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水产》2006,(3):F0003-F0003
河南省渔业监测中心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品质量、水产养殖投入品和水生生物病害检疫的检测及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2001年取得全国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乙级资格,开展各类渔业污染故事调查22起。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70年代始,科研人员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渔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将各类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数据对海洋水温、海流、光、盐度、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海底地形、饵料生物等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并将所得结果用于指导渔业生产、促进渔业研究、预警海洋灾害等方面,所起作用非传统调查方法能为。因此,遥感技术在海洋渔业及其相关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系统相关要素和渔场变动、大型动植物分布、海况监测、海洋生态污染及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对海洋遥感信息在我国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与保护是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基础。西方从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探讨,初步建立了海洋渔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以北部湾渔场为例进行评价实践,旨为建立一套较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从而为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养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命脉。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根据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2006年的监测结果和近年在渔业水域开展的生态环境养护研究工作,概要分析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养护研究现状,提出中长期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围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诊断与评估技术、渔业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清洁养殖与退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河南水产》2006,(2):F0002-F0002
河南省渔业监测中心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品质量、水产养殖投入品的检测和水生生物病害检疫及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2001年取得全国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乙级资格,开展各类渔业污染故事调查22起。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项目”、“黄河河南段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农业部无公害中华鳖养殖示范项目”等检测任务。河南省渔业监测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800平方米,拥有气相一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细菌鉴定仪等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总固定资产近700万元。中心下设业务办…  相似文献   

6.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目前它却已沦为了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有效解决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业已成为中国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以及突破环境约束发展现代渔业的根本措施之一。因此,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有效开展污染物和胁迫因子的诊断和预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理化分析相比,生物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更直接而真实地判断水体中污染物潜在的生物毒性和危害程度,把握对渔业生物和生态系统有中长期影响的污染源及其动态,并能通过暴露实验来探寻和确认更多传统、新型和未知污染物/胁迫因子的生态毒理效应和机制。目前以指示生物和生物标志物为代表的水环境生物监测、诊断和预警,已经成为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特别是在基于双壳贝类的海洋和淡水"贝类观察"指示生物监测体系和基于更广泛的指示生物体内生化、遗传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类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突破,在污染物/胁迫因子的早期、快速、客观诊断和预警方面成效显著。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指示生物和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技术,必将为最大限度地挽回由污染/胁迫导致的渔业损失,修复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同时,该研究领域也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Geography)在国外誉为科学之母。它研究地球上的山脉、海洋、河流、平原、气候、人口等课题。渔业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新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也相应地逐步发展起来。它的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渔业学科的整个领域,其中包括渔业生物地理学、渔场环境地理学、渔具渔法地理学、水产养殖地理学等。本人着重概述渔业地理学的基本涵义、研究现状、分类及研究范围以及发展前景作扼要的概述,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8.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3):31-31
近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发布《2009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江苏省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监测结果表明,省内主要湖泊和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良好。随着近年来鱼类资源养护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放流的效果逐渐显现,鱼类资源种群结构逐步改善,但低龄化、小型化发展态势仍较严峻。同时,受外源污染物入湖等因素影响,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总氮、总磷污染,呈富营养化;长江干流江苏段部分水体则受到总磷污染。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方面与2007年、2008年相比,海州湾渔场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有所缓解,但吕四渔场氮、磷污染依然较重。  相似文献   

9.
前言二十一世纪将迎来“兰色革命”,向海洋要蛋白质,是各国的共识。其手段以前主要靠捕捞,捕捞渔业依赖资源和环境,由于传统渔场的过度捕捞,生态环境受污染日益恶化,周边国家先后扩大渔业专管区,致使我国捕捞渔业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农业部审时度势,要求各省实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全国海洋渔业增产的希望寄托在海水养殖上。建国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确实做出了较大业绩。有人把海水养殖发展史,描绘成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五十年代藻类养殖大发展开始的,育苗技术、养殖面积、产量均在世界领先,成为世界藻…  相似文献   

10.
李纯厚  齐占会 《水产学报》2023,47(11):119311-119311
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 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省闽南地区的机船单船网板拖网作业,经70年代的不断试捕革新,80年代首先在闽南、台浅渔场迅速发展,继之又在闽中、闽东渔场兴起。至1994年全省有单拖渔船2326艘,生产345524吨,占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的23.9%。1992年至1994年,我们承担了省水产厅下达的“闽南、台浅渔场单拖渔业调查和管理研究”课题。本文仅就其渔获物种类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相似文献   

13.
金显仕  田洪林  单秀娟 《水产学报》2023,47(11):119310-119310
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近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我国科研人员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研究重点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渔业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渔业发展战略,系统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4个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重点、调查装备及平台建设情况等;梳理了我国在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与渔场探查、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研发、科学规范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形成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及其对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管理与资源养护政策调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渔业资源研究要注重多学科研...  相似文献   

14.
正1《南方水产科学》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产类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渔业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养殖生态与健康养殖、渔业资源监测与养护、生物技术、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海洋牧场与渔业装备、渔业生物病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水产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原创性论文、研究简报、综述等。2本刊特点:以水产科研院、所、高校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以及渔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主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 1 985年建成 ,挂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建成以来承担或参与国家“六五”———“九五”渔业环境科研课题近 30项 ,在渔业水质基准和标准、水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理研究、建设项目的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渔业环境监测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国家、部 (委 )和院级科技成果奖 1 8项。2 0 0 1年该中心通过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甲级资质认证 (证书编号 :A - 0 0 0 4 ) ,参与了大量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 ,为保障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  相似文献   

16.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 1 985年建成 ,挂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建成以来承担或参与国家“六五”———“九五”渔业环境科研课题近 30项 ,在渔业水质基准和标准、水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理研究、建设项目的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渔业环境监测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国家、部 (委 )和院级科技成果奖 1 8项。 2 0 0 1年该中心通过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甲级资质认证 (证书编号 :A - 0 0 0 4 ) ,参与了大量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 ,为保障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  相似文献   

17.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 1 985年建成 ,挂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建成以来承担或参与国家“六五”———“九五”渔业环境科研课题近 30项 ,在渔业水质基准和标准、水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理研究、建设项目的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渔业环境监测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国家、部 (委 )和院级科技成果奖 1 8项。 2 0 0 1年该中心通过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甲级资质认证 (证书编号 :A - 0 0 0 4 ) ,参与了大量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 ,为保障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  相似文献   

1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利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属上升流渔场,加上台湾浅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孕育着丰富的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曾一度成为我国首届一指的群众灯光围网作业渔场。1987年闽南、粤东地区灯围产量曾高达15万吨。一、闽南地区灯围开发中上层鱼类情况自1964年机帆船灯围作业试验成功后,在闽南和粤东地区迅速形成相当规模的灯围渔业。三十年来,闽南地区灯围经历了70年代迅速发展;80年代相对稳定和90年代发生滑坡三  相似文献   

19.
海洋增殖渔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增殖渔业发展较快[1],沿岸和近海渔业生产的出路在于发展增殖渔业已成为共识[2].作者根据海洋岛渔场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se)放流增殖工作多年的经验积累,对发展增殖渔业过程中的决策、科研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拥有闻名中外的四大渔场,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三分之一,水产品的产量和渔业总产量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育肥场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