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头芫菁幼虫吃竹蝗卵,是竹蝗天敌。成虫喜食泡桐叶。在竹蝗发生区种植泡桐大量繁殖红头芫菁,是防治竹蝗的一个很理想的生物防治法。已知取食竹蝗卵的红头芫菁有红头豆芫菁和褐边齿爪芫菁两种。两种红头芜菁的生  相似文献   

2.
豆芫菁 (EpicautagorhamiMarseul) ,群众叫斑蝥 ,在昆虫分类上属鞘翅目 ,芫菁科。在忻州地区的历史上 ,为偶发性的害虫。近年来 ,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 ,豆芫菁的为害呈上升之势。 1 999年 ,该虫在岢岚、五寨、神池、繁峙等县大发生 ,一般地块百株马铃薯有虫 1 0 0~50 0头 ,严重的 50 0~ 1 0 0 0头 ;百株大豆有虫 80~ 3 0 0头 ,重的 3 0 0~ 750头。全区发生面积 7万hm2 ,造成作物减产 1 .4万t,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分析 1 999年大发生的原因 ,一是冬、春、夏三季气温持续偏高。以五寨县为例 ,1~ 6…  相似文献   

3.
谢萍  王纯 《植物保护》1966,4(2):65-65
去年10月上旬在江西省南丰县古城公社汤家窠大队检查生产时,有4亩丫禾(间作)田塍上种有塍豆,田内种的紫云英,发现豆芫菁为害紫云英幼苗,把出土不久的两片子叶吃光,  相似文献   

4.
中华豆芫菁发生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豆芫菁(EpicautachinensisLaporte)在陇西以成虫为害大豆、马铃薯、黄芪、甜菜等作物茎叶,近几年成为为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为害,笔者于2001~2003年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了饲养及田间观察。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10~22mm,体宽2~4mm。头部的后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补和完善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雌雄成虫触角形态特征描述,并为揭示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毛角豆芫菁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毛角豆芫菁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3类6种,即3种毛形感器(ST1、ST2、ST3)、2种锥形感器(SB1、SB2)和B?hm氏鬃毛(BB);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锥形感器(SB3)和耳形感器(SA);而雌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有钟形感器(SCa)和鳞形感器(SQ)。此外,对毛角豆芫菁成虫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6.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r 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室内人工养殖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的结果表明:成虫喜食苜蓿、大豆叶,也取食甜菜和马铃薯的叶;最适宜的投食方式是将植物插入盛水的瓶内;幼虫喜食东亚飞蝗卵块,尤其是顶端微露于土表的卵块最易被中华豆芫菁1龄幼虫找到并取食。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中华豆芫菁卵的发育速率及孵化率均有明显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和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偏锋曲线变化,孵化率则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直线上升。温度为32℃、土壤含水量11%的处理最有利于卵的生长发育,在该条件下,卵的发育速率为0.045455,孵化率达到99.0%。从试验结果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9.3℃,卵期有效积温为108.1日度。成虫适宜饲养密度为15~30头/m3,幼虫在每杯中只养1头。  相似文献   

8.
蔡绍铭 《植物保护》1982,8(4):38-38
大蝥斑能为害泡桐树叶,其食量、群集危害,都超过泡桐叶(虫甲)(金花虫)。大斑蝥500头成虫可把一棵6年生、8米高的白花泡桐叶片,很快全部吃光,只剩下叶脉。 形态特征 为害泡桐的大斑蝥标本经南京林学院郑汉业副教授鉴定,学名为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鞘翅目,芫菁科(Meloidae)。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显示,西北利亚豆芫菁一年发生1代,成虫群集性,能取食多种植物,可多次交配和产卵。卵集产于土室中,每次产卵44-162粒,卵期25 d左右。幼虫主食蝗卵,有6个龄期,以5龄越冬幼虫历期最长,幼虫取食20-80粒蝗卵均可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药剂试验 ,发现敌百虫1000倍液、辛硫磷1000倍液、多虫清2000倍液、功夫4000倍液、巴丹1000倍液等 5种药剂都对大斑芫菁有较好的胃毒效果。其中敌百虫触杀效果较好 ,见效快、持效长 ,在施药12h后 ,大斑芫菁平均死亡率达到100%。通过对敌百虫浓度梯度试验表明 ,在生产上使用90%敌百虫原粉3000倍液防治西番莲大斑芫菁较理想 ,既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大斑芫菁成虫排毒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行设计的活体取毒器,进一步研究了大斑芜菁成虫活体排毒量。结果表明:不同饲养密度下大斑芫菁排毒量无明显差异;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斑芫菁雄虫排毒量0.7656mg/头略高于雌虫的0.7381mg/头。同时为了有利于大斑芫菁的正常生长,每天活体提取斑蝥毒素1次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蜱 读 pí (皮 ),如毒死蜱、蜱螨目。不读 bà i(稗 ),也不读 bē i(卑 )。 螽 读 zhō ng(中 ),如螽斯科、中华草螽。不读 dō ng(冬 )。 菁 读 jī ng(京 ),如芫菁科、豆芫菁。不读 qī ng(青 )。 虻 读 mé ng(萌 ),如虻科、中华斑虻。不读 má ng(忙 ),也不读 wá ng(亡 )。 蠹 读 dù (杜 ),如木蠹蛾科、棘胫小蠹。不读 chǔ n(蠢 )。 黾 读 miǎ n(免 ),如水黾、黾蝽。不读 mǐ n(皿 )。 蓑 读 suō (梭 ),如蓑蛾科、大蓑蛾。不读 shuā i(衰 )。 粘 读 niá n(年 ),如粘虫。不读 zhā n(沾 )。 蛴 读 qí (其 ),…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豆秆黑潜蝇在莆田市严重发生为害,造成较大损失,成为威胁当地豌豆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对豆秆黑潜蝇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严重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取食葛藤的昆虫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取食葛藤的昆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初步鉴定,共获得110种,其主种类有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bisontula Scott、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 (Fabricius)、紫茎甲Sagra femorata Lichtenstein、斑鞘豆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黄守瓜Anlacophora femoralis (Motschulsky)、豆芫菁Epicauta obscurocephala Peitter、大白叶蝉Tettigoniella spetra (Kalrenbach)、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idiaus)、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Kock)、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等。调查结果表明,鞘翅目的昆虫种类最为丰富,有8科46种,其次是半翅目,5科24种,最少的是蜱螨目,仅1科1种。  相似文献   

