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非道路国四标准实施的背景,对目前非道路国四柴油机的技术路线、后处理结构型式进行了分析和展示。对后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DOC、DPF、后处理载体材质及体积选型、DPF再生技术、SCR以及东方红非道路国四柴油机应用及验证情况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一台非道路国四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利用试验台架研究了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驻车再生过程中缸内后喷策略对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DOC出口的温度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近后喷角度、油量对提升DOC入口温度、降低DOC入口未燃HC效果显著;同时,合适的远后喷角度、油量对提升DOC出口温度,DOC出口未燃HC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对柴油机DPF驻车再生缸内后喷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2021年第20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上,东方红柴油机携LR系列、YM系列、YTN系列三大平台6台非道路国四高端发动机亮相,展示了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卓越的研发成果。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东方红柴油机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非道路动力环保升级之路。据介绍,东方红国四系列柴油机采用EGR+DOC+DPF或DOC+DPF+SCR技术路线组合,功率覆盖50—550Ps,广泛应用于非道路,包括农业机械、工程机械、防爆车辆及船用发电机组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一台非道路国四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利用试验台架研究了柴油机后处理柴油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tation catalyst,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内部的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DOC对未燃HC、CO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对NO的催化氧化效率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同时,催化剂和NO2有助于降低炭烟燃烧所需的化学活化能,提高炭烟燃烧速率。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柴油机后处理DOC+DPF的工作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怠速工况下氧化型催化转换器辅助DPF再生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前端安装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通过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前端喷入柴油来提高柴油机尾气温度,并通过降低柴油机尾气流量进一步提高尾气温度,可以实现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整个再生系统由喷油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和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组成.在发动机台架上对该再生方法进行系统试验研究,包括再生时氧化型催化转换器的升温特性、喷油流量与温度升高幅度的关系、DPF再生过程和再生方法的燃油经济性及二次污染.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DOC辅助DPF再生能顺利实现,再生过程消耗柴油120.5 g,再生过程中排放的CO和HC分别为12.4g和1.1g.  相似文献   

6.
使用掺入机油的柴油作为农用柴油机燃料,采用高负荷运行工况,以实现快速模拟机油大量消耗情况灰分所造成的影响加速老化过程,研究一种简单高效的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s,DOC)、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快速老化方法,缩短DOC、DPF的耐久性测试和评价周期。设置对照试验组,通过对比分析DOC、DPF的净化效率和劣化率,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DOC、DPF的内部通道及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加速劣化DOC和DPF,实现DOC、DPF的快速老化,缩短DOC和DPF的耐久性性能测试和评价周期,大大降低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仿真软件(CFD)建立柴油机后处理系统(DOC+DPF)三维模型,分析了微粒捕集器孔道内部碳烟和灰分分布不均匀对其再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温较高时,"线性增加"型的碳烟分布再生温度温升速率快,再生效率高,"线性减少"型的碳烟分布温升速率较慢,峰值温度高,再生效率差;孔道进口末端灰分沉积越多,再生温度峰值和压...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是目前处理微粒排放最为有效的后处理装置之一,DPF的再生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针对DPF喷油助燃方式,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柴油机不同喷油助燃参数对DPF再生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过程中,不同的油气比、喷油压力、喷油率对DPF载体峰值温度的影响不同。载体的温升速率和峰值温度随着油气比、喷油压力、喷油率的增大而增大,但进一步提高油气比,空气流量增加导致热量的对流散失作用增强,以及喷油率的进一步提高,DPF载体内氧含量不足,导致峰值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基于机内技术的DPF再生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DPF的再生技术难题,研究了基于机内技术的DPF再生控制策略,通过机内措施改变柴油机的燃烧,提升排温,在柴油机不作任何改动、不附加任何辅助系统的情况下实现过滤体的安全有效再生。首先,提出了基于柴油机机内控制技术的DPF再生控制技术方案,并设计了DPF再生监控系统。然后,建立了基于压差、柴油机转速和负荷多参数的碳烟加载模型,提高了再生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最后,设计了包含柴油机转速和负荷因素的提升柴油机排温的措施模型和再生温度控制模型,确保了DPF的再生过程有效且安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设计的再生控制策略,DPF的整个再生过程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对农用机械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再生性能进行优化,降低农用机械尾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对DPF再生原理进行数学分析,并在GT-Power中建立模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各个影响因素对于通道内最大峰值温度和再生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通道内最大峰值温度,各因素的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初始沉淀物密度、进气温度、进气中氧气含量和进气流量;对再生所需时间,各因素的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进气温度、进气中氧气含量、进气流量和初始沉淀物密度。最后将这2个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得到最佳取值方案:载体内初始沉积的颗粒物密度取1 g/L,进气温度取400℃,进气中氧气含量取16%,进气流量取240 L/s。仿真后体通道内最大峰值温度为424.6℃,再生所需时间为193 s时再生性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农用柴油机尾气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农用柴油机进行ESC(欧洲稳态测试循环)试验,研究POC(氧化型颗粒物催化转化器)与DOC(氧化型催化转化器)对柴油机气体排放的影响。从光管、POC、POC+DOC三个方面研究柴油机尾气排放特征,并将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ESC循环试验可知,相对光管,不论是单独使用POC还是将POC与DOC相结合使用,都会大大降低农用柴油机气体CO、HO的排放量,在POC+DOC状态下,CO、HO在尾气排放中的值分别从0.6%降至0%左右、1.7%降至0.11%,因此可知POC+DOC的结合运用在农用柴油机转换中的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12.
