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以控制双亲混合选择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种子》2019,(3)
选择以并单1号、5号、390号、669号、晋单68、华美368的父母本为核心种质构建合成改良瑞德SZA群体和改良兰卡斯特SZB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方法进行群体改良。通过对SZA、SZB、SZA×SZB的产量和其它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SZA、SZB、SZA×SZB经二轮改良后,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等均有所增益,株高、穗位、生育期为负增益;株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开花间隔天数、穗位、穗粗和穗行数、出籽率等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小;SZA、SZB、SZA×SZB的抗病性得到提高。说明构建核心种质群体和适宜选择压力下,通过相互轮回选择能够较好地保持群体的有益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7.
半姊姐轮回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芝  彭泽斌 《作物学报》1994,20(6):670-676
用半姊妹轮回选择法完成对中综2号三轮改良。结果表明:该法对群体产量和配合力均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平均每周期获得量为7.4%;一般配合力从C0的-10.081增长到C3的15.924。二者每周期的获得量与选择轮数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第一轮的选择用遗传基础广泛的非亲缘综合种做测验种,二、三轮的选择用自交系做测验种,结果表明用自交系做测验对改良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轮选987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我们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已经探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并使矮败小麦群体得到了显著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其中轮选987就是代表品种之一。轮选987高产、稳产,且品质优良,2001年和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北方冬麦区区试、生产试验,其产量均为第一,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轮选 98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从改良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经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