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践者的反响我养蜂五年,一直采用传统方法。1991年5月边学习《数控养蜂法》边实践,我的35个越冬群到6月中发展到了48个采蜜群,采取“间歇采蜜”法群均产蜜5l千克。其他沿用传统法的蜂场群均产蜜24千克。秋蜜时我坚持“弃花躲蜜”的原则仍采用传统法,结...  相似文献   

2.
蜂影拾零     
1999年1月份,黑龙江省虎林绿都蜂业有限公司举办7第四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左下图:杨多福还居大塔山,新居仍在山脚下。右上图:蜂场工作还很忙。右下图:今年又有外省3个学员在蜂场学习。前排为杨多福夫妇。荔枝、龙眼丰收我蜂场今年四、五两月,分别在广西苍梧且从众植上风村桑荔枝密和在贺县信都镇中华村采龙眼蜜,喜获丰收。12o群蜂取蜜6次,共收蜜6吨多。右图:本场养蜂员在观察蜂牌的进蜜情况。下图:蜂场在广西苍梧县采荔枝花正在摇蜜。广西富川县蜂场黄天文供稿蜂影拾零  相似文献   

3.
写在父亲生     
周洲 《蜜蜂杂志》2012,32(10):48-48
春风拂过,蜂场里忙碌的父亲,等着花开。家乡的油菜,花开又败,在河南省三门峡、新野和陕西延安养蜂采蜜的父亲,对当地的洋槐蜜满怀期待。身处武汉的我,作为儿子,无数次猜父亲在那些地方,他的辛苦劳累,怎么忍耐。暑假在家,我骑车去离家10km的蜂场给正在取蜜的爸爸妈妈送菜。简易的帐篷,热气袭人,一张床,一个气坛子,一口锅,一把筷,几个碗碟和凳子,简陋得让我难受。父亲到河南后我不断给他打电话,问父亲怎么样了,父亲总是爽朗地大笑,说过得很好,有蜜需要取就忙,没蜜就到别的蜂场玩,有时买点肉改善一下伙食。而我能猜想得到,每当忙于取蜜时,父亲可能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  相似文献   

4.
蜂产品质量可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当前我国的养蜂业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 ,以小规模专业户形式存在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提高蜂产品质量应该从养蜂者抓起。作为蜂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对蜂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采蜜而言就有浓度高低之分。譬如在椴树流蜜期2天取1次蜜与每天取1次蜜浓度就有明显差异。2天取1次蜜的浓度高、质量好 ,而每天取1次的蜜稀薄 ,水分含量高 ,这种蜂蜜在蜂场短期存放就有可能发酵 ,质量很不稳定。当然 ,这里也有个产量的问题。2天取1次蜜比每天取1次蜜总产量必定要低 ,再不按优质优价收购时就要吃大亏 ,…  相似文献   

5.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09,29(6):13-13
抖蜂看起来简单,但若操作不当常常会把蜂王碰死、碰伤或损伤工蜂,给养蜂者带来极大损失和麻烦. 我看见一些蜂场在取蜜的时候,几个人全副武装,戴上蜂帽、塑料手套,像打仗一样,很紧张.还有的蜂场一开箱,蜜蜂就追来螫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喷烟后才能取蜜,这些都是平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周道义 《蜜蜂杂志》2015,35(5):13-16
<正>1论流蜜期巢箱6张脾高产我学养蜂时饲养双王群巢箱放8张脾,无论在油菜花期还是荆条流蜜期,总喜欢满巢箱8张子脾毫无间隙,结果是摇蜜总赶不上巢箱控制在6张子脾保留空间的产量高。通过学习蜂业杂志上报道的高产典型,逐步认识到养蜂要注重策略,科学养蜂提高养蜂效益才是养强群的根本所在。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与蜂友们共同讨论。1.1盛花期繁蜂少取蜜,流蜜抓子一场空目前蜂场采用"十框标准箱"的较多,也有蜂场采用内围宽度为40.5 cm型的蜂箱,饲养双王箱强群4 kg(16框)蜂量,在1个繁殖周期(21 d)双王箱内拥  相似文献   

