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徐丽娜  李忠佩  车玉萍 《土壤》2008,40(5):792-796
腐殖酸对土壤和水体环境中铁(Fe)的还原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从山西大同风化煤、河南巩县褐煤、云南昆明滇池底泥中提取制备的腐殖酸,通过布置培育试验并接种土壤悬液,研究了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对无定形氧化铁异化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腐殖酸对氧化铁的还原几乎没有影响;而当同时添加腐殖酸与葡萄糖时,培养基质中氧化铁的还原过程显著加强;腐殖酸浓度越高对氧化铁还原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因其复杂程度和结构不同,对氧化铁还原的促进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山西大同风化煤提取的腐殖酸促进作用最大,云南昆明滇池底泥和河南巩县褐煤提取的腐殖酸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腐殖酸对外源砷在土壤中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  王青清  蒋珍茂  魏世强 《土壤》2018,50(3):522-529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腐殖酸(HAs)的两种活性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及其不同比例(HA/FA)对土壤As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As的两种组分对土壤As的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其浓度、比例及外源As含量有关。FA和添加量≤1%C的HA能增加土壤交换态As(Ex-As)的含量,添加量≥3%C的HA能降低土壤Ex-As含量;两种组分都能降低土壤铝型As(Al-As)和铁型As(Fe-As)含量,增加残渣态As(Res-As)含量,FA比HA的作用效果更强;在等量(1%C)HAs条件下,HA/FA≥5/5时HAs能降低Ex-As含量,≤3/7时则能增加Ex-As的含量。HAs对土壤有效As的影响是其对As形态分配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土壤有效As贡献最大的是Ex-As和Ca-As;HA和添加量较高(≥5%C)的FA能够降低外源As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而添加量较低(≤3%C)的FA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As的有效性。因此,掌握有机物料合理的用量和活性组分比例是其作为土壤As活性调控剂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以废弃的马尾松针为原材料,制备了易回收的成型马尾松针,并用于含铬(Cr)废水的吸附。通过磷酸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反应将废弃马尾松针成型化,以重铬酸钾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研究吸附剂投加量、pH、初始浓度等对成型马尾松针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对水中Cr(Ⅵ)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1)的Cr(Ⅵ)溶液,吸附剂投加量为10.0 g·L~(-1)时,Cr(Ⅵ)去除率达到99%;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吸附、后缓慢达到平衡的过程,对于10 mg·L~(-1)的Cr(Ⅵ)溶液,最终吸附平衡时间为6 h。马尾松针对Cr(Ⅵ)的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在pH 1~4时,去除率超过90%;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可以由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成型马尾松针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静电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作用。研究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在去除Cr(Ⅵ)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可实现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水中有毒重金属去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植酸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多糖合成和培养基中主要营养成分消耗的影响,并分析了细胞中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植酸能抑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细胞活力,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以2.5g/L浓度的植酸效果最好,培养36d时,类原球茎干重为29.4g/L,多糖产量为2.06g/L。动力学分析表明,添加2.5g/L的植酸还有利于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几种高分子有机肥原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用量(折合有机质含量0.05,0.10 g/kg)的甲壳素、腐殖酸钠和造纸黑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加有机肥原料的处理相比,甲壳素能促进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且高量较低量处理分别增加了13.32%,4.20%,9.63%,21.88%;腐殖酸钠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促进另外3种酶的活性,且高量处理较低量处理分别增加了6.57%,21.04%,9.82%;黑液处理能显著抑制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而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不大,对于过氧化氢酶活性只有高量黑液处理出现显著抑制作用.