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种杨树锈病病原菌的形态学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武清区杨树锈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技术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其夏孢子黄色,长椭圆形或矩圆形,大小(29.0~44.0)μm×(11.8~24.8)μm,平均大小35.2μm×18.4μm(n=50);基部刺细密较大,顶部刺稀疏较小;夏孢子萌发可生成多个芽管;r DNA-ITS序列长度为663 bp。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低纬高原云南蔗区甘蔗锈病病原种类、发生分布特征、病原间及其与柄锈菌属其他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检测对采自云南不同蔗区的57份锈病样品进行病原鉴定;并构建NJ树分析甘蔗锈病病原与其他柄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云南勐海海引1号4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桔黄色,夏孢子梨形,栗褐色或金黄色,表面有刺,壁顶端加厚10μm,大小为(25~50)μm×(16~35)μm,具4~5个芽孔。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屈恩柄锈菌(GU058021)同源性在99.9%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是由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甘蔗黄锈病;其余53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棕红色,夏孢子球形,棕色至深棕色,表面布满小刺,壁四周均匀加厚,大小为(20~40)μm×(13~25)μm,芽孔多4个;侧丝无色,匙形。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黑顶柄锈菌(GU058001)同源性在99.8%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都是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系统进化树显示,文章获得的4条屈恩柄锈菌与Puccinia polysora(GU058024)聚为1组,遗传关系近;53条黑顶柄锈菌与P.nakanishi...  相似文献   

3.
从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rodendri Diet.)的夏孢子中分离出一种头孢霉,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鉴定为Cephalosporium purpurascerts var.uredini-cola var.nov.(变紫头孢霉嗜锈品种),该菌对海州常山鞘锈菌有较强的破坏性,在高湿条件下,如霉雨季节或多露天气,对夏孢子寄生率达80%以上.又从蚜虫上获得2株轮枝菌,并鉴定为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蜡蚧轮枝菌),该2菌株在高湿条件下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fe),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 pseudbridssicae Dayis)和挑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均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三种松疱锈病菌的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堆表面形态。取自云南松正[Pinus yunnanensis Franch]、马尾松 [P.massoniana Lamb.]、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vim.]的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Wint.],取自云南松和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的栎柱锈菌 [C.quercuum Miyabe.]和取自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ec.]的茶蔗生柱锈菌[C.ribicola J.C.Fischerex Rabenh.]的锈孢子表面都具突起,突起上都有环纹。三个菌种的锈孢子,都有一个明显的平滑区。生在东北茶藤子[Ribes manschuricum(Maxim.)Kom]、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上的冬孢子堆(柱)稍有差异可以相互区别,而夏孢子的形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 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 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 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 mori Barcl.var.brous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 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 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 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报道了梨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的寄生及形态特征。梨锈重寄生菌寄生于梨锈菌的锈子器及其附近,锈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座将梨锈菌的锈孢子牢牢地封死在锈子器内最终消解。描述和测量了梨锈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基上产孢结构、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及大小。  相似文献   