7.
徐祖荫 《蜜蜂杂志》2016,(11):27-28
2016年春末夏初,贵州省农科院实验蜂场有20群3-5框群势的中蜂要卖给一个初学者,他来接蜂时问我:“我这个蜂什么时候可摇蜜?”开始我觉得他的这个问题很可笑,后来一想,对于一个如何养蜂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来说,他问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只是他刚拿到蜂就急于摇蜜,未免有点太性急了.  相似文献   

8.
仁付珍 《蜜蜂杂志》2008,28(7):17-17
河北省邢台市是华北最大的刺槐蜜生产区.今年由于冰雹、阴雨低温等原因,刺槐蜜几乎绝收,定地饲养蜂场取了少量蜜后又进行补喂;南繁返回蜂场取蜜3 kg左右.据邢台县养蜂协会有关人士介绍,类似今年的气候是不多见的,各收购单位没有开秤.蜂场零售油菜、刺槐等杂花蜜,20~26元/kg,无班正的刺槐蜜出售.  相似文献   

9.
养蜂问答     
养蜂问答问:我现在业余定地养20多群蜂,像我这样小型家庭业余蜂场,养什么样的蜂种好?(陕西武维扬)答:如果你业余养蜂只取蜜,则应养黑色血统的蜂,如喀尼阿兰蜂、喀尔巴阡蜂、高加索蜂、东北黑蜂等;黑色蜂种采集力强,产蜜量高,节省饲料,适合北方地区定地业余...  相似文献   

10.
<正>提示:黑龙江省饶河县杨青山蜂场,兄弟俩定地养蜂300群,取椴树蜜的劳务支出已占到年度开支的第二位;虎林市杨玉春夫妻蜂场,小转地养蜂200群,产浆、取蜜的劳务支出及关联费用已超过饲料糖,成为养蜂的第一大开支。在农业劳动力走向老龄化的现阶段,养蜂用工的方式和支出比例,值得稍具规模蜂场用心思考。1木兰失望笔者从业养蜂35载,虽然最早于1985年7月到过黑龙江省尚志县苇河镇的椴树蜜场地,无奈因连天  相似文献   

11.
过去,每当我的蜂场转地搬家时,100多箱蜂,3个养蜂员先得用2天时间固定巢框、连接箱体,做准备工作。转场的当天下午再寻上五六个小伙子,到天黑关巢门、抬蜂箱、装车,1个多小时才能装完捆好。到了目的地卸车,摆蜂箱还得2小时,不但费工费力,而且还得招待大家...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实践     
我的实践从1993年开始我利用“数控养蜂法”管理蜜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绩,群均取蜜80千克。1994年,在我处附近各蜂场基本绝收的情况下,由于我利用了“数控养蜂法”,秋蜜仍取得了群均产35千克的好收成,而且蜂群常年无病害,群数增加一倍多,入窖蜂数每...  相似文献   

13.
张文 《蜜蜂杂志》2005,25(7):39
割蜜刀,所有养蜂的人都知道,我要说的这把割蜜刀却很特别,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2003年7月中旬,我的蜂场从深山林区转运到农村采秋蜜,繁殖越冬蜂。有一天,当地一位养蜂的成师傅来到蜂场,主动跟我打招呼:“您的蜂场规模不小啊!蜂箱做得挺标准的!……”我放下手中的工作,顺手递过板凳请他坐下,我们谈论起蜜蜂的话题。从此,成师傅经常光顾我的蜂场。他是已退休3年的教师,也酷爱“甜蜜的事业”,2年前养起了蜜蜂,但蜂群总是壮不起来,投资不少,就是不见效益,多次邀请我到他的蜂场作指导,找毛病,渐渐地我们成了好朋友。2个月过去了,秋季繁蜂即将结…  相似文献   

