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系统工程基本方法─—系统化、模型化和最优化为轴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首先剖析了绿洲PRED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反馈结构;其次探讨了绿洲PRED模型系统,提出了以绿洲区域人口承载力为系统终端窗口的绿洲PRED总体协调模型的简化建模过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三是从最优化角度出发,探讨了绿洲PRED系统协调的理论基础和一般协调模式,给出了以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绿洲PRED总体协调模式;最后以甘肃武威地区绿洲为例简要探讨了绿洲PRED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分布区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适度绿洲”的定义,建立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塔南各绿洲的“适度绿洲”面积进行了计算。最后提出了塔南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3.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水土资源、农业种群、产业结构方面以及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及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系统工程基本方法-系统化,模型化和最优化为轴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首先剖析了绿洲PRED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反馈结构,其次探讨了绿洲PRED模型系统,提出了以绿洲区域人口承载力为系统终端窗口的绿洲PRED总体协调模型的简化建模过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三是从最优化角度出发,探讨了绿洲PRED系统协调的理论基础和一般协调模式,给出了以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绿洲PRED总体协调模式;最后以甘肃  相似文献   

5.
绿洲系统的结构优化及数据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绿洲系统的构成,认为绿洲系统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利用下而形成的复杂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文章在分析绿洲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以甘肃河西地区的酒泉绿洲为例,绘出了绿洲系统的结构优化模型。文章最后为绿洲系统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关系型数据库,并对绿洲数据库的特点、分类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疆绿洲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自然及社会人文要素,借助于遥感等技术手段,应用地理相关分析法,环境本底法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新疆典型绿洲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新疆绿洲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融合的高效性,景观模式的明显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新疆绿洲的形成与演变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文条件决定着新疆绿洲的景观格局和规模,地貌条件决定着绿洲的宏观部位,人文活动决定着绿洲的演化方向,建立新疆绿洲的防护保障体系,实行绿洲的综合监控与管理,加强绿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维持绿洲的生态安全和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绿洲风环流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年在甘肃省酒泉地区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获得的自动站点和系留探空资料,证实了绿洲风环流的存在.观测结果显示:夏季白天在一定高度内绿洲相对于荒漠温度较低,气压较高;随荒漠绿洲热力差异增大,低层将产生由绿洲向四周荒漠辐散的风场,绿洲上的垂直运动以下沉气流为主,探测高度内的荒漠风向也相应地转变为来自绿洲,而同期绿洲探测高度内的风向较为凌乱.尽管观测表明绿洲风确实存在,但在有些时段背景风速较大,由地表热力非均匀激发的局地绿洲风将被大尺度环流掩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干旱区绿洲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与人类的生态关系,及绿洲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征,强调了草业与牧业在绿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对酒泉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着重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水资源利用结构、劳动力分配结构及产值结构。从系统的能量产投比、农田子系统投能水平及系统养分收支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的三大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绿洲开发与绿洲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绿洲开发和绿洲内存在的各种荒漠化形式后 ,探讨了绿洲荒漠化的成因以及荒漠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得出 :绿洲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的 ;荒漠化严重危及绿洲系统的正常运作 ;最后 ,就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给出适当的设计 ,希望绿洲内部的人类活动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洲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本文根据张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荒漠-绿洲芦苇地蒸散量及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荒漠绿洲芦苇地的蒸散量及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并对芦苇地蒸散特点和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芦苇的蒸散速率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蒸散量随着芦苇的不同生长阶段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芦苇地总蒸散量为252.5 mm,各阶段降水量均不能满足蒸散发的需水要求,需要地下水的补给。②地下水作为干旱区绿洲的主要水源,其对绿洲蒸散发耗水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净辐射是芦苇地蒸散耗水的能量来源和驱动力,气温是蒸散发的主导影响因子。风速在这些主导因子的影响下,起到加速的作用。③荒漠绿洲芦苇地平均感热通量峰值一般在250~300 W/m2之间,潜热通量平均最大值120~230 W/m2,平均土壤热通量峰值约20 W/m2。6月感热通量在地面能量交换中占主要地位,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2.7%,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2.6%。7月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5.0%,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0.4%。9月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60%以上,潜热通量仅占净辐射的30%。土壤热通量约占净辐射的8%。  相似文献   

13.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绿洲气候资源和绿洲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根据绿洲气候资源的两重性论述了绿洲气候生态的巨大潜力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根据我国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提出了我国绿洲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绿洲节水系统模型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绿洲节水系统主要是由绿洲区域平衡节水,农田灌溉节水、旱农集水节水和城镇循环节水构成的复杂集合;探讨了它的结构、模型与调控,对绿洲节水与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国家和新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墨玉县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并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和田绿洲的混农林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地区属极端干旱荒漠区,生境十分严酷。实现农田林网化后,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结合林种和树种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骨架,绿洲边缘或内部夹荒地薪炭养畜林,绿洲内部形式多样的农林复合经营以及庭院经济等构成的混农林业,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透光率与距树干距离间关系为Y=11.3534+26.2881logx,R=0.9356 ̄()。核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范围为树高的0.67倍,冠幅的0.85倍,在此范围内平均减产20,7%,玉米减产范围为树高的0.9倍,冠幅的1.15倍,在此范围内平均减产54.8%。(3)经济效益一条长600m的核桃林带,小麦减产面积14.58亩,玉米减产面积19.35亩,由于核桃系实生苗,品质良英不齐,单株平均产量仅6.54kg,林带产值2943元,而减产总价值为3483.2元,使整个条田产值减少540.2元。这种模式要求单株产量达17kg以上,方可高于单一种植,同时应适当修剪,以增加冠下散射光,减少肋地范围。近几年来,和田地区十分重视对现有低产大核桃树的改造,采用早丰、新丰等优良无性系高接换头,3年后,产量可提高3-5倍。截止1994年已改?  相似文献   

19.
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比湖流域绿洲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稳定性严重失衡。由于绿洲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文章在探讨了基于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植被资源表征下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绿洲稳定性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诊断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表征下对绿洲稳定性的贡献作用大小。结果表明: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稳定性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为拓展绿洲学研究的新思路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绿洲生态环境支持系统以GIS为基础,以遥感手段为其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各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用模型来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为绿洲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绿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随着RGG集成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绿洲生态环境研究的支持系统将不断完善,并在绿洲土地资源与环境的研究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