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以"蒙农1号"红三叶为试材,对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单株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单株种子数、单株结实率、千粒质量及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60 cm×40 cm、60 cm×50cm、50 cm×40 cm、50 cm×50 cm 4个处理都对"蒙农1号"红三叶单株种子产量产生了影响,其中密度为50 cm×40 cm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达到9.6 g,且显著高于其它3个种植密度处理(P0.05),其它3个种植密度的单株种子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株分枝数、单株种子数、千粒质量是"蒙农1号"红三叶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不同种植密度主要对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种子数2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有调控作用,对千粒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cm×7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cm×15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cm×7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cm×15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3.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 cm×7 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 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 cm×15 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 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 cm×7 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 cm×15 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稻草免耕栽培模式,其中稻草包芯每667 m2纯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402.81元,产投比达1.76。  相似文献   

5.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稻草免耕栽培模式,其中稻草包芯每667 ㎡纯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402.81元,产投比达1.76.  相似文献   

6.
以宣薯2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个灌水量,副区设3个施肥水平,研究了灌水量、施肥水平及其互作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马铃薯株高有显著影响,株高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中水、高水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低水;施肥水平对株高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株高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先增大后降低。灌水量对马铃薯单株大薯数、单株大薯质量、单株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有显著影响,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中水、高水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低水相比,中水、高水小区产量显著提高14.85%、19.01%,小区商品薯产量显著提高18.56%、23.39%;施肥水平对马铃薯产量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随施肥水平增加而逐渐增加。综合来看,灌水量为中水、高水较适宜,从产量和节水节肥的角度考虑,该试验条件下中水低肥(灌水量1000 m3·hm-2,N、P2O5、K2O施用量为84、42、168 kg·hm-2)和高水中肥...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油用牡丹‘凤丹’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为试材,设置4种株距和行距种植密度40cm×60cm、50cm×70cm、60cm×80cm、70cm×90cm。分别于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株高、冠幅、新枝条数、新枝长度、花横径、花高、叶片数、叶长和叶宽9个关键形态指标以及单株果荚长度、果荚厚度、果荚质量、籽粒质量、籽粒数和千粒质量6个关键产量指标,以期筛选出兼顾优良性状和高产的最适种植密度,为‘凤丹’进一步规范化种植和高产高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冠幅、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果荚质量、单株籽粒质量、千粒质量、果荚长度、果荚厚度呈逐渐增大趋势,而株高和新枝长度变化趋势则相反;花横径、花高、新枝条数和单株籽粒数先升高后降低,呈明显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cm×80cm密度下达到最大值,且此密度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密度(P0.05),其籽粒667m~2产量为153.0kg。综上,在60cm×80cm密度下油用牡丹‘凤丹’的形态性状和产量指标均达到较优水平,可被建议为高产高效合理化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临沂市机播条件下红玫瑰彩色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开展了机播马铃薯相同行距(90 cm)、不同株距(14、18、22、26 cm)的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红玫瑰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株高、茎粗、主茎数、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红玫瑰物候期无明显变化,株高、马铃薯晚疫病株数呈升高趋势,茎粗和主茎数呈降低趋势,商品薯率和商品薯产量呈下降趋势。以行距90 cm、株距22 cm密度下商品薯667 m~2产量最高,为2 129.25 kg,并且马铃薯晚疫病未见发生。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脱毒种薯为材料,对种薯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芽眼朝上和芽眼朝下),研究其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种薯播种深度10cm、以芽眼朝下的播种方式,马铃薯植株长势健壮,薯块品质好;收获的马铃薯产量(2150.7kg/667m2)与商品薯率(90.5%)高于芽眼朝上播种收获的马铃薯产量(2002kg/667m2)与商品薯率(80.4%)。湖南地区适合采用种薯芽眼朝下播种方式进行马铃薯种植。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47-49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这3个品种进行了5个种植密度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密度对其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石秋葵1号’‘红玉’和‘五福’的茎粗、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等影响差异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茎粗、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株高逐渐增高,667 m~2产量先缓慢升高后快速降低,在株距45、50 cm(中密度)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在株行距45 cm×70 cm和50 cm×70 cm时,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最优。  相似文献   

11.
洛马铃薯8号由“中薯3号x秦芋30号”杂交选育而成。早熟,生育期66d,休眠期中等,51d左右。薯块卵圆形,黄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薯块较整齐,平均单株薯块数2.5个,单薯质量104.72g,商品薯率94.46%,淀粉含量13.6%,VC含量24.4m~100g,蛋白质2.70%,还原糖含量0.19%,较抗病毒病和晚疫病.667m2产量1302.04kg以上,适宜中原二季作区春秋两季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马铃薯/玉米套作体系不同行比对马铃薯商品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筛选适宜与
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以4 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 和3∶2 两种马铃薯/玉米套
作 的行比,研究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商品性和总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极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单个商品
薯质量、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质量、商品薯率和商品薯质量占总薯质量的比率(商
品薯≥ 50 g)。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数量和单株块茎质量3∶2 行比套作极显著高于2∶2 行比套作,
单株商品薯数和商品薯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的差异随马铃薯品种而不同,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商品薯质量占
总薯质量的比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无显著差异。马铃薯生物产量(干质量和鲜质量)、块茎产量和商品薯
产量套作明显低于单作,2∶2 行比套作低于3∶2 行比套作。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中薯5 号
商品性较差,鄂薯5 号、米拉中等。套作总产值的高低并不总与马铃薯的商品性成正向关系。套作总产值
高于单作玉米产值,但与单作马铃薯产值相比存在品种及套作行比间的差异。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
比依次为:费乌瑞它3∶2 行比、中薯5 号3∶2 行比、米拉3∶2 行比、费乌瑞它2∶2 行比。  相似文献   