8.
在杭州和舟山定海采集得海州常山叶(Clerodendron trichotomum)Thunb.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r-odendri Diet.),而且有的夏孢子堆上长满米黄色菌丝,从这些颜色不正常的夏孢子堆及其单个夏孢子中一致地分离出一种镰刀菌,通过培养性状及形态的研究,鉴定为Fusarium 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 etleggett(串珠镰孢中间品种). 用分离得的镰刀菌接种海州常山叶上新长出的鞘锈菌夏孢子堆上,结果锈黄色的夏孢子堆渐变米色,其症状和自然界夏孢子堆的变化一样,用新鲜未感染黄色的夏孢子与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混合悬浮液,喷雾接种到健康的海州常山新叶上,其发生的夏孢子堆数量大大少于单用夏孢子接种(对照)所产生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柳树是新疆林木主要树种之一,由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的柳树叶锈病在新疆地区普遍发生,且病原菌种类多样。为探清新疆柳树锈病病原的种类组成、寄主范围及分布,在全疆各生境采集该病害,以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ITS和LSU序列)相结合对其开展分类鉴定,并探讨寄主范围与分布地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9种栅锈菌,其中米黄柳栅锈菌(M.salicis-michelsonii)、扁桃栅锈菌(M.amygdalinae)、云南柳栅锈菌(M.salicis-cavaleriei)、黄花柳栅锈菌(M.salicis-sinicae)、北极栅锈菌(M.arctica)、伊朗栅锈菌(M.iranica)、松柳栅锈菌(M.larici-epitea)、白柳栅锈菌(M.salicis-albae)、银柳栅锈菌(M.salicis-argyraceae)为已知种。寄主涉及柳属(Salix)14种,其中银柳(S.argyracea)、蓝叶柳(S.capusii)、伊犁柳(S.iliensis)、绿叶柳(S.metaglauca)、米黄柳(S.michelsonii)、锯齿柳(S.serrulatifolia)、准噶尔柳(S.songarica)和天山柳(S.tianschanica)为锈菌寄主新记录种。该研究可为新疆真菌多样性及林木病害诊断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更多整合有外源GUS报告基因并且稳定表达的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菌株.探索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转GUS基因遗传转化体的分离方法.以从菌种筛选品种上分离转化体法为主、从繁殖品种辉县红上分离转化体法为辅可有效提高转化体的检出率;建立了利用透明胶带粘取夏孢子并通过染色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新方法.试验证明,透明胶带粘取夏孢子染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林毛白杨木材材色测定及其株间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人工林毛白杨边心材的不同表色系统的色度学特征值,研究了毛白杨边材材色的株内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毛白杨边材和心材及其不同板条的材色在XYZ空间,L^*a^*b^8色空间和孟塞尔色空间中,均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且不同板条的材色色度学参数在3个色空间中不完全相同,毛白杨边材材色是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14种园林花卉植物上12种真菌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5种,国内新寄主植物2种,省内新寄主植物6种,全部种有描述,新记录种附病原图,全部病害按病名、学名、寄主、发病期、分布为害、症状与病原叙述,以供科研、教学、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损失估测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东北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重发区和发生区,分别不同树种,林龄和立地条件,选设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野外均匀分布,典型整群抽样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获得120块样地,270株解析木的调查数据,确定了病情指数与材积损失率相关数律,建立了东北地区杨树冰核菌溃疡病材积损失估测的模型,并以此推算出了东北地区相应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模型和防治指标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兰跳甲Altica sp.原为杨柳树的重要食叶性害虫,成虫、幼虫均可为害,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在太谷地区八十年代开始为害山定子、沙果和苹果树,且可完成生活史,是果树生产应引起重视的新害虫,均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越,冬出蛰成虫尚可为害独行草,车前草等宿根性杂草。对其形态、生活史及习性作了系统观察研究,在太谷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草丛、落叶层及土缝中群集越冬。由于成虫寿命和产卵期均长,故世代重叠,从3月下旬至10月中旬田间均可见到成虫为害。  相似文献   

15.
山杨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编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山杨是华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 ,因此 ,对于营林工作 ,编制该树种的地位指数表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该文使用 2 5 7块山杨次生林标准地资料 ,在分析林分龄级结构和优势树高与年龄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树高生长与年龄关系的数学模型 ,编制出山杨次生林地位指数表 .提出了山杨次生林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895杨抗溃疡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  吴小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00-2001
[目的]筛选能够提高杨树抗溃疡病能力的优良菌根真菌。[方法]分别采用6种菌根真菌(代号分别为:Xc、Li、La、Be、Pt1、Pt2)接种895杨,接种150 d后测定杨树枝条的POD活性;对6种菌根化895杨接种杨树溃疡病菌,以未接种菌根真菌的杨树为对照,调查不同处理杨树溃疡病的发病情况。[结果]除La处理外,其他895杨菌根苗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根真菌处理可明显延长895杨的存活时间,其中Be处理895杨的存活时间比对照延长42 d;La、Pt2、Be接种后,杨树溃疡病潜伏侵染发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其中接种Be的杨树幼苗感病死亡率为0;Be处理的895杨最抗病,其次为Pt2、Xc、Li处理。[结论]采用Be、Pt2、Xc、Li接种可提高895杨对溃疡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探究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在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对接种了落叶松-杨栅锈菌E4强致病性生理小种的2种杨树叶片进行症状观察、感病指数判定并对2种杨树C14族共6条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接种7 dpi后,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叶片产生的夏孢子堆数量显著少于感病树种欧美杨。杂交杨叶片4 dpi开始出现过敏性反应症状,欧美杨未观察到类似症状。表明过敏性反应可有效阻止锈菌夏孢子堆形成,降低杨树感病性。杂交杨与欧美杨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预测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为杨树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调控过敏性反应的正向调控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杨树R2R3-MYB基因与过敏性反应的调控机理及杨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花蓟马的寄主、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我国新近发现的外来有害生物,是全世界已知的4 500种蓟马中最为凶险的农林害虫之一.概括了国内外西花蓟马的寄主范围,描述了西花蓟马的危害特点,并讨论了西花蓟马的防治措施及手段,为西花蓟马的有效可持续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阔柄跳小蜂属-中国新记录种记述(膜翅目:跳小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黑龙江省海伦县伦河镇杨树上杨圆蚧Quadraspidiotus gigas(Theim et Gernek)的寄生蜂———杨圆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nadius(Walker)。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类的初步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对江苏省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值共鉴定出杨树根际寄生线虫7属9种,分别是南方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australis Xie & Feng、圆形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orbus Andrassy、指状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gitiformis Ivanova、小尾盾线虫Scutellonema brachyurus Strine、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minutus Linford、同形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isomerus Anderson & Hoopper、林伯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limberi Steiner、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icaudatus Filipjuv & Schuurmans,Stekhoven和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 Cobb.这9种线虫除同形真滑刃线虫外,杨树是其余8种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