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丛根病是目前甜菜种植业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对甜菜丛根病的研究十分重视,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甜菜丛根病的症状类型、甜菜丛根病的病原病毒和真菌介体、甜菜丛根病的防治、甜菜抗丛根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出发,对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甜菜新品种内甜抗203(原名内102)是多胚型二倍体抗丛根病品种。该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区域试验中,平均根产量44715.0kg/hm^2,比对照种甜研303提高97.7%;含糖率15.67%,比对照种提高1.34度;产糖量7006.8kg/hm^2,比对照种提高116.2%,丛根病病情指数17,比对照种降低18。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莱品种普通组生产试验中,根产量69225.0kg/hm^2,比对照提高62.0%;含糖率16.85%,比对照提高0.08度;产糖量11664.4kg/hm^2,比对照提高62.8%,达到丰产型品种标准;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组生产试验中,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82.6%、1.10度、203.8%,丛根病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47.9,达抗丛根病型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3.
甜菜丛根病的防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素珍 《中国糖料》2005,(2):47-48,57
结合新疆石河子实际情况,探讨了甜菜丛根病的发生、危害及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肥效及药物的防治试验和抗甜菜丛根病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SNO33、STN213及STN215等品系(品种),达到从根本上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褐斑病、根腐病、丛根病是甜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与品质。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3种主要甜菜病害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甜菜抗病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我国的甜菜抗病育种要以丰产、高糖、兼抗为目标,拓宽遗传基础,丰富我国甜菜抗病种质资源;建立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体系,加强甜菜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加快甜菜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5.
甜菜新品种新甜1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甜18号是石河子甜菜研究所选育的抗丛根病二倍体雄性不育多粒型杂交种,在2006~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14个点次的块根产量平均为82156.5kg/hm2,比对照KWS2409增产3.99%,含糖率平均15.21%,比对照低0.09度.产糖量平均12745.5kg/hm2,比对照增糖4.3%.在丛根病抗性鉴定中,两年平均块根产量为102182.3kg/hm2,比对照KWS2409增产33.92%,含糖率15.10%,比对照低0.08,度产糖量平均18475.5kg/hm2,较对照增糖35.0%.该品种丰产性能稳定,抗病性强,适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抗(耐)甜菜丛根病品系-8418系从标准偏高糖品种晋甜2号中优选单株,经两次自交分离出两个优良单株,经试验选留8418B,几经丛根病病田培育,优选出抗病株系.通过室内检测,在丛根病与非丛根病发病区选育以及春夏播等方法,提高了抗病能力,经8年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示范鉴定结果,均优于亲本对照与当地推广品种,1992年6点区域试验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亲本与对照品种提高23.1%与23.4%、2.3度与2.2度,31.9%与36.0%,在两个丛根病发病区8418与对照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杂交育种是选育良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甜菜品种(品系)间杂交,把具有优良性状的两个或几个品种(品系)通过杂交和选择育成新的优良品种。甜菜品种甜研六号就是利用品种间自然杂交方法选育的甜菜新品种,它具有抗褐斑病、耐根腐病、含糖率高的优点。在我国中部地区和东北甜菜产区,褐斑病、根腐病发生的条件下,其优点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甜研301是我所育成的抗病偏高糖型新品种,于1986年二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符合推广品种。这个品种克服了过去国内外甜菜多倍体品种存在的低糖、不抗病等缺点,其含糖率、抗根癌病。抗立枯病、抗褐斑病、耐盐碱等方面均比目前生产上使用的甜菜品种有了明显的突破。到1988年该品种已推广种植20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吉林西部、辽宁、山西、陕西等省,山东、江苏、新疆、甘肃等地也先后引种试验,表现了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增产潜力。自1982~1987为年农民、糖厂、国家获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到1988年可达亿元。  相似文献   

