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分析云南冷杉属概况的基础上,从高原城镇园林绿化、增加绿季长度与绿量、形成景观特色三个方面论述了冷杉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特色,提出了云南冷杉属植物在行道树、庭院树、防护树、疏林草地和高原湿地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种子》2021,(9)
为测定高原特色植物抑制杂草的效果,采用实验室生物检测法对5种高原特色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高原特色植物的水浸提液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浓度增大,影响作用加大。其中草木樨的水浸提液在质量浓度为5 mg·mL~(-1)以上时,对2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抑制率、根长抑制率、芽长抑制率均达到了100%。因此,可以将草木樨作为开发植物源农药的重点候选对象。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双向电泳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分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蛋白样品的制备。植物组织中通常含有大量蛋白酶和次生代谢物,这严重干扰蛋白提取、分离和鉴定。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蛋白样品用于蛋白组分析充满挑战,本文简要阐述了植物组织蛋白提取的关键点,特别是植物组织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去除方案。此外,本文还对三种植物蛋白提取方法、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植物组织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植物多糖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其提取方法及工艺的研究也较多,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将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提取植物多糖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酸提法、碱提法、醇提法、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比较、分析,为植物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突出自身实际和自然条件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平台,通过分析水资源和灌溉设施现状,明确指出田间渠系在配套建设、建设投资、基础研究、技术指导等方面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并对高原特色农业主要作物田间灌溉研究与示范等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茶梅花瓣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田  蓝增全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8):129-133
本研究分别利用CTAB多级沉淀法、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改良的热硼酸法、Trizol法和EASY spin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等五种方法提取茶梅花瓣总RNA,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EASY spin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是最为简单、快速、高效的方法,CTAB多级沉淀法次之。本研究为今后有效开展茶梅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技术便利,并为其它花卉植物RNA的提取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物多糖是一种来源广的天然活性物质,因其具有毒性低、活性高等优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而多糖提取方法与多糖的提取率及生物活性息息相关。为了明确植物多糖提取方法之间的差异,及提取方法与多糖提取率和活性之间的联系,本文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归纳了一些植物多糖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不同提取方法多糖提取率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得出不同的提取方法自身都有一定的益处和弊端。由于植物自身结构的限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提取率和结构都有所影响,选取适宜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指导多糖提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环境中的野牡丹是否为同一生态型,分析海南野牡丹的种间关系。本研究建立、优化了海南省野牡丹属植物DNA提取条件,利用DX8Trial软件分别对CTAB浓度、PVP浓度、β-巯基乙醇浓度、醋酸钠用量等因素进行改良设计。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2%CTAB、2%PVP、1%β-巯基乙醇、5 mol/L醋酸钠90μL;同时,采用该条件提取野牡丹属其它植物DNA,结果 DNA纯度较高,条带清晰,提取效果好。最终该提取条件适用于海南产野牡丹属植物DNA的提取,为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付丽娜 《分子植物育种》2023,(23):7925-7930
地方特色植物资源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本研究旨在全面探讨地方特色植物资源的保护现状、挑战以及应用潜力。首先,通过调查分析了地方特色植物的分布、种类和特点;然后,评估了现有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识别了主要的威胁和挑战;最后,探讨了地方特色植物在食品、医药、园艺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针对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具体建议。本研究为地方特色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药物工艺标准研究组发明了一种从甘肃棘豆中提取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5月28日获悉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从甘肃棘豆中提取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1.
天然香精是从芳香植物中用物理方法提取的有机混合物,具有独特、自然、舒适的香气和香韵,在香料工业、日化、食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利用传统方法萃取易使其原有香味失真;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分离技术,特别适于不稳定及热敏性天然产物的萃取,利用该技术萃取天然香精可得到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概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介绍了近几年该技术萃取植物天然香精及其与其他分离技术结合的相关研究,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旨在为该技术萃取天然香精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汉植物园景观温室植物生长现状及景观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景观温室植物生长状态有更好的了解,选择位于中部地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内最大的景观温室做植物调查,从植物收集、科普教育、景观展示等方面阐述景观温室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结果表明,该温室现存植物420种,隶属83科242个属;其中观叶观花类植物109种,隶属18科56属;观花观果类植物16种,隶属8科13属。景观温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温室群,应加强对现有植物资源保护和对专类植物的收集力度,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努力打造温室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13.
