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棉属 A、D、G三个染色体组合成的三元杂种 [陆地棉× (亚洲棉×比克氏棉 ) ]及反交和回交后代 ,四元杂种 [(亚洲棉×比克氏棉 )× (陆地棉×夏威夷棉 ) ]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 ,三元杂种 F1以及回交后代 BC4 F1分离出的不育株、四元杂种 F1不育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 ,主要表现为 :大部分染色体为单价体 ,仅有少量配对成二价体 ,后期 两极分配不均匀 ,出现多极分离现象 ,并有落后染色体出现。末期出现大量多分孢子和不正常的四分孢子 ,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三元杂种回交后代 BC4 F1中的部分可育型 ,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大部分染色体都能联会配对 ,仅个别为单价体 ,因而形成的花粉粒仅部分正常。 BC4 F1的可育型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染色体配对正常 ,表明育性恢复 ,结实正常。此外 ,四元杂种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在后期 形成了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2.
对节节麦(2n=2x=14)×六倍体小黑麦(2n=6x=42)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育性比较,发现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育性有较大的变异。8株胚培养杂种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87%(0.39%~1.40%),同期抽穗的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75%(0~5.39%)。细胞学研究表明杂种F_1可育性是由于未减数配子产生的结果,在一些PMCs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分裂失败形成再组核,再组核分裂产生二分体或细胞质提前分裂产生有核和无核子细胞,有核子细胞分裂产生未减数配子。细胞学研究揭示再生植株的育性和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构型无关而和单价体中期Ⅰ在赤道板上的集结程度呈正相关。远缘杂种F_1再生植株的育性变异为克服杂种不育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供试材料 种间杂种[O.sativa(AA,2n=24)×O.latifolia(CCDD,2n=48)]F_1的幼穗,杂种基因型是异源三倍体(ACD)3n=36。利用幼穗诱导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再生植株分为2大类型:(1)完全不结实株,形状与 F_1杂种相似,染色体数2n=36。(2)结有少量种子的植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染色体数2n=24。我们的结果表明:幼穗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与毛棉杂种性状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陆地棉与毛棉棉种间杂种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及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行为。结果表明:杂种F1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旺盛;毛棉的高强纤维性状在杂种早代得到表达,可望通过轮回选择提高现有陆地棉品种的纤维强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正常,其后代不育原因可能由生理因素不协调造成;杂种后代短日照性强;陆地棉与毛棉亲缘关系比较近,仅在部分染色体间发生分化,存在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三元杂种 [(亚洲棉×比克氏棉 )×陆地棉 ]及其反交的回交后代在性状上发生疯狂分离 ,在育性上分离出 3种类型 :可育型、不完全可育型、不育型。对这 3种类型及三元杂种F1减数分裂及其花粉的形成过程观察表明 ,三元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不育型 ,不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 ,引起部分染色体滞后及染色体不均等分配 ,从而产生多分孢子和微核 ,最终导致不育花粉的产生 ;不完全可育型 ,大部分染色体联合配对成二价体 ,仅个别为单价体 ,这些单价体在后期随机向两极分离 ,产生的二分孢子有的正常 ,有的不正常 ,进而形成的花粉粒仅个别正常 ;可育株染色体配对正常 ,因而形成的花粉粒可育  相似文献   

6.
余懋群 《作物学报》1995,21(2):136-143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仅分别为0.13%、1.66%;BC_1植株染色体少,93.1%的植株为2n=35-44,且减数分裂行为极不规则。在2phlb×Ae.variabilis×2phlb×Ph×Ph BC_3群体中可获遗传性较稳定、育性较正常、对 M.naasi抗性一致的重组系或易位系。而Courtot×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较易成功(6.81%)。93.8%的BC_1植株染色体数变化在2n=47-56,BC_3中仅获抗M.naasi单体附加系。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杂种小孢子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周永明  ScarthR. 《作物学报》1996,22(4):399-402
利用分离小孢子培养首次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莱种间杂种(甘芥杂种)中获得了胚和再生植株。所用的培养程序是,将甘芥杂种小孢子在蔗糖浓度为13%的液体NLN培养基中32℃下暗培养2天,转入25℃暗培养3周,再在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一周后转入再生培养基(B_5)。供试的8个正反交甘芥杂种,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其中3个均为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杂种。杂种911186(甘蓝型)×851336(芥菜型)的胚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杂种,未发现杂种花粉育性与小孢子胚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多数再生植株形态上介乎两个亲本之间,已开花的植株多为不育类型。讨论了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和小孢子衍生植株的可能用途。  相似文献   