15.
海南豇豆蓟马发生为害调查及蓝板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调查了海南豇豆蓟马的种类和发生为害情况。结果表明,为害海南豇豆的主要有豆大蓟马和花蓟马两种。其中,豆大蓟马可在豇豆整个生育期为害,而花蓟马仅在豇豆花期为害。豇豆开花后,两种蓟马的发生为害情况与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以及防治水平密切相关。但总体而言,以豆大蓟马为害为主。同时,还对蓟马在豇豆上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了其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大豆锈病     
林志强 《植物保护》1982,8(5):35-35
近年来,商丘地区大豆田普遍发生造桥虫。其中大豆小夜蛾约占大豆造桥虫总数的60—70%,银纹夜蛾占20%,云纹夜蛾占10%左右,剩余的只是极少数的豆卜馍夜蛾、豆长须夜蛾、棉大造桥虫等。 由于大豆造桥虫种类多,发生世代和为害不一样。小夜蛾和云纹夜蛾一年发生3代,是以第二代为害大豆最严重;银纹夜蛾一年发生5代,对大豆为害最重的是第三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蝗虫天敌昆虫的国内外研究种类与内容。蝗虫天敌昆虫的主要类群包括寄生蝗卵的蜂类,寄生蝗蝻或成虫的蝇类;捕食蝗卵的芫菁类、蜂虻类,捕食蝗蝻或成虫的步甲、虎甲、螳螂、蠼螋等。国内报道详细的种类为飞蝗黑卵蜂(Scelio uvarovi Oglobin)和中华雏蜂虻(Anastoechus chinensis Paramonow)。国外报道详细的类别主要是蝗卵蜂属(Scelio spp.)及折麻蝇属(Blaesoxipha)种类和芫菁类(Meloidae)。主要内容涉及寄生率、寄主专化性、饲养中的生物学特性等。国内已报道的各类蝗虫的天敌昆虫种类超过70种。国外已有较详细报道的蝗虫天敌昆虫种类近10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量喷雾法测定了绿僵菌微胶囊悬浮液对黄脊竹蝗2龄跳蝻的室内毒力,同时应用绿僵菌微胶囊粉剂对林间黄脊竹蝗跳蝻进行防治,并且评估了绿僵菌微胶囊粉剂对黄脊竹蝗天敌红头芫菁的种群数量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微胶囊粉悬浮液对黄脊竹蝗幼虫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10μg孢子/mL浓度下对2龄跳蝻的LT50为4.56 d,僵虫率达到93.67%。林间施用绿僵菌微胶囊粉剂30 d后,防治效果可达92.59%。同时对黄脊竹蝗主要天敌红头芫菁种群数量没有影响。因此,绿僵菌微胶囊剂在黄脊竹蝗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豆黄蓟马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黄蓟马的发生为害与防治周弘春,辛惠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密山158308)豆黄蓟马(TripsnigropilosusUzel)主要为害豆科植物,尤以大豆受害较重。作者70年代发现该虫在大豆上为害,但受害严重的地块较少,8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施用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豆蚜、豆突眼长蝽、二星叶甲、二条叶甲、豆荚螟、银纹夜蛾和大豆荚瘿蚊,进行了发生为害及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