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方格星虫土池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星虫,又称为光裸星虫,俗称“沙虫”,为暖水性世界分布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广东、广西北部湾沿海分布最广。方格星虫是著名的海产珍品,具有“海洋冬虫草”之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方格星虫具有延缓衰老、抗疲劳、增加免疫等功能,所以广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由于近几年来过度采捕,水环境污染和恶化,自然资源严重衰退,因此开展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光裸方格星虫,俗称“沙虫”,属星虫动物门、星虫纲、方格星虫属。皱肋文蛤,又称“越南白”,属软体动物门、瓣腮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两者都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3.
王红勇 《河北渔业》2014,(10):16-16
<正>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又名"沙虫",其肉质脆嫩,味道鲜美。隶属于星虫动物门、星虫纲、方格星虫目、星虫科、方格星虫属。在海南有不少的沿海,滩涂广阔,水质良好,沙质底或沙泥质底,尤其适宜光裸方格星虫的生长,光裸方格星虫分布广泛。其主要分布区的临高马袅和儋州光村一带沿海滩涂,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沿海滩涂光裸方格星虫资源十分丰富,当地妇女常下海采捕,其捕获量亦相当可观。但是近十  相似文献   

4.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开展方格星虫的养殖实验,实验共分2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网箱组,各设8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筐中投放6条方格星虫(4.98±0.401)g/ind,实验时间为100天。结果显示,实验中期,网箱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60.41%,而对照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45.83%。实验结束时,网箱组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35.41%,而对照组中养殖筐内方格星虫的存活率为0。网箱组内方格星虫的特定生长率为0.18%。结果表明,在中低盐度、具沙质底的池塘中可以进行方格星虫的搭配养殖,方格星虫可以耐受养殖期间盐度以及其他因子变化。对虾对于方格星虫可能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因此通过增加沙层厚度或加盖网片可以提高方格星虫的成活率。因此,在中国沿海具有相近环境因子的养殖池塘中开展方格星虫的养殖活动和研究将提高该品种在沿海的生物资源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格星虫亲体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体进行50 d水泥池培育至成熟试验,试验水温18~24 ℃、盐度27.5~30.8,研究方格星虫人工培育条件下的生活习性与生殖细胞发育,成功实现亲体产卵受精.结果显示:雌星虫成熟率为93.3%,雄星虫成熟率为40.0%,培育平均死亡率为18.7%,试验方格星虫亲体生殖细胞成熟率与自然海区成熟个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方格星虫的繁育、养殖及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类底栖动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过度捕获造成自然资源匮乏,亟待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提高以满足食用和药用研究需求。关于方格星虫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繁殖发育、营养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目前方格星虫的繁育技术已经初步成功,其养殖规模有望扩大,但是其生产方式和池塘养殖技术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有关方格星虫分类、养殖生态、繁育、营养及其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方格星虫养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具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为给光裸方格星虫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光裸方格星虫在种质资源、营养价值、生理结构、人工养殖技术、营养需求与饲料及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15.50±0.04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36%、3.32%、6.49%、9.31%、12.16%、15.14%和18.36%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56 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31%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8.70%;(2)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方格星虫稚虫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18.36%组星虫体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18.36%组星虫的体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方格星虫稚虫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9.31%时,但是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8.70%.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裸体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2008~2011年在福建开展裸体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每年3~5月从福建沿海采集一定数量的裸体方格星虫亲体,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在海水盐度26~32、水温28.5~30.5℃条件下,孵出的海球幼体经9~13d的培育,变态为稚虫,再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育,达到体长1.0~2.8cm的星虫幼苗。2008、2009、2011年分别培育出方格星虫幼苗1.779×106条、2.88×106条和5.526×106条。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开展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对3种不同底质适应能力的研究。3个底质处理组分别为海沙组(S-s)、对虾池塘底质组(S-sp)和鱼塘底质组(S-fp),各设5个重复;方格星虫[(2.58±0.23) g]的养殖密度为5条/缸。