8.
对当年抽穗的62株小冰麦杂种 F_1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变异观察表明,杂种无性系变异十分明显:有倾向冰草、倾向小麦及产生特殊形态三种变异类型,其中倾向冰草的变异植株较多。杂种无性系的染色体变异率也较高: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变异率为56.2%;41株再生植株中有19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杂种无性系还出现较多的表型嵌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10.
对硬粒小麦(T.durum)×普通小麦(T.aestivum)F_1进行花药培养,成功地诱导出小麦种间杂种花粉植株,处于单核中晚期的小麦种间杂种花粉适合于诱导形成花粉愈伤组织,不同的培养基在出愈率和绿苗率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小麦种间杂种F_1基因型不同,其花培效果也不同,即使在同一种培养基上,不同基因型间的出愈率和绿苗率也不一致.植株生长环境、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对其花培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集、测定南平烟区代表性植烟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借助GIS、GPS与地统计学模型(Geo-statistic)集成,研究其空间分布状况,并作出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锌、水溶性氯平均含量分别为2.55 mg/kg、20.22 mg/kg,含量中等以上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94.71%、45.15%;交换性钙平均含量分别为531.69 mg/kg,含量较低和中等的面积占93.68%;交换性镁平均含量80.09 mg/kg,丰富面积占70.61%;有效硫平均含量35.30 mg/kg,含量中等以上面积占89.45%;有效硼平均含量0.26 mg/kg,含量低值面积占64.60%。交换性钙和有效锌可划分为2个类区,水溶性氯可划分为4个类区,交换性镁和有效硫、有效硼则可划分为3个类区。同时,根据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水溶性氯等主要养分的分布分区状况和丰缺程度,提出了8个施肥分区和5个烤烟专用肥分区,并根据每个分区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专用肥配方建议,实现烤烟统一、简化施肥。  相似文献   

12.
三氯蔗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三氯蔗糖的特性。阐述了三氯蔗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香肠自然风干过程中微生物和部分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如皋香肠在风干期间定时取样,分别测定其pH值,Aw值,亚硝酸钠含量,氯化钠含量,微生物细菌总数及菌群变化。结果显示,香肠的颜色指标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切面的颜色随成熟时间的延长变暗;香肠pH值呈现下降趋势;细菌总数和乳酸菌数在风干前8d时不断增加,随后逐渐稳定;氯化钠含量在风干8d前有升高趋势,随后趋向稳定;亚硝酸钠在风干8d前有升高趋势,随后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4.
断根、环割对烟草体内钾、钙、镁循环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网室内采用水培方式栽培烟草,于烟草打顶期及打顶后一周进行断根、环割处理,探讨断根、环割及断根+环割对烟草吸收钾、钙、镁和烟株体内钾、钙、镁循环、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降低了木质部汁液单位时间的钙、镁吸收循环量及钙、镁在韧皮部的积累量,而环割处理的结论刚好相反。断根+环割显著提高了木质部汁液单位时间的钾吸收循环量和烟叶的钾积累量,提高上部叶的钾含量,降低了中、下部烟叶钙、镁的含量,因此该处理提高烟叶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培育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过程中,提高选择效率,筛选源库比例适宜,营养品质较好的品系,从整株角度对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研究,在田间条件下以31份青贮玉米优良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青贮玉米各器官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结果表明:选取的不同品种/系青贮玉米的干物质质量、含水量、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差异,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叶片(r2产量=0.528**)和苞叶占总干物质比例与单株含水量和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和穗轴占总干物质比例与单株含水量和产量呈负相关;茎秆(r2=0.396*)、苞叶和穗轴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整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正相关,叶片和籽粒(r2=0.381*)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其呈负相关;茎秆和苞叶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整株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正相关,叶片、籽粒和穗轴与其呈负相关。茎秆、叶片和苞叶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籽粒和穗轴(r2=0.660**)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其呈负相关;茎秆(r2=0.407*)、叶片和苞叶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整株淀粉含量呈负相关,籽粒(r2=0.359*)和穗轴占总干物质质量比例与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湖水中低温菌的筛选及其产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长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273-277
为了探索湖水中低温微生物及其酶活的多样性,并获得具有应用价值的低温菌。以低温环境下湖水为样品,通过平板涂布法和划线分离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离纯化,进一步进行菌落形态、微观形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筛选出能够在低温下生长的菌株。并进行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质素酶功能的测定。结果显示共筛选出可培养的低温微生物22 株,包括细菌14 株,真菌5 株,放线菌3株。7 株具有蛋白酶活性,3 株具有淀粉酶活性,6 株具有木质素酶活性,6 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其中WF-1 具有四种酶活性,WB-8 具有三种酶活性,其他菌株具有一种或者两种酶活力。筛选的低温菌株具有多种酶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洋葱抽薹与未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红太阳(Red Creole)洋葱为试材,研究抽薹与未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间,抽薹植株与未抽薹植株存在一定的差异;鳞茎形成期,未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抽薹期,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未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这可能是不同处理植株发育进程不同的原因。电泳结果显示,二者蛋白质组分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初生根系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初生根系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14个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进行切除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数目和干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不仅在幼苗就有表现,而且与以后的性状发育及产量构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室内初生根系的测定来鉴定小麦的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转3α-HSD基因水稻各个时期根际微生物的数量的研究,探究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且从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两株具有较强降解胆固醇的菌株。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根际微生物在数量上大于常规水稻。通过从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分离出来的2个菌株在30℃,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4天后对0.1 mg/m L胆固醇的胆固醇降解率分别达到38.75%和64.64%,通过经形态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科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相似文献   

20.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杂交扇贝的杂种优势。以紫扇贝、海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和杂交扇贝F1代自交(F2)等5个实验群体,并比较各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存活率和收获时的壳高、体重及柱重等。实验结果表明:F2、ZH和HZ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显著高于ZZ和HH,但F2的初始D形幼虫规格显著小于ZH和HZ。在幼虫期,F2和杂交一代ZH和HZ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自交组HH和ZZ。养成期F2的壳高和体重增长的速度慢于杂交子一代,但均显著高于自交组HH和ZZ,F2、ZH和HZ的出柱率均显著高于HH,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