9.
甜菜抗丛根病机理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长魁  陈晓军 《中国糖料》2005,(3):32-34,38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丛根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在发育的前、中、后期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达极豆著水平(t〉0.01),而在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间,甜菜在同一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多粘菌的含量与甜菜抗丛根病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分析,可以作为甜菜抗丛根病特性鉴定和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甜菜丛根病,提出田间单株根部5级目测法、群体的病情指数及平均病级,经2003~2004年新疆甜菜抗丛根病区域鉴定试验表明:7份参试材料表现中抗,病情指数31.2~38.9,平均病级1.51~2.0;1份高感,病情指数为62.4,平均病级为3.1.两年7份表现抗病的材料平均块根产量与对照KWS5075差异不显著,含糖率15.2%~16.1%,产糖量较对照增加1.9%~11.6%.  相似文献   

11.
丰产抗病偏高糖甜菜新品种ZM20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ZM20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和美国BetaSeed公司合作选育的甜菜二倍体单胚雄不育杂交种.2001年以单胚二倍体雄性不育系Beta96186M为母本,以二倍体有粉系PT3713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该品种丰产性好,舍糖率较高,抗丛根病和褐斑病,耐根腐病,适应性广,块根品质好.在2005~2006年的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全国两年42个试验点次平均根产量60770.0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6.6%;平均含糖率17.5%,比对照品种提高0.1度;平均产搪量10631.4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8.0%;时褐斑病、黄化毒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与对照相仿,对根腐病、丛根病的抗性明显优于对照.在2006年的国家甜菜品种生产试验中,14个试验点平均根产量55039.7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4.5%;平均含糖率18.6%,比对照品种提高0.4,度;平均产糖量10163.1 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7.6%.该品种适宜在东北、西北和华北三大甜菜产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2.
甜菜抗丛根病品系By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甜菜抗丛根病品系By1属多粒型二倍体系选品系。该品系不仅块根产量和含糖高,而且工艺品质好,抗丛根病及褐斑性强。1997年在甜菜丛根病中度病区大面积示范中,表现突出,块根产量为53460kg/hm2,含糖率17.5度,产糖量9355.5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协作二号提高273.2%、8.1度和694.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优良甜菜新品种Beta866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ta866是美国BetaSeed公司选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引进的甜菜二倍体单胚雄不育杂交种。该品种丰产性好,块根含糖较高,属标准偏丰产型品种;抗丛根病和褐斑病,耐根腐病;块根形状整齐,品质好,出糖率高,产质量稳定,适应性广。在2010—2011年的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全国三大甜菜产区两年42个试验点次平均根产量72506.8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25.4%;平均含糖率16.4%,比对照品种低0.4度;平均产糖量11867.8 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23.2%;对丛根病的抗性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对褐斑病、根腐病、黄化毒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与对照品种相当。在2009—20011年的黑龙江省区域试验中,Beta866两年15个点次平均根产量55565.3 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9.8%;平均含糖率16.0%,比对照品种高0.2度;平均产糖量8910.1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1.8%。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的绥化、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黑河、牡丹江,河北的张北,内蒙古的包头,新疆的伊犁、昌吉等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生理学角度 ,研究了有关防御酶系与甜菜抗(耐)丛根病特性的关系 ,由试验结果看出 ,SOD、LOX和MAD与抗病性有关 ,特别是抗丛根病品种在病地上的SOD活性较无病地上的有相对较大的增加 ,而感病品种较正常的SOD活性相对降低 ,表明抗病品种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故可作为抗丛根病选育种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浸种对甜菜丛根病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甜菜抗(耐)、感丛根病品种进行浸种处理,研究了SA对丛根病地甜菜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处理的甜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对照均有所提高,病情指数下降,根产量、舍糖率和产糖量都有所增加.不同的SA处理浓度相比较,抗(耐)病品种适宜浓度为3mmol/L,感病品种适宜浓度为5mmol/L.  相似文献   

16.
从引发甜菜丛根病的致病病毒BNYVV、传播介体P.betae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甜菜感染丛根病后的病症、鉴定、生理生化反应及其防治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