对拖拉机匹配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拖拉机的使用环境与工作特点,设计了适合其使用的DPF系统。重点对DPF系统的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CFD软件仿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使进入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载体端面的均匀度系数达到了0.949。同时根据DPF主动再生需要,设计了HC喷射系统,达到了精确计量HC喷射量的目的,并很好地解决了排气管喷油再生方式中喷嘴结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约翰迪尔6M拖拉机无需尿素的迪尔国四发动机,更智能、更多挡位的变速箱,豪华驾驶室及智能操控平台,ATI及i TEC地头管理系统等高端配置。一、动力升级,无需尿素6M系列的发动机采用DOC+DPF的尾气处理方案,该方案无需消耗尿素,系统可边工作边进行主动再生。既免去了添加尿素和维护尿素系统的时间和投入,又延长了有效作业时间。同时,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一维数值分析软件AVL Boost建立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仿真模型,对其再生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再生时载体温度和载体内部碳烟密度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再生时不同排气温度、温升速率和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再生DPF最高温度、碳烟氧化速率和DPF最高温度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再生时载体最高温度发生在DPF出口端中心处,且碳烟氧化速率沿DPF轴向加快;排气温度和排气氧含量越高、温升速率越大,再生时载体的最高温度和温度梯度越大,同时碳烟氧化速率越快。从DPF的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考虑,应该选择合理的再生条件参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Fire软件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热再生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再生过程中DPF载体温度场、氧气浓度分布、过滤体残余碳烟分布和过滤体最高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再生过程中不同入口温度、不同排气氧含量、不同初始碳烟浓度下的DPF再生过程变化规律;并且对比了不同反应模型的DPF再生特性。结果表明,入口温度和排气氧含量越高则DPF再生速度越快、过滤体温度越高;再生时间长短与初始碳烟密度关系不大,O2-NO2-NO2-catalytic反应模型的热再生效果明显优于O2-thermal反应模型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已达到欧ⅢA排放水平的非道路柴油机实现欧ⅢB排放有两条基本路线:EGR+DPF和燃烧优化+SCR,本文基于现有的试验数据、实施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针对37 kW以上功率段的机型,讨论了上述两种路线的优劣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用柴油机排放微粒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非道路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强制性标准的颁布,控制农业机械柴油机尾气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结合农业机械配套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排气微粒的生成机理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深入探讨了控制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处理方法,从机内净化技术、尾气后处理方法以及改善燃油品质、采用代用燃料等方面对微粒的排放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给出了柴油机微粒控制的基本技术路线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非道路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强制性标准的颁布,控制农业机械柴油机尾气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结合农业机械配套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排气微粒的生成机理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深入探讨了控制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处理方法,从机内净化技术、尾气后处理方法以及改善燃油品质、采用代用燃料等方面对微粒的排放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给出了柴油机微粒控制的基本技术路线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课题采用EGR+DOC+DPF+SCR和试验设计(DOE)开发了WP10H375欧Ⅵ发动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考量性能、排放、经济性等参数,利用植入DOE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同时与常规性能标定和选型比对,不仅能够实现优化互补,减少研发中间环节,达到缩短研发周期的目的,还达到了提高试验台架利用率,节省试验资源、获得更佳更可靠试验数据的目标。在高压共轨基础上,通过废气再循环技术(EGR阀应用)与尾气后处理箱子(DOC+DPF+SCR)对NH3催化还原NOx和颗粒物PM进行无害化有效转化,以达到欧Ⅵ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重型汽车国Ⅴ排放法规要求,基于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一款小型柴油机平台,进行开发国Ⅴ柴油机的技术开发研究,匹配大于3.5吨的国Ⅴ卡车或物流商用汽车。柴油机采用增压中冷、四气门、双顶置凸轮轴、VGT增压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电控水冷EGR等结构设计,采用氧化催化器EGR+DOC+DPF(颗粒捕集器)或DOC+SCR(选择催化还原技术)的排放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