深入分析黄土高原近地层作物生长季干湿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提供依据。基于黄土高原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研究近地层干湿特征。研究区域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小。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东北部区、高原南部区、高原西部区,除高原东北部区外,近地层年平均湿润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发生了由湿变干的显著突变。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3个空间分区中,近地层年湿润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的周期振荡;高原南部和西部区域还存在显著的5~6年和7~8年的周期振荡。黄土高原干旱化趋势腹地最大,边缘次之。干旱化呈现出明显从腹地向四周扩散状态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围场县地处内蒙、东北、华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由于地形、气候、土壤及历史的原因,这里野生资源丰富.该县坝上西北部为草甸草原,在沟谷侧坡和小丘阴坡有小面积针阔混交林分布;东部起伏和缓的高原山地为森林草原,山地阴坡为块状针阔叶混交林,呈带状分布;接坝地区和坝下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全县植物资源约有100余科,300余属,1000余种或变种.按其利用价值可分为:一般用材与特种用材植物,固沙及水土保持植物,薪炭材植物,饲用植物,药用植物,食用和饮料植物,工业原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八类,本文列举了各类用途中主要植物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姬妍茹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5):303-307
研究大庆地区19种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野生植物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制备参试植物乙醇提取液,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液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出对至少1种供试病原真菌有65%以上抑菌效果的植物样品6种。龙葵全株提取物对所有病原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为78.31%,对玉米圆斑病菌抑制率为84.87%;野亚麻根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圆斑病菌抑制率为73.94%、水稻纹枯病菌抑菌率为72.7%。龙葵及野亚麻乙醇提取物对大部分参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高抑制活性;汉麻、苍耳、菊芋对5种参试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比设计对麻花艽仿生栽培方式和常规栽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青海麻花艽适生地区采用仿生栽培方式种植麻花艽更接近麻花艽的野生环境。麻花艽的出苗期、第二年返青期均早于常规栽培方式;出苗密度、返青率、单株叶片数、叶长、单株鲜重、根鲜重等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方式;龙胆苦苷含量与常规栽培没有显著差异。仿生栽培方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少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一类化学物质,一般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3类。笔者总结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栽培上的应用,归纳为促进生长发育、矮化植株并提高抗逆性、增加中药材产量、提高有效成分含量4个方面,进而简要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不当可能降低中药材活性成分含量、导致残留危害、影响中药材栽培环境等问题。并提出,从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检测方法与技术的开发、使用规范和残留限量标准的完善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依据,为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中药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卢锟  龚吉军 《保鲜与加工》2021,21(7):136-141
植物精油是一类从植物中获得的天然、具挥发性与芳香性化学成分的混合物的统称.鉴于化学合成的食品保鲜剂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研究开发高安全性的天然保鲜剂是大势所趋.已有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具有抑菌活性,来源广泛且丰富,是开发农产品天然抑菌剂极富前景的原料.植物的种类、部位、收获季节、地理来源、提取方式等不同均会影响植物精油的化学组成,进而影响其抑菌活性.本文综述了植物精油的抑菌机理、对果蔬和粮食等农产品的抑菌效果及协同抑菌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植物精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低碳城市南昌主干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低碳城市南昌道路植物景观的现状和影响道路植物景观的重要因子,为南昌及中国其他低碳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采用描述因子法,选择若干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了整体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通过评价因子的权值确定和指标的量化,对南昌城市主干道路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较好,57.14%的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在Ⅱ级以上,III级占35.71%,但也有7.14%的道路在Ⅳ级以下。在所评价的8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的和谐性,其次是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植物生活型结构得分排第3位,这说明南昌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植物与道路和周边硬质景观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多数路段“乔-灌-草”搭配较为合理;物种多样性和植物观赏特性得分低。南昌城市道路植物景观仍然存在单位空间绿量较低、植物种类应用欠丰富,以及地域特色不太突出等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南昌城市道路低碳植物景观和地域特色植物景观营建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Horticultural commerce of ornamental plants has been the source of many of our most troublesome plant invaders worldwid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ocument the knowledge gap of industry perspectives and knowledge of invasive ornamental crops by surveying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the Midwest region of the U.S. (primarily in the state of Minnesota). An invasive plant survey was created to assess this information and was mailed to n = 500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randomly chosen from the Minnesota Nursery and Landscape Association (MNLA) membership, which included wholesale/retail nurseries, landscape design, installation & maintenance firms, and retail garden centers. A total of n = 167 surveys (33.4%) were returned and analyzed. A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62%, felt that the invasive plant issue was very important and 89% tried to direct their customers away from potentially invasive plants. Many respondents, 76%,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responsible for educating their customers about invasive ornamental plants. Sixty-nine percent said that they would not sell a plant if it was potentially invasive; however, 57% indicated that this would be true if a competing business was selling the plant. Respondent’s knowledge about specific invasive plants varied from 75% to 89%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terrestrial invasive plant crops. Far less, 20% and 21%, were able to identify Butomus umbellatus and Salvinia molesta, respectively, two invasive aquatic species. When asked about regulation of invasive ornamental crops, 43% preferred national, state, or USDA regulation while 22% felt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was best, and 21% approved of private regulation. Opportunities exist for educating horticulture industry professionals about invasive plants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through commercial businesses. Scientific Journal Series Paper No. 051210150 of the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