各有机肥添加剂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效果以腐殖酸钠最佳,其次为甲壳素,造纸黑液最小;甲壳素和腐殖酸钠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抑制土壤真菌数量,且作用效果强度均为腐殖酸钠高量>甲壳素高量>腐殖酸钠低量>甲壳素低量,造纸黑液对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作用刚好与其相反;甲壳素对土壤细菌数量无明显作用,腐殖酸钠出现显著促进作用,而造纸黑液处理在培养初期(5~25 d)出现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炭对水稻土中脱氢酶活性和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添加生物质炭对淹水稻田体系脱氢酶活性及土水界面铁还原过程的影响,选择2种不同地区水稻土,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试验方法,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生物质炭后泥浆培养体系中脱氢酶活性、pH以及Fe(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能够提高水稻土厌氧培养体系的脱氢酶活性,促进微生物铁还原进程。脱氢酶活性和铁还原能力随着生物质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中,2种水稻土脱氢酶活性最大分别为3.13,2.60μg/(ml·g·min),Fe(Ⅱ)累积量最高分别为8.07,7.44mg/g;通过添加生物质炭,2种水稻土培养体系脱氢酶活性最大分别达4.35,4.18μg/(ml·g·min)、Fe(Ⅱ)累积量最高分别为9.01,8.18mg/g。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水稻土初始pH与最大铁还原潜势及达到最大铁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呈极显著相关,表明生物质炭对铁还原过程的影响因土壤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脱氢酶活性、Fe(Ⅱ)累积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在培养过程中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水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腐殖酸的VIS-UV光谱特征和E465/E665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土壤腐殖酸的VIS-UV吸收曲线相似,但吸收峰强度和E465/E665差异较大,进而推得它们的腐殖化程度排序为:紫色潮土腐殖酸>中性紫色土腐殖酸>酸性紫色土腐殖酸>腐殖土腐殖酸,说明它们在组成上有共同的本性,但结构和性质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研究它们对毒死蜱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土壤腐殖酸均促进了毒死蜱的水解,但它们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对于腐殖化程度最低的腐殖土腐殖酸,浓度为120mg L-1时,对毒死蜱水解的促进作用最大,而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却越来越弱;而对于其它三种样品,腐殖酸溶液对毒死蜱水解的促进作用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而加强,其中以腐殖化程度较低的酸性紫色土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可见,毒死蜱的水解速率与土壤腐殖酸的浓度和腐殖化程度有关。其中,腐殖酸腐殖化程度的影响机理主要与腐殖酸的酸性和腐殖酸的吸附—催化作用有关,其具体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去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毒死蜱农药的合理施用和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淹水还原条件下红壤中葡萄糖及腐殖酸对铁锰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不同的葡萄糖/腐殖酸配比模拟还原性土壤体系,考察长期(约74 d)淹水培养过程中铁锰元素在土壤溶液/矿物相中的分布形态演变。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初期,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铁锰离子的还原溶出,同时土壤中可交换态和酸可提取态铁、以及可交换态锰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而腐殖酸的添加则会促进土壤中可氧化态铁/锰含量的升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铁锰离子浓度及各个土壤提取形态的铁锰含量大多呈现降低趋势,铁锰元素逐渐转化成提取性更低的矿物形态。因此,淹水环境中铁锰还原溶出-分布形态演变受到土壤中有机物质种类和含量的显著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金属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烟草连作已导致土传病害发生、 烟株生长受抑制、 产量下降和品质恶化等问题。烟株对自身及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化感作用,是烟草产生连作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化感物质中的根系分泌物是烟株与土壤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探索烟草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生物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离、 鉴定烟草根系分泌物中主要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通过添加外源酚酸类物质,研究在液体培养基中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及拮抗菌的影响,并在土壤中添加鉴定出的主要酚酸类物质; 通过土壤培育试验,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变化,特别是对烟草青枯病菌及其拮抗菌生长的影响。