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2.
松梢枯病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分布与危害 松梢枯病是世界分布的一种松属树种病害。世界上发生此病的国家有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非洲的南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波兰,西德和苏联,亚太地区的中国、以色列和夏威夷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至今报道已发生该病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 该病主要为害当年嫩梢引起梢枯,特别是主梢受害后树干畸形,影响高生长和径生长,生长量下降40%,减少商品材积63%(Currie 1978,Swart 1985)。当主梢、侧梢和芽枯死、针叶受害脱落,会导致整株松树死亡。梁子超(1980)报道广东省1万余亩马尾松发病,其中严重的有2000余亩,别润之(1985)报道湖北太子山有70ha松林成片死亡;沈伯葵(1990)报道江苏省盱  相似文献   

3.
毛竹枯梢病是我国南方毛竹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防治试验,对该病菌的发病时间规律和化学防治措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在德化县主要危害当年的新生竹,该病的发病时间规律主要为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该病菌的子囊孢子飞散侵染,7月上中旬在新竹枝杈上出现病斑;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毛竹枯梢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适宜浓度为1000倍液。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毛竹枯梢病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枯梢病对10年生以下幼龄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罹病幼树枯梢发生量与林龄成正相关,病级达到Ⅲ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而罹病幼树的年高生长量,在该病发生量少时,对树高生长量无大影响,高生长量与年龄成正相关.但病级达到Ⅳ时,高生长便大幅度下降.当发病幼树病级达到Ⅳ以上时,年高生长大幅度下降,其地径连年生长量也很小,因此,确定病级Ⅳ以上的病株为病损株.  相似文献   

5.
9种杀菌剂对青海云杉梢枯病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防治青海云杉梢枯病(Setomelanomma holmii)的有效药剂,采用9种杀菌剂对该病害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和70%乙磷铝·锰锌WP 0.2%药液、50%多菌灵WP和80%代森锰锌WP0.25%药液对云杉梢枯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前施1次药,隔15d再施1次,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94%、91.35%、92.2%和91.62%,可作为防治青海云杉梢枯病的有效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6.
雪松枯梢病目前在济南地区雪松Cedrusdeodara(Roxb)Lohd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为害所致。病菌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叶和嫩梢,引起叶枯及嫩梢枯死;经伤口侵入枝干,引起枯梢或整株枯死。试验表明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只有采用综合防治才能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2006--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中药材试验站栽培的药用植物草决明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定名为草决明荚枯病.该病主要危害荚果,荚果受害后均从尖端开始发病,使受害部分变褐枯死,不能正常结籽.从多个发病荚果中共分离到11株相同真菌分离物,针刺法接种荚果后均可引起荚果发病.根据该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引起草决明荚枯病的病原鉴定为葡萄座腔菌,这也是首次在草决明荚果上发现由该种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8.
松枯梢病是一种发病广、危害大、历史久的世界性病害。我国1980年开始研究此病,其症状有枯叶、枯梢、丛枝、根腐、软枝等,其病原Diplodia pinea对松枯梢病的研究,今后将在衰退病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并可能利用计算机模型化来区分该病的诱导、激发、促进因素等各致病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落叶松枯梢病寄主抗病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易感病品种(如华北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提前7~15 d,抗病品种(如日本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晚10~15 d;落叶松品种K 、Mn 含量低、儿茶酸含量高时则抗病;证明了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与新梢含水率的关系呈正相关。提出利用寄主抗病机制的研究结果鉴定抗病良种的生理生化数量指标为:(1)落叶松不同品种在同一栽植地点开始抽新梢的时间变化:(2)K 、Mn 及儿茶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同龄同方位的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蛋白质进行了单向和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研究。单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和白花泡桐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的蛋白质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明显的蛋白质凝胶扫描谱带分别有22、20和17以及27、21和22条;双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与白花泡桐在健株健叶,病株健叶和病株病叶蛋白质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即在两种泡桐健株健叶和病株健叶中存在的一种pI6.8,MW24KD蛋白多肽在病株病叶中观察不到。我们认为这种情形可能与发生泡桐丛枝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树黄叶病害症状及侵染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详细调查和定量测试基础上,对杨树黄叶病害症状进行了描述,修改了过去对杨树黄叶病害症状描述中的"叶脉保持绿色"、"叶片变薄"和"丛枝"等不确切说法。进行了病树枝条的硬枝、嫩枝扦插,病接穗嫁接、病苗换土盆栽、病树移植、病苗造林及病树自然恢复现象观测等试验,连续跟踪观测3 a未发现杨树黄叶病害具有侵染性。  相似文献   

