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陕西渭北旱原经过1990-1995年连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水旱并举,合理利用天上,地下水资源;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广植林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加快渭北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旱区农业的经济腾飞,使开发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围场县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围场县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评价了该县资源优势,即丰富的土地资源、洁净的生产环境、冷凉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分析了制约围场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开发的障碍因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进而提出其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认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错季蔬菜产业、马铃薯产业、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围场县地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泾河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泾河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影响泾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植被极度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趋势加剧;人口增长过快,资源难以为继;农业结构单一,整体效益差。发展对策应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生态塬”、“圈层结构”和“梯层结构”等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发挥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节水型社会(WSS)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中在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框架内容、节水措施及节水效果。研究表明:1)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涵盖了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众多部门和领域。通过多种节水措施的实施,近10余年来河西地区用水总量已趋于稳定,用水弹性系数明显下降,基本实现了用水零增长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河西地区农业用水明显下降,保证了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增长,用水结构明显优化;3)河西地区通过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和改进田间灌溉技术,有效降低了农田灌溉用水的损失,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4)近10余年来,河西地区单位产值用水量持续降低,用水效率和效益逐年提高,表明结构调整和技术要素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用水增长的状况将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1999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这一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大面积坡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使整个工程实施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依据1995-2002年安塞县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确定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在短期内显著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加速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几年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草产业发展——以张掖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优化持续发展,是干旱地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张掖地区不仅水资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而且农产品出现区域性过剩,粮食生产已无明显的优势可言。这就要求完全突破原来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文章在经过大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张掖地区不仅具有发展草产业的潜在的自然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发展草业生产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力发展草产业应成为张掖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退耕还林(草)驱动力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退耕还林(草)作为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恢复重建地表自然覆盖,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研究不同尺度下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可以为构造典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与优化模式提供依据。该文从国家-省区-县域-农户尺度上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草)的驱动力,国家尺度上驱动力是生态环境安全、粮食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以生态安全为主;省区驱动力分为产业结构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洪、保护三峡工程、减少入黄泥沙和防治风蚀沙化6种类型,经济状况居于主导地位;县域驱动力归纳为12种类型,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是国家政策满足农户需求,个体利益最佳化为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以加查县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即自然因子变率大 ,农业自然灾害多 ;耕地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结合加查县具体自然、社会特征 ,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②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墒能力 ;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加查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及其积累过程,以及它的结构性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文中以人地关系论为理论指导,选择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鄂尔多斯市,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研究区近二十年(1984-2004)的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其产业结构有两次明显的结构转型;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效应呈"S"型发展变化趋势,表明产业结构变化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所呈现的"S"型在加大,该市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4.
从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黑河中游张掖市种子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种子质量保障、社会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泾河流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同论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泾河源头地区在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背景特征,论述了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和产业基础,提出树立流域系统协调发展的观念、高效利用自然、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流域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敦煌盆地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敦煌盆地有限的水资源既是绿洲和敦煌市存在的必要因素;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论文分析了敦煌盆地水环境特征,认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活动,严重于预了敦煌盆地的水循环,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发挥敦煌的旅游优势,为了保证敦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合理调整用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恢复地下水位,保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业用水需求,走水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稳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内陆绿洲农业特征及发展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北干旱区内陆绿洲的主要生态环境特点,导致其特殊的农业特点;通过对典型内陆绿洲—黑河绿洲与玛纳斯绿洲农业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存在较强的趋同性;由此提出绿洲农业发展的几点认识;发展区域绿洲特色农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绿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绿洲生态农业及发挥绿洲与山地、荒漠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凌河流域农业发展对辽东湾地区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辽东湾海域环境是该重要水体周边地区的共同职责。本文从大凌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主要经济活动、水环境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对辽东湾海域环境的影响 ;最后 ,从农业发展与环境的角度 ,指出加强流域水土资源综合管理、发展可持续农业、实行区域总量控制是改善辽东湾地区陆海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并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 ,基于 spss 1 0 .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合我国西部城市发展现状 ,对西部 2 5个地级中等城市的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呈现出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呈较强的正相关 ,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呈弱的负相关 ;且各城市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异明显。分析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由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演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并重点就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持续增产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和发展半旱地农业是农田稳定持续增产的突破口,而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发展草地畜牧业则是半干旱地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力同步提升的关键。此论述以期对指导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