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均高于90%;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排泄物主要由粒径(R)小于0.4 mm的物质组成,其中R<0.224 mm的物质占较大比例,在S-s、S-sp和S-fp组中分别达到47.70%、85.95%和69.99%。试验结束时,S-fp组的方格星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而S-s和S-sp组体重稍有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成体对于底质的还原状态具有较大的耐受范围,而对于较小粒径(R<0.224 mm)的物质具有较高摄食需求;同时,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体重为39.20±0.24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25.21%、29.87%、35.03%、40.67%、45.47%、50.12%、55.29%、60.38%、64.85%的9种等能微颗粒饲料56d,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提高,稚星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5.47%时,稚星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蛋白水平为46.79%;对稚星虫体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稚星虫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64.85%组稚星虫体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蛋白水平组(P<0.05)。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64.85%组稚星虫的体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25.21%、29.87%、35.03%和40.67%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稚星虫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蛋白的适宜需求量为46.79%。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2010年至2011年,采用两种粒径不同的海沙培育裸体方格星虫中苗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星虫苗在粒径250~500μm的海沙中养殖,比在粒径63~250μm的海沙中养殖更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较高的存活率。铺设适宜粒径的海沙是提高裸体方格星虫苗种中间培育生长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探索湛江近海海域裸体方格星虫的消化系统特点,以湛江近海海域裸体方格星虫为材料,对其消化道的形态和组织学进行了切片剖析。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肠、直肠、盲肠和肛门等组成;在直肠上附有直肠盲囊,其消化道约为体长的2.5倍,肠道通过3个回折及螺旋缠绕形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黏膜层有大量的皱褶,没有连续肌肉层,而黏膜下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肌纤维和血管神经等;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有发达的纤毛,直肠盲囊连接于直肠末端,里面充满黄色液体。  相似文献   

16.
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检测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10条10 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扩增114个个体,分析其中的87个位点.试验结果表明,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群体间遗传多样性高低及遗传分化与天然屏障导致的地理隔离相关,裸体方格星虫的浮游幼体并不能有力地促进群体间基因交流.UPGMA聚类分析指出,广西裸体方格星虫群体至少应作为2个保育单元经营,即江平保育单元和犀牛角—西乡塘—闸口保育单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在低盐环境下的生物和生理响应,文章在盐度分别骤降0 (S30)、5(S25)、10 (S20)、15 (S15)、20 (S10)、25 (S5)的水体中养殖方格星虫96 h,比较研究盐度骤降对光裸方格星虫相关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结果显示:1)方格星虫可以耐受盐度骤降10,骤降超过15时则会明显死亡。2)低盐胁迫造成方格星虫体腔液显著增加(P0.05),体腔液体积与方格星虫体质量相关性较高(R~20.96)。3)体腔液渗透压和肌肉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盐度的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4)低盐胁迫造成纵肌纤维和环肌纤维变细、柱状上皮细胞染色变浅,引起触手上皮细胞体积增大,黏附能力降低。5) S25、S30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稳定,S10、S15组体腔液SOD活性和体壁肌肉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S10、S15组体腔液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方格星虫体腔液SOD和CAT活性变化规律较体壁肌肉明显。综上,在盐度骤降超过15时,将严重影响方格星虫的成活率和渗透压,造成体壁和触手结构变化,导致体内免疫酶活变化甚至失活,影响正常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格星虫中培苗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45,适宜的盐度为15~40;适宜温度为15~30℃,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方格星虫中培苗在低温保湿干露48h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72~96h。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较强的耐干露能力,便于苗种运输。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重金属离子Cu~(2+)、Cd~(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和3个处理时间,观察记录方格星虫死亡情况及组织形态图检。结果表明:1)在具有一定Cu~(2+)和Cd~(2+)浓度处理中的光裸方格星虫均呈现中毒现象,光裸方格星虫的死亡率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2)Cu~(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毒性大于Cd~(2+),Cu~(2+)对光裸星虫的48 h LC_(50)和72 h LC_(50)值分别为10.60mg/L和4.36 mg/L,Cd~(2+)的48 h LC50和72 h LC_(50)分别为11.95 mg/L和5.76 mg/L。3)光裸方格星虫的食道及胃肠道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侵害部位,也是较先受到毒性作用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NH4-N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T150) (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