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张伟  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对传统川西茶馆文化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当下的川西茶馆功能日渐萎缩。可通过挖掘传统川西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川西乡村茶馆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将乡村茶馆建设成为代表川西社会独特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基地,重塑川西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既是城市的组成要素,又是市民感知城市的媒介,城市文化与大众文化依托公共空间而体现.茶馆作为清代北京城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在功能、类型和空间分布上都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社会与市民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清末以降,社会的剧烈变革直接反映于北京城茶馆文化的变迁:除传统茶馆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发生改变以外,还有部分茶馆积极投入到新式启蒙教育当中,在店内进行讲报、宣讲活动并上演爱国剧目等,为开启民智和改良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北京城中出现了一些新形式的茶馆,作为公共空间改造重点的公园、电影院等也逐渐成为了新的休闲时尚,传统茶馆则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4.
老北京的茶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倪群 《农业考古》2003,(2):128-131
老北京的茶馆是最能反映当年北京市民生活的典型环境 ,文化底蕴异常丰富 ,在兼容并蓄各地茶馆之长的同时 ,又打上了浓郁的“京味”印记。北京有茶馆的历史比较悠久 ,大致和我国北方的许多大城市一样 ,可以追溯到唐代。由唐至明 ,北京曾被定为几代都城 ,但茶馆业的发展并不迅速 ,史料也未见多少记载。到了清代 ,北京茶馆出现了鼎盛时期。清朝初年 ,随着战乱结束 ,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北京作为都城 ,市民人口激增 ,各地人文荟萃。尤其是入关的八旗子弟 ,生活闲适 ,无所事事 ,终日玩乐。所有三教九流、士民众庶 ,都需要有一种大众化的休闲娱…  相似文献   

5.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6.
马禄祯 《农业考古》2001,(4):115-116
当都市休闲成为一种时尚时 ,茶馆即应时而出。在古筝丝竹的清音雅乐中 ,在瓷碗陶壶的拙朴浑厚中 ,品一品东西南北的茶香 ,看一看文房四宝的雅致 ,恍如在时光隧道中回看文化长廊、观赏历史风情画卷 ,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不要以为这是文学意境 ,其实这种意境以及衍生出的这种氛围就在我们身边。在省城郑州 ,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五十来家茶馆竞相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上 ,而位于省会北二七路上的一壶缘茶楼堪为其中的代表。记者日前与朋友小聚时曾领略了郑州茶馆的“美、健、性、伦” ,贪图了它的“清、敬、和、乐”。置身其中 ,一壶缘茶楼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7.
陈铭华 《农业考古》2001,(2):169-170
茶馆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 ,茶馆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和提高。茶馆是社会的聚焦点 ,是浓缩了的小社会 ,可以折射和直射社会的各个层面 ,又是表现茶文化、社会文化和风俗人情的载体。茶馆已从单纯的品茗娱乐、评诗论艺、交谈会友之地 ,而发展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雅休闲活动场所。由唐韵茶坊主办的“茶馆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 ,于 2 0 0 0年 1 2月 2 7日在坐落在上海衡山路上具有传统茶馆风格的唐韵茶坊内举行。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有悠久历史的茶馆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邻次栉比的茶楼、茶苑、茶坊忽如雨后春笋 ,在有着丰厚茶文化积淀的中国大地上破土而出 ,令人目不暇接。继中国各大城市茶艺馆之后 ,各地中小城镇的茶艺馆也相继出现、发展。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今天 ,追求优雅的文化娱乐与休闲活动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是具有浓郁文化艺术氛围的茶馆得以繁荣的社会背景。茶艺馆文化艺术氛围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内容二大方面的因素 ,直接内容包括建筑装饰、茶座设计、茶品、茶食、茶点等 ;间接内容包括陈列物…  相似文献   

9.
赵华 《农业考古》2007,(2):97-101
清代茶馆的发展继承了宋代茶馆的基本特征,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和宋代茶馆不一样的地方,但这些差异却是茶馆在清代适应社会发展和茶客需求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明清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茶馆业的兴盛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八旗子弟的优厚待遇,以及茶馆经营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等有很大关系。总体上讲,茶馆在清代发挥了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娱乐空间,是曲艺节目登台亮相的舞台。一、清代茶馆的兴盛清初一百年的休养生息使清朝国势一度强盛,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化禀赋对茶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旨在探究具有文化特征功能性农业的可转型路径与发展模式.依据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特点与经济化差异性,可将现有茶文化资源分为文化遗产、文化古迹、文化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通过茶文化旅游、茶品销售、茶文化表演、茶创意产品、茶衍生产品、茶馆茶会所和茶会活动等七大模式实现其经济化.  相似文献   

11.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5):142-148
中国的茶馆从历时态看,大体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历程。从两晋南北朝时茶馆的雏形——老姥卖茶水,到唐宋时的茶肆、茶坊、茶楼,到明清时的茶馆再到现代的茶艺馆;从早期的一把壶、两只碗、三两条凳的简陋茶铺,发展到后来的讲究装饰、布置、茶具、礼仪及文化品味的茶馆和茶艺馆  相似文献   

1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3.
于开红 《农业考古》2006,(4):94-98,107
在成都平原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曾几何时,其先进的农耕文化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它为成都平原灿烂辉煌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农耕文化朴实性思想的历史变迁朴实性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它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较简单朴实,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的简单描述,并不具备现代社会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试验方法,是当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识。而一旦一种思想意识得到了…  相似文献   

14.
茶馆作为品茗休闲、议事叙谊、商品交易、谈艺吟诗、说媒化讼的场所,作为民间交流的载体,自晋元帝时期(公元320年左右)开始产生,后经不断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茶馆是一个小社会,从不同的侧面能反映社会的兴衰,文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等。如果把茶馆办成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寻觅逝去岁月里艺术珍品的殿堂,的确甚为难得。在上海市北彭浦地区的一条幽静的马路上,坐落着一家别具特色的老房子茶馆。话说这老房子,不是几百年前留下的建筑,而是主人费尽心血,精心设计具有明清民居风格的茶馆。…  相似文献   

15.
丁文 《农业考古》2015,(2):92-97
茶馆是以茶为媒介的休闲文化空间,它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性质的专用饮茶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和交际的地方。无论是何地的茶馆,皆有其共通之处,那便是一个"闲"字。茶馆的经营项目围绕休闲而展开,茶馆的经济生长点是休闲,茶馆的繁荣依托休闲经济的规模;茶馆的文化是休闲文化,因此,茶馆的品位取决于休闲的品位。  相似文献   

16.
李松  夏朝  邢后银 《安徽农学通报》2012,(21):196-197,203
茶馆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普及,茶馆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该文论述现代江苏茶馆形成的独特文化与经营特点;茶馆在江苏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功能;现代江苏茶馆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茶艺馆是我国茶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正在推广实施茶馆经营服务规范标准与等级划分评定。本文从茶历史文化、茶馆演变和外地经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0,(2):170-172
所谓“茶馆文化”,概言之,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 李春泰指出:“作为人工制品的文化是方法的结果;一般地说,方法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因”。中国茶馆的发展,其文化形态的决定因素就是方法。 人类处于蒙昧时期,尚未形成“茶”的概念,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 一.茶摊: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 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代杭州茶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来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  相似文献   

20.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