【结果】1)烟草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对病原菌(茄科劳尔氏菌)生长的促进率为16.8%,对拮抗菌(短短芽孢杆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29.4%; 2)UPLC-Q-TOF/MS检测根系分泌物中主要酚酸类物质为苯甲酸和3-苯丙酸,含量分别为0.25 μg/g干根重和1.15 μg/g干根重; 3)液体培养外源添加低浓度的苯甲酸(≤ 2 μg/L)和3-苯丙酸(≤ 3 μg/L)促进病原菌和拮抗菌的生长; 4 μg/L的苯甲酸对病原菌生长抑制作用不显著,对拮抗菌生长的抑制率达到90.2%,6 μg/L的 3-苯丙酸对病原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拮抗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81.1%,外源高浓度苯甲酸(≥4 μg/L)和3-苯丙酸(≥ 7 μg/L)抑制病原菌与拮抗菌的成长; 4)土壤中添加3 μg/kg土的苯甲酸时,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增加12.3%,而拮抗菌的数量减少21.0%,土壤细菌、 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降低37.5%,41.9%和55.6%; 3-苯丙酸浓度达到8 μg/kg土时,拮抗菌生长量减少14.5%,对病原菌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 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降低69.9%,57.2%和80.7%; 5)土壤添加4 μg/kg的苯甲酸和7 μg/kg的3-苯丙酸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 Simpson指数、 McIntosh指数显著下降,分别仅为对照的57.7%、 94.1%、 88.1%和97.6% 73.3%、 80.0%。【结论】烟草根系分泌物粗提物促进病原菌生长抑制拮抗菌生长,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主要为苯甲酸和3-苯丙酸,液体培养中4 μg/L的苯甲酸或6 μg/L的 3-苯丙酸浓度是对病原菌生长抑制不明显但显著抑制拮抗菌生长的分界点,土壤外源添加3 μg/kg的苯甲酸或8 μg/kg的3-苯丙酸时,是土壤增加病原菌减少拮抗菌数量的分界点,同时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下降,病原菌对根系分泌物中苯甲酸和3-苯丙酸的利用优于拮抗菌,这也是烟草长期连作引起青枯病暴发流行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碳对铁还原过程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淹水稻田中Fe (Ⅲ) 还原过程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过探讨水溶性有机碳 (DOC) 对Fe (Ⅲ) 还原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淹水稻田中铁循环耦联的碳、氮、磷、硫循环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集我国不同植稻区的20个典型水稻土,通过有机碳分析仪及三维荧光光谱扫描比较分析不同水稻土DOC的含量及荧光特性;并模拟稻田淹水过程对水稻土进行厌氧淹水培养,采用微生物生长模型对不同水稻土厌氧培养过程中Fe (Ⅲ) 还原特征进行表征;依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明确水稻土DOC与Fe (Ⅲ) 还原过程的关系。 【结果】 不同水稻土DOC含量为0.250~1.082 g/kg,仅占土壤有机碳的2.06%~6.86%。三维荧光光谱扫描鉴定得到不同水稻土DOC中4个共有的类腐殖酸荧光组分,其中陆源的UVC类腐殖酸和UVC+UVA类腐殖酸组分在不同水稻土中具有较高荧光强度,分别为0.799~4.570和0.830~5.273。水源的可见光区类腐殖酸和UVA腐殖酸的含量相对较低。各类腐殖酸来源以外源输入为主,内源输入为辅。不同水稻土铁还原潜势a、最大Fe (Ⅲ) 还原速率 (Vmax) 及达到最大Fe (Ⅲ) 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 (TVmax) 间均差异显著,淹水5 d时水稻土中易被还原的非晶态氧化铁已基本被还原。DOC的腐殖化系数与Fe (Ⅲ) 还原特征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以陆源的大分子量UVC类腐殖酸对a和Vmax的贡献最高,陆源的UVC+UVA类腐殖酸和水源的UVA腐殖酸与a和Vmax的相关关系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C含量的贡献最小。 【结论】 水稻土DOC的腐殖化程度及其中陆源腐殖酸类组分的荧光强度与Fe (Ⅲ) 还原潜势和Fe (Ⅲ) 还原反应速率呈正相关。水稻土DOC除了作为Fe (Ⅲ) 还原过程的电子供体外,其还以电子穿梭体的形式在Fe (Ⅲ) 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培条件下重金属Cr(Ⅵ)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再生水安全灌溉利用,通过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r(Ⅵ)对4种典型作物种子芽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在低浓度(<1 mg/L)时4种作物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与对照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浓度的增高则逐渐转变为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Cr(Ⅵ)对种子芽、根牛长的影响远大于对发芽率的影响.对Cr(Ⅵ)浓度与芽长、根长及鲜重的抑制率进行相关分析,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计算EC25并比较发现,Cr(Ⅵ)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4种作物根对Cr(Ⅵ)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西红柿小麦黄瓜玉米.  相似文献   

12.