14.
各地养蜂管理初探1信息服务式:当地养蜂服务部门需装有直拨电话,对转地蜂场提供当地蜜源植物长势和流蜜、天气情况等,此项工作必须要有养蜂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担任。2旅馆接待式养蜂服务部门在蜂群到来之前,必须了解清楚当地的蜜源流蜜情况和容纳蜂群的数量,印制出一...  相似文献   

15.
陶冶情操,养蜂、工作两不误──我的养蜂道路我爱蜜蜂,是因为它勤劳、勇敢、无私、无畏。1970年我读初中时,收养了一群飞到我家树上的蜜蜂,从此便深深地迷上了它。不会养就仿效着一位养蜂的木工师傅做。蜂群居然发展到了5群而且42常旺盛。蜜装满后如何取蜜?割...  相似文献   

16.
<正>4月中旬,我们应邀到革命老区协助解决蜂业生产的问题。这里蜜源丰富,养蜂人说,5月中旬可采洋槐蜜,6月上、中旬采枣花蜜,7月中旬采荆条蜜,每群蜂的产量可达50多千克。蜂场情况让我们感到春繁管理到位,多数养蜂员掌握继箱取蜜、取成熟蜜技术。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在贵州调查了66个意蜂场,4143群蜂。将蜂场分为5个类型:长途转地,以取蜜脱粉为主;省内转地,蜜浆并举;县内小转地,蜜浆并举;县内定地,取蜜不产浆。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和效益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蜂场蜂产品成本、效益水平差别较大的原因。本文根据边际代换原理,提出可用浆糖比来作为判断蜜浆并举蜂场效益的一个较为直观的参考指标。如浆糖比低于二者价格之比时,则这类蜂场一般是赢利的;反之,则有可能出现亏损。  相似文献   

18.
小继框养蜂跟小继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继框是在同一个箱内,上框与下框之间没有隔王栅。小继框养蜂蜂蜜产量高、质量好,长年不用饲喂,取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会失王;没有“分蜂热”,逃蜂少、省工时、易管理。1 小继框与平箱混养产蜜量高、质量好我总结:100群平箱的蜂场,取1次蜜约250 kg,而在100群蜂中养小继框70群、平箱30群,单取小继框的蜜就可超过325 kg,而30个平箱群不取蜜,为繁殖群,专为70个小继框群“服务”,取蜜比平箱群多75 kg以上,少取30个平箱既省工又省时。小继框养蜂非常适宜生产巢盒蜜,1个小框能生产1.25 kg巢盒蜜(500 g巢蜜盒2个,250 g 1个)。  相似文献   

19.
我用6 mm的圆钢焊接成直径23.8 cm的圆圈,与80 kg的蜜桶口径相同,再缝制1个120目的直径23.8 cm、长36 cm尼龙吊袋做滤网。因我的蜂场大,用的大号摇蜜机,取一次蜜到搅巢脾框耳处时,蜜重约30kg,过滤时把滤网放在清洗干净的蜜桶口径上,刚好重合。  相似文献   

20.
定地养蜂不同于追花夺蜜,所能利用的蜜源有限,为满足蜂王浆生产的需要,饲喂就成了蜂场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些蜂场采收的蜂蜜不能全部销售完,就留下一部分喂蜂。笔者认为这样做不如少摇些蜜好,条件许可时可提出一些蜜脾加以保管,留足箱内存蜜,延长蜂群自给时间。与加蜜脾比较,笔者发现,饲喂蜜(糖)水在使蜂群做了重复酿蜜劳动的同时,饲喂效果亦在喂的过程中无形地缩水了。养蜂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箱内留存蜜脾或加入蜜脾,比用同等质量的蜂蜜对水饲喂耐吃。养蜂时间长了,笔者在取蜜时就越慎重,不会盲目追求产量;在流蜜期采取前紧后松的策略: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