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舞水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土壤侵蚀的遥感分析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状况的研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对舞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土壤侵蚀也不断加剧;舞水河水质因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污染程度加深;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舞水河流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所以,有必要加强管理,改善舞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资阳市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改变用地结构,用地结构变化会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对规划期间各种土地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以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一个量化的对比,能提升规划的决策水平,确保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对资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得出规划对资阳市以后的环境发展的影响为正,但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环境压力过大状态,并给出一些优化资阳市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旅游发展典型区域——阳朔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利用该县1999、2005和2010年以及土地规划中规划年末20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益,并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2005年阳朔县耕地面积缩减980 hm2,林地、水域和湿地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未利用土地减少了约5 262.9 hm2;2005年~2010年间各类型的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林地增速最快,共增加了16 257.7 hm2左右,而未利用土地缩减了约42 915 hm2;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耕地有小幅缩减,未利用土地缩减幅度最大,而林地、水域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整个研究期内,阳朔坚持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并转化为林地、水域用地等以改善生态环境。1999年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067.37×106元,2005年小幅上升,到2010年已达到1 487.29×106元,而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 002.88×106元,由此可见,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逐年增加且增幅也在加快。阳朔县以生态旅游、山水休闲旅游和农业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发展策略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研究土地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土地研究的热点。以宜良县2005年、2013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用地、灌草地5个地类,提取了宜良县2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精度验证。最后通过GIS叠加分析,统计了宜良县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文山州清水河水库为例,对其环境影响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全面预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清水河水库实施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旱地依旧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改变;研究期间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上升趋势,但工程建设对多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生产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林地保护,尽量降低生态系统的损失;清水河水库下闸蓄水后,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将会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将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7.
森林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它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覆盖变化既包含森林与其它地物类型间的转化,又包括不同森林种类间转化的含义。及时准确获取森林覆盖变化信息,对于碳源估测、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覆盖/利用、森林类型识别和制图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述,对森林覆盖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福建省铁路建设、运营期间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作用过程,选取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4条铁路线的福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覆盖监测数据,首先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法对铁路2侧土地利用/覆盖的梯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多为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所用遥感影像一般为2期,数据较少,不能较好地反映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长时间内较频繁的变化规律(战金艳等,2004;张永民等,2004;除多等,2006).科尔沁沙地作为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有关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受到重视(乌兰图雅,2000),但作为中国"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的奈曼旗兴隆沼项目区,其人工造林过程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3S技术支持下,以1975-2005年的4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对兴隆沼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国际合作项目"099"人工造林项目实施对兴隆沼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为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建设和区域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directly impact biological diversity worldwide,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and affect the ability of biological systems to support human needs by altering ecosystem services. Given the forest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ecosystem types in Luang Namtha Province, Lao PDR, the forest cover and land cover category of Luang Namtha Province were divided into six classes, i.e., current forest (CF), potential forest (PF), other wooded areas (OW), permanent agricultural land (PA), other non-forest areas (NF) and water (W). In first instance, earli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GIS data) of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during 1992 and 2002 was obtained from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F), Lao PDR. Two steps of forest land use change assessment were conducted by the MAF, i.e., plot sampling on satellite image maps (SIMs)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during 1992 and 2002 for the entire Luang Namtha Province and field verifica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causes of the changes. Secondly, dynamic information of the forest land cover changes during this ten-year period was calculated by means of map algebra in ArcGIS 9.2. Third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values of different global ecosystems, the value of the six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categories in the province was obtained. Final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regional land cover changes over the study period, wer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最大胁迫因素。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 增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逐步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 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中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影响, 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视角, 探讨了保护与恢复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改善民生的途径, 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地退化防治和干旱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区分直接经济价值与生态系统调节和支持服务,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模型,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划落实后,ESV总量将出现下降,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下降明显,而生态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则有所提升,反映出三亚城市发展重心由经济到环境的变化。作为对三亚ESV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园地构成了三亚市ESV总量的主体,且三亚市ESV受对二者的变动最为敏感;水域对三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When and where to actively restore ecosy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ven the extent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by humans on a global scale, conservation efforts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restoring degraded ecosystems to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Many examples in the tropics and elsewhere, however, show that some ecosystems recover rapidly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which begs the question of in which cases and to what extent humans should actively work to facilitate ecosystem recovery. We recommend that all land managers consider a suite of ecological and human factors before selecting a restoration approach. Land managers should first consider what the likely outcome of a passive restoration (natural regeneration) approach would be based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 resilience, past land-use history,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matrix. They should also identify the specific goals of the project and assess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Conducting these analyses prior to selecting restoration approaches should result in a more efficient use of restoration resources both within and among projects and should maximize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16.
张威  陈燕 《绿色科技》2013,(7):161-164
指出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CO2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作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所引起的相应碳排放的改变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盐城市滨海湿地1983、2001、2009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所引起的碳排放变化分析得出:盐城市聚居地面积变化速度最快,最为活跃,林地和天然湿地面积都在减少;1983~2001年近20年的碳排放增加量和2001~2009年这9年的碳排放增加量相当。利用近些年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和相应碳排放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盐城滨海湿地近些年的演化情况,从而为日后制定一个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服务。  相似文献   

17.
崔昊  朱英红 《绿色大世界》2012,(3):15-17,20
指出了随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深入和3S技术的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模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涌现出许多建模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发展。通过对典型性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了近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2003年、2013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2009年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提取出衡阳盆地2003、2009、2013年三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在IDRISI17.0软件支持下,利用提取出的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得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转移矩阵,分析了2003—2013年间衡阳盆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现状结果显示:2003—2013年,衡阳盆地内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下降,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出2023年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拟出2023年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覆盖情景,并依据数量Kappa系数、位置Kappa系数和标准Kappa系数检验模拟精度。模拟结果显示:2013—2023年间,衡阳盆地内的林地将向草地、耕地和水域转化,耕地则更多的转化为园地和未利用地,部分林地、耕地和水域将继续向建设用地转换。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退化防治的挑战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今日之地球气候、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影响已接近或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速率, 亟需探索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退化综合防治的创新理论和途径, 构建地球系统良性互动循环体系,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文中侧重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退化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探讨土地退化防治的新思路, 分享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的新经验, 旨在力推将土地退化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消除贫困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机链接, 以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地球。  相似文献   

20.
Forest cover change is one of the defining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validate the proposition of the Anthropocene narrative. Forest transition is a well-recognized global phenomenon, which has been studied and explained in well elaborated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Forest transition has been observed in over 30 countries, and it has been a trend in multiple countries in Asia. Forest transition is most relevant for the Anthropocene narrative, as it suggests that forest cover decline may eventually be followed by a forest cover increase at the global scale. The paper reviews evidence of forest transition in eight Asian countries and juxtaposes this with global forest cover trends. In Asia countries like China, India, Japan, Philippines, South Korea, and Japan and Vietnam are among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in the area under some kind of tree cover. Complex interplays of forest cover,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and for forest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a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forest transition. While it is not possible to extrapolate Asia's forest transition to the global scale, the Asian experience makes it possible to make statements on possible global forest cover scenarios. Ultimately,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in general, and the experience of forest transition in Asia also support the concept and related narrative of the Anthropoc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