煤矸石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快速处理的大量煤矸石裸露堆放造成占地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热点。煤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是其原位保存的最有效办法。腐殖酸作为腐殖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对改善不利的植物生长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为探讨腐殖酸对煤矸石养分释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腐殖酸及不同培养时间下煤矸石的pH、电导率(EC)变化及氮、磷、钾速效养分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添加腐殖酸处理(CK),添加腐殖酸的煤矸石pH明显升高,最高达到7.77,而EC急剧下降,平均为126.13μS/cm,比CK的平均EC下降77.81%;添加腐殖酸的煤矸石速效磷和碱解氮均大幅度增加,速效磷含量平均为CK的2.33倍,碱解氮含量最高达到CK的1.94倍;速效钾含量相对于CK也有一定增加;添加的腐殖酸浓度越大,促进煤矸石养分释放效果越好;在培养期间,各项研究指标值总体表现"V"和"N"形,在后期逐渐呈现稳定作用趋势。煤矸石具有一定养分供给潜力,腐殖酸添加到煤矸石中可以提高其植物养分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3.
以4种不同来源的水稻土为材料,采用接种水稻土浸提液的厌氧培养试验,设置添加不同偏钒酸盐浓度和无定形氧化铁处理,测定培养过程中V(V)和Fe(Ⅱ)浓度的变化,探讨厌氧培养过程中V(V)和Fe(Ⅲ)还原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土壤微生物能够以V(V)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低价态的钒,V(V)浓度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呈降低趋势。以V(V)为唯一电子受体时,还原起始时间大体在2~15d之间;4种水稻土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于V(V)的还原能力具有差异,V(V)还原率在汉中(HZ)和安康(AK)水稻土样品中分别达到92.82%~95.63%和81.15%~81.97%,而在邛崃(QL)和永吉(YJ)水稻土样品中分别为60.64%~62.19%和51.38%~53.41%,2种钒添加浓度处理间无明显差异。V(V)和Fe(Ⅲ)共同作为电子受体时,Fe(Ⅲ)可导致V(V)还原过程明显滞后15~20d,并且使还原率降低,分别为66.50%~75.26%(HZ),67.15%~69.22%(AK),48.14%~48.72%(YJ)及0~11.80%(QL)。不同处理的铁还原率均可达到100%,铁还原最大反应速率(Vmax)总体表现为:AKHZQLYJ样品;添加不同浓度V(V)后AK、HZ和YJ样品中出现明显促进铁还原过程的"协同效应",表现为Vmax增大,且最大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相应减小,但在QL样品中出现抑制铁还原的"拮抗效应",表现为随着V(V)浓度增加Vmax减小,且TVmax增大。推测的"协同效应"机理为:以发酵微生物的兼性还原为主导,V(V)还原产物强化了铁还原过程;而"拮抗效应"可能由于专性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演替以及钒的毒性对发酵微生物产生抑制所致。  相似文献   

14.
将经过纯化的鼠李糖脂二糖脂添加于纤维素酶酶水解试验中,以稻草、竹叶为底物,分析水解过程中纤维素酶酶活(以FPA计)及还原糖浓度的变化特征,探讨和分析鼠李糖脂二糖脂对稻草和竹叶中木质纤维素水解产还原糖能力、纤维素酶活的稳定性、发酵液表面张力和pH值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鼠李糖脂二糖脂对木质纤维素类底物酶水解过程中还原糖浓度的增加、酶活稳定性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作用随着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的适量增加而增强,当添加量为0.24%时,稻草和竹叶还原糖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7.19%和27.68%。此外,水解反应结束后,加入鼠李糖脂二糖脂的水解液表面张力值显著降低,且随着添加量的增高而降低,当添加量为0.24%时,可分别降至63.4和60.8mN·m^-1左右,而pH值的变化微小。  相似文献   

15.
