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褐腐病、雾粉病、束腰病,是枣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病在北方枣区日趋严重,1999~2004年唐山枣区枣缩果病大发生,病果率达30%以上,严重影响枣果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果农之友》2006,(1):I0001-I0001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大发生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褐腐病、干腰缩果病、雾抄病、烧茄子病等.近20多年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研究结果之间很不一致,对致病病原目前尚未统一认识,其侵染和侵染后的相互关系、发病的内因等,尚待继续研究.近几年来,运城枣区发病有上升趋势,成为影响红枣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金丝小枣烂果病在沧州地区发生较严重,给广大枣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1枣烂果病的症状与病原体枣的烂果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浆烂型、黑疔型和褐皮型。浆烂型枣果病斑初为红色水浸状小点,后迅速扩大,形成明显的红色病斑。有的表面有明显的轮纹,多数病斑表皮下散生黑色小点,病组织土黄色至浅褐色软腐、脓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果皱缩成深红色至黑色腐果,表面密生黑色瘤状小点。此种类型烂果病主要危害脆熟期的枣果。黑疔型病斑初期圆形,略凹陷,颜色与枣果表皮的红色相近,多数病斑直径小于0.5cm,果肉组织软腐,后期失水后病斑表皮及病…  相似文献   

5.
枣缩果病致病因素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是北方枣树一种新病害。近几年,在我省枣产区发病日趋严重,成为影响枣产量和商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于1999年在临沂市兰山区马厂湖镇、枣沟头镇、李官镇等地对导致枣缩果病的几种发病因子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荣斌 《中国果树》2001,1(2):45-46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 ,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 5省的红枣集中产区 ,是北方枣树的一种新病害 ,尤其在河北省大枣 (婆枣 )产地 ,近几年发生日趋严重 ,据在行唐、阜平、新乐枣区的调查结果 ,在该病大流行的年份 ,发病园轻者大量减产 ,重者绝产绝收。枣缩果病已成为影响红枣产量和商品质量的重要病害。1 病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枣树的果实 ,引起果腐和提早脱落。受害病果先是肩部或胴部出现淡黄色晕环 ,逐渐扩大 ,成为淡黄色不规则形凹陷病斑 ,进而果皮呈水渍状 ,浸润型 ,疏布针刺状圆形褐点 ,果肉呈土黄色 ,松软 ,萎…  相似文献   

7.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在大部分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世纪80 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国北方枣区发生日趋严重,一般年份病果率在 10 % ~50 %,严重年份达 90 %以上,甚至绝收。太谷县红枣已发展到1.4万hm2,枣缩果病已成为制约该县红枣产业的重要因素。我们于2004年开展了枣缩果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发病症状枣果感染该病后,在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在果实中部至肩部出现水浸状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果面病斑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病斑不断扩大,并向果肉深处发展,解剖观察,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褐色斑,组织…  相似文献   

8.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 ,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红枣产区 ,尤其在河北省大枣 (婆枣 )产地 ,大流行年份轻者导致减产 ,重者绝收 ,已成为影响红枣生产的重要因素。1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枣果 ,引起果腐和提早脱落。受害果先是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淡黄色晕环 ,逐渐扩大成凹形不规则淡黄色病斑 ,进而果皮呈水渍状 ,最终变成暗红色失去光泽 ,果肉土黄松软 ,大量失水后导致病果皱缩、干瘦 ,不堪食用。2 病原对该病害的病原 ,目前尚无定论。 2 0世纪 70年代有人认为是生理缺素或病毒引起。 198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首次分离出…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5省的红枣集中产区,是北方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尤其在我省大枣(婆枣)产地,近几年发生日趋严重,据行唐、阜平、新乐枣区调查,该病大流行时,轻者减产,重者绝产绝收,已成为影响红枣商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筋腐病是发生在番茄果实上的一种生理性病害,筋腐病所造成的病果称筋腐果、条腐果、条斑果、黑条果等.过去,很少有人对这种病害重视,从70年代末,筋腐病有少量发生.  相似文献   

11.
枣缩果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枣缩果病又名黑腐病、褐腐病、干腰缩果病、雾抄病、烧茄病等,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见正式报道,其发病原因尚无定论.近几年,运城枣区发病有趋严重之势,成为影响红枣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使枣农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枣缩果病的发生,从1999年开始,对运城市盐湖区、万荣县、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河津市的10多处枣园进行了调查研究,现简结于下.  相似文献   

12.
危害枣树果实的病害较多,一旦发生,常常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因此要及时进行防治。现将枣果主要病害种类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枣褐斑病 1.1症状 又称黑腐病,主要危害果实。  相似文献   

13.
1症状 枣烂果病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浆烂型、黑疔型和褐皮型。枣浆烂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囊孢壳菌,黑疔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细链格孢菌,褐皮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毁灭茎点霉菌和细链格孢菌。1)浆烂型烂果病。表现为枣果实病斑初为红色水浸状小点,迅速扩大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斑点,  相似文献   

14.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病、枣雾蔫病等,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可导致减产,甚至绝收。1病症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发生缩果病的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  相似文献   

15.
<正>枣树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等,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该病大流行时,轻者红枣减产,重者绝产绝收。1症状该病是枣果着色期发生的病害,主要危害枣果,引起果腐和提早脱落。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果皮出现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果皮变为暗红色,收缩,无光泽。果肉病区由外向内出现褐色斑、土黄色、松软,病果吃起来味苦。果柄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整个病果瘦小,于成熟前脱落。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以后,一般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和脱落几个阶段,但也不完全如此,枣果生长前期发生缩果病,病  相似文献   

16.
种子酸化处理防治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腐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鉴于瓜类细菌性果腐病在广西发生并蔓延的现状,为了寻找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于2003年11月至2005年8月,开展了以过氧乙酸和盐酸为试剂,连续对二倍体西瓜品种黑公子和三倍体无籽西瓜广西3号种子进行酸化处理的防治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腐病研究。经过发芽和嫁接育苗多重试验.结果表明:盐酸酸化处理能够彻底预防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腐病的发生,其最佳处理浓度为10%-15%,处理时间为1-2 h;过氧乙酸酸化处理也能有效预防细菌性果腐病的发生,处理后病株率一般在19%以下,但其防治效果与处理后的种子搓洗.特别是晾晒时种子能否快速干燥有很大关系.其最佳处理浓度为40-30倍.处理时间1-2 h。  相似文献   

17.
<正>枣烂果病一般分为3种类型:烂果型、黑疔型和褐皮型。枣浆烂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囊孢菌,黑疔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细链格孢菌,褐皮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毁灭茎点霉菌和细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8.
番茄筋腐病又称条腐果、带腐果,俗称“黑筋果”、“乌心果”等。近几年该病发生普遍,且日趋严重,特别是2006年,由于当年7月份的气候反常,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使秋延番茄筋腐病严重发生,导致40%的病果被倒掉,个别农户甚至绝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枣果“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等,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后。其症状、病因及感病途径,各大专业期刊及相关书籍表述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正>金丝小枣是泊头市枣树的主栽品种之一,烂果病在近几年有蔓延趋势,严重影响了小枣的产量和质量。枣烂果病一般分为3种类型:烂果型、黑疔型和褐皮型。枣浆烂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囊孢菌,黑疔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细链格孢菌,褐皮型烂果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毁灭茎点霉菌和细链格孢菌。1症状1.1浆烂型8月下旬枣白熟期开始发病,9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病斑初为红色水浸状小点,迅速扩大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病斑。有的表面有明显轮纹,少数病斑表皮下散生黑色小点(子实体)。病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