13.
以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种植材料,探讨6种种植密度对马铃薯‘荷兰15’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最高,每667 m2分别为2 858.4 kg和2 581.4 kg。其中,5 29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3 97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4 540株/667 m2,与6 350株/667 m2的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商品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密度3 180、3 530株/667 m2,显著高于密度3 970/667 m2,与4 540、6 350株/667 m2的商品薯产量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纯收入经济效益最高,为1 466.5元,比3 180、3 530、3 970、4 540和6 350株/667 m2分别增效549.6、354.3、266、166.5和278.6元。综合考虑,马铃薯‘荷兰1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 290株/667 m2,该密度的块茎产量与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钾量和种植密度对保护地马铃薯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薯三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露地冬种马铃薯不同施钾量和栽培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A3B1处理(钾0.540kg/小区、株行距20cm×50cm)马铃薯产量最高、商品薯个数最多、商品薯最重、商品薯率最高。在一定范围内的栽培密度和施钾量与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呈正相关,与马铃薯的物候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索百绿丰生物复合专用肥在马铃薯上的施用效果,为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寻找新途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百绿丰生物复合专用肥以后,马铃薯生育加快,地上鲜重、单株结薯块数、鲜薯块茎产量、商品薯率和种植效益等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素辣椒‘0409’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82 500、67 500、52 500株·hm-2)不同行距配置(70cm+50cm、60cm+60cm、80cm+40cm),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色素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行距配置均显著影响色素辣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增加,而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青果数和落果率增加,单株商品果数减少,但是较高的有效公顷株数足以弥补它的劣势,所以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平均为7 201.40kg·hm-2;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配置时大小行种植比等行距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在3个密度下80cm+40cm行距配置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功能叶的Pn、Gs和Tr以及单株商品果数均高于其它2个行距配置,产量为最高。因此,82 500株·hm-2种植密度、80cm+40cm行距配置为色素辣椒最佳栽培方式,群体增产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新鲜玉米秸秆在南方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价值,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单薯质量、商品薯数量比率、薯长径和长短径比有显著影响,其中单薯质量和薯长径对鲜薯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通径系数分别达到258.5和88.7。黑膜下覆盖3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和商品薯数量比率分别可达82.95 mm、1.62、0.153 kg、20528 kg·hm-2和42.0%,黑膜下覆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分别可达82.91 mm、1.62、0.157 kg、19369 kg·hm-2和41.5%,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则分别为82.36 mm、1.60、0.146 kg、15102 kg·hm-2和32.5%。与膜下覆土栽培处理相比,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处理的薯长径、长短径比、单薯质量、鲜薯产量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无显著差异,仅商品薯数量比率显著降低,而黑膜下覆盖9 cm厚整根秸秆处理的鲜薯产量、商品薯数量比率以及单薯质量≥100 g的商品薯的产出均显著降低。可见,黑膜下覆盖3 cm或6 cm厚粉碎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表现与常规覆土栽培无明显差异,通过机械化进行膜下覆盖3~6 cm厚新鲜粉碎玉米秸秆的马铃薯覆盖栽培可实现冬种马铃薯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8.
以脱毒马铃薯‘荷兰15’一级原种为播种材料,研究种薯芽块芽眼不同摆放方法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种薯芽块芽眼向下摆放的处理出苗略晚,出苗率略低,但差异不显著;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商品薯均最高,分别达3 108.7 kg/667 m~2与2 900.4 kg/667 m~2,显著高于种薯芽块芽眼朝上播种的处理;其小薯产量与青头薯率均最低,显著低于种薯芽块芽眼朝上播种的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承德中南部山区错期栽培马铃薯,当面积足够大时,可采用传统播种方法,但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以马铃薯种薯芽块芽眼向下摆放的播种方法最理想。此播种方法既可提高块茎产量、商品薯产量,降低小薯产量,又因增加土层厚度,减少青头薯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 m×30 c m;如产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结球白菜"春油5号"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667m^2种植13 340、16 675、17 787、22 233株),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结球白菜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的合理密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供试的不同种植密度不结球白菜的叶面积指数、单株质量及产量的发展均呈"S"型变化,播种后41d各指标缓慢增加;播种后41~54d各指标呈指数型增长,各种植密度间差异显著;后期到达最高点后保持不变甚至出现下降,处理间差异消失。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呈正相关,与单株质量呈负相关,综合不结球白菜单株质量、产量考虑,适宜栽培株行距为20cm×20cm(667m^2种植16 675株),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