NaCl浓度对SBBR同步脱氮及N2O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是影响生物脱氮过程的重要因素。盐度增加会导致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N_2O的产生并释放。该文以添加NaCl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填料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考察了不同NaCl浓度(0、5、10、15和20g/L)对SBBR脱氮性能及N_2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NaCl浓度范围内,SBBR出水COD稳定在40~60mg/L。硝化过程NO_2~-/NO_3~-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加。NaCl浓度≤10g/L时,NH_4~+-N去除率大于95%,N_2O产率由4.08%(NaCl浓度为0)增至6.72%(NaCl浓度为10 g/L)。NaCl浓度为20 g/L时,驯化后SBBR内平均NH_4~+-N去除率为70%,平均N_2O产率为13.60%。无添加NaCl时,N_2O主要产生于硝化阶段的AOB好氧反硝化过程,SBBR内缺氧区有助于减少N_2O释放;高NaCl浓度条件下,N_2O主要产生于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和内源同步反硝化过程,高盐度加剧内源反硝化阶段NO_2~-和N_2O之间电子竞争,抑制N_2O还原,其活性抑制性能与电子受体和初始C/N有关。与硝态氮还原速率和亚硝态氮还原速率相比,氧化亚氮还原速率受NaCl抑制最为明显,是导致高盐度条件下N_2O释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子蔚  齐孟文 《核农学报》2007,21(6):637-640
铬(Cr)污染的迁移和环境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形态。在环境中,如果移动性及毒性较大的Cr(Ⅵ)能被还原为移动性及毒性较小的Cr(Ⅲ),并且还原速率大于污染速率,那么对铬污染的自然生态修复治理是可行的。铬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存在着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致使同位素比率发生移动,移动的大小和反应进程有关,服从Reyleigh关系方程。因此,利用同位素测定可以确定Cr(Ⅵ)的归宿,用于铬(Cr)污染自然修复的监测。本文就环境铬污染自然生态修复中,应用同位素原位分析法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分析过程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张明江  龙健  李娟  廖洪凯  刘灵飞  赵畅  华健 《土壤》2018,50(2):333-340
以贵州茂兰喀斯特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的优势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凋落物(L)和对应的森林土壤(S)为研究对象,在两种不同温度(400℃、600℃)下将凋落物制成生物质炭(BC400、BC600),设置土壤(S)、土壤+凋落物(S+L)、土壤+BC400(S+BC400)、土壤+BC600(S+BC600)4个处理进行室内培养(1 kg土中加12.5 g生物质炭),在培养过程中动态监测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pH,分析青冈凋落物与其生物质炭对森林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含量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量为12.5 g/kg的条件下,25℃培养180 d后,与对照组相比,3组添加不同物质的处理S+L、S+BC400、S+BC600中碳的净释放量分别增加了34.98%、42.45%、9.83%,青冈凋落物与其生物质炭的添加均对土壤呼吸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培养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发现,低温生物质炭(BC400)的添加促进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而高温生物质炭(BC600)作用相反,从短期来看,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为生物质炭在喀斯特森林土壤碳固定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景天多糖对猪精子冷冻保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多糖以及三种添加方案对猪精子冷冻保护效果的影响.实验1中,在冷冻保存I液中分别添加红景天多糖分别为0、2 mg/L、4 mg/L、6 mg/L、8 mg/L和10 mg/L;实验2中,在冷冻保存Ⅱ液中添加红景天多糖,浓度同实验1;实验3基于实验1和2,对比了三种红景天添加方案对猪精子冷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红景天多糖较适宜添加浓度为6 mg/L,能明显提高猪冷冻精子品质,并能为猪精子提供较好的抗氧化作用;2、三种添加方案中,在I液中添加(方案A)对猪冷冻精子保护效果明显优于方案B和C(P<0.05).  相似文献   

19.
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慧  崔中利  周育  滕齐辉  王兴祥  李顺鹏 《土壤》2004,36(6):654-657
有机P农药是我国最重要一种农药类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广泛。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甲基对硫磷添加的浓度、微生物类群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添加100 mg/L和500 mg/L浓度甲基对硫磷能明显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细菌数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0天左右;低浓度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平板混合菌体培养实验证明,甲基对硫磷通过抑制或者杀灭某些种类土壤细菌,从而大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部分种类细菌数量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铬盐生产、金属加工、电镀、皮革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等农业活动的进行,六价铬(Cr(Ⅵ))不断进入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纳米零价铁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及还原能力强等优点,已日渐用于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中。本文概述了纳米零价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主要修复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纳米零价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发展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