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又称为鸭疫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tis of duck),曾命名为鸭疫巴氏杆菌病。其病变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充血、出血。主要感染1—8周龄、2—3周龄雏鸭最易感染,死亡率差异较大。病原对各品种的鸭都有致病性,对鹅、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2-4周龄)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浆膜炎,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性病变。它严重危害1~8周龄的小鸭,引起较高的死亡率和生长障碍,给养鸭业造成较大的损失。本病的药物预防效果不明显,病原对一些抗菌素不敏感。污染的场地很难净化,几乎同一场地的每一批鸭都在差不...  相似文献   

4.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败血症和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革兰氏阴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纤维性心胞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 ,1~ 8周龄的雏鸭高度易感 ,2~ 4周龄雏鸭最为严重 ,种鸭及产蛋的蛋鸭罕见发病 ,发病率、死亡率与季节、饲养管理条件有关 ,以低温、阴雨季节较为严重 ,死亡原因主要是关节炎导致运动失调以致无法采食而死亡 ,死亡率为 2 0 %~70 % ,本病潜伏期 1~ 3d ,长者可达 7~ 8d。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其次为创口感染 ,也可通过种蛋传递。2 0 0 2年广南县珠琳镇糯者新…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小鸭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多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角弓反张,以"三炎"(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特征,是对养鸭业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流行特点鸭疫里氏杆菌主要感染2~8周龄小鸭,其中2~4周龄雏鸭最易感,成年鸭和1周龄以内的鸭不发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  相似文献   

6.
1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一般情况下,本病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尤以2~3周龄雏鸭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少见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7.
鹅传染性浆膜炎病又称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疫综合症等。本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2-8周龄的雏鹅,以2-4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垂头嗜睡、泻白色稀粪、腿软、消瘦、流泪、呼吸困难等,严重病例可出现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病变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肠炎、腹膜炎、脑膜炎等,耐过鹅生长发育受阻。养鹅场一旦传入本病,每批鹅必然感染。  相似文献   

8.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危害8周龄以下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对养鸭业威胁较大,是引起小鸭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 病原 鸭疫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瑞氏染色呈两端浓染,印度墨汁染色可见细菌的荚膜。到目前为止,本菌共发现12个血清型。本菌在形态上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腾  李昂  陈枝华 《中国家禽》2002,24(21):40-42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in duckling)又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新鸭病和鸭疫综合症,曾因误认为由巴氏杆菌引起而误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1—8周龄(尤其2—3周龄)的雏禽易感,1周龄以内的雏禽因有母源抗体而很少发病,种鸭及成年蛋鸭不易感。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 ,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anatipestifer)、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主要感染于雏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 2~ 7周龄的雏鸭 ,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脑膜炎等。发病率 5 %~ 90 % ,死亡率 5 %~5 0 % ,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 ,防治本病主要用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本研究将从上海地区分离鸭疫里氏杆菌并鉴定 ,为RA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培养基 :血液琼脂和巧克力色琼脂 ,自制。病鸭…  相似文献   

11.
鸭疫巴氏杆菌感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李康然广西农业大学530005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是雏鸭的一种最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其特征表现为下痢、共济失调、生产率下降、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在广酉本病危害1—8周龄小鸭.常引起2—3周龄雏鸭大批死亡,经济损失严重.本文重点综述本...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旧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氏杆菌 ,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主要感染于雏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 2~ 7周龄的雏鸭 ,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脑膜炎等。1 流行病学调查1 998年至今我们跟踪调查了上海的青浦、九亭、奉贤、嘉定、南汇、江苏无锡等地的一些年饲养量 5万羽以上的肉鸭场 ,饲养的大多是樱桃谷鸭 ,主要发生于 2~ 4周龄的雏鸭 ,尤其 3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据统计发病率为 2 0 %~ 70 % ,死亡率 1 6%~ 5 0 % ,病愈鸭通常为“落脚鸭” ,生长缓慢。2 临床症状病初雏鸭流泪、流涕、打喷嚏。随着病程的加长 ,出…  相似文献   

14.
朱琳 《山东畜牧兽医》2012,33(5):103-104
1流行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2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分离鉴定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新鸭病和鸭疫综合症,曾因误认为由巴氏杆菌引起而误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1]。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雏鸭,雏火鸡等多种禽类,1~8周龄的雏禽易感,1周龄以内的雏禽因有母源抗体而很少发病,种鸭及成年鸭不易感[2]本病最早出现于美国纽约长岛。1982年我国首次报道了本病在北京地区的流行,随后我国不少省区陆续报道了该病的发生。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RA)感染,又称为鸭疫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tis of duck),曾命名为鸭疫巴氏杆菌病,其病变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充血、出血,主要感染1~8周龄雏鸭,2~3周龄雏鸭最易感染,死亡率差异较大。RA对各品种的鸭都有致病性,对鹅、鸡及其他水禽也具有致病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  相似文献   

17.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及麻痹,是雏鸭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随着潍坊养鸭业迅速发展,鸭浆膜炎也已悄然成为困扰养殖户、影响养鸭业发展的隐形杀手。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中1~8周龄鸭,尤其是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或皮肤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潍坊养鸭业迅速发展,鸭浆膜炎也已悄然成为困扰养殖户、影响养鸭业发展的隐形杀手。鸭传染性浆膜炎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或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或皮肤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