13.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在山东省是一重要的干果树种.自2004年起,山东泰安、济南、潍坊、临沂等地相继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感病后,叶片上产生褐色的斑点,随后病斑迅速扩大,呈不规则大面积干枯,9月中、下旬开始大量落叶,10月中、下旬二次发芽抽稍,新发枝稍冬季枯死,极易诱发板栗疫病,引起树木整株死亡.近年来,该病逐年加重.2006年对泰安市徂徕山林场600hm2板栗林调查,发病率为100%,800余株10~15年生板栗树死亡,2007年死亡9000余株,减产近12万kg.为控制该病害的危害,生产上迫切需要确诊出该病害及病原,2006-2009年,笔者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研究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四川农业大学桂花树(Osmanthus)的南北方向各一枝条,对其叶片总数以及病叶总数进行调查,确认其发病率为87.27%和感染指数为25.以此判断行道桂花树的叶枯病发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柯赫假定验证.对病叶进行分离,有三种真菌较优势,将三种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植株上,有两种真菌接种的植株发病,其中一种真菌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原来桂花叶枯病的症状相同,对病叶进行再分离鉴定,确认桂花叶枯病系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真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6.
桉树红叶枯梢病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红叶枯梢病可施用硼、铜、锌等微量元素进行有效防治。设计了6种处理。其中,硼砂10 g+硫酸铜5 g组合对树高生长促进作用较大;硼砂10 g+硫酸铜5 g+硫酸锌5 g组合对减少丛枝以及减少红叶率效果较明显。春季施放效果好于秋冬季。春季施用20 d后就见效,50 d后病状基本消失,树体基本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7.
火炬松芽流脂病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0-30%左右湿度砂藏据1995年在衢县、龙游等调查,部分林地株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罹病植株枝梢丛生,植株矮化,严重影响火炬松在我省的发展。研究表明,火炬松芽流脂病于春芽萌动后一星期左右出现流脂,5月下旬起发病速率加快,随流脂增多,嫩芽出现枯死,流脂后期开始出现梢枯,以后逐增多,11-12月为发病高山峰期,病梢率最高可达42%。  相似文献   

18.
尤雯  张波  朱丽梅  徐敏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37-40,45
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间,对银杏叶枯病的发生以及银杏叶枯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从5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为7.28),7,8月病害达高发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15,41.57),10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此时大量病树叶片枯黄脱落,平均病情指数达到62.35;对采集的银杏叶枯病病叶进行标本镜检,并参考相关的资料,认为叶枯病病原或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环境因素,而真菌性病原包括链格孢菌、镰刀菌、盘多毛孢菌、盘圆孢和叶点霉菌;另有部分患病植株叶片,未发现和分离出相关病原。推测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营养条件所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SDS polyacry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 and analysis of the amino acids in the diseased and healthy leaves with the same strain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t the same side and height, ofPaulownia catalpifolia, P. elongata, P. albiphloea andP. kauakamii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ves of 4 species ofPaulownia trees with witches’ broom had one protein band, of which molecular weight was 12 kD, which did not appear in the healthy leaves free of phytoplasmas. Moreover, the protein quantity in the affected leaves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leaves free of phytoplasma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amino acids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ves ofP. catalpifolia andP. kawakamii. The amount of cystine in the affected leav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leaves, but the change of amount of phenylalanine in the affected and healthy leaves was contrary. These changes of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 in the leav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witches’ broom of theParlounia trees. (Responsible Editor: Dai Fangtian)  相似文献   

20.
菟丝子(Cuscuta spp.)是一种寄生植物,利用菟丝子为介体可以将植物病毒或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从一株植物传染到另一株植物上。杨一朗陈景耀分别用大豆菟丝子和南方菟丝子为媒介成功地将甘薯丛枝病从甘薯传到长春花上,产生花器叶化、侧枝丛生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