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筛选黄瓜霜霉病的生防菌株,为黄瓜霜霉病的生物防治和生防菌制剂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温室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生防菌株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以及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霜霉病病原菌20 d后,34株细菌中有7株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50%以上,其中TDGN2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4.65%;有7个菌株对黄瓜苗生物量的增加量超过20%。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防效和促生效果较好的DS22、TDJN4和THGB4 3个菌株中TDJN4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均超过50%;生防菌株处理的黄瓜叶绿素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结论]生防菌株TDJN4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一定的防病促生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森林土和水稻生境分离得到的7株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效与菌株的生境来源无关,各生防菌对水稻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和对水稻纹枯病较好的防病能力;菌株7Ze2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最高,田间防效为50.40%,与对照杀菌剂相比的相对防效为92%.同时发现平板无抑菌活性的生防菌对水稻纹枯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验证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生产试验研究生防菌剂2LN3、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井冈·腊芽菌、井冈霉素和清水对照5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次用药后第7和第15天的防效分别达60.85%和72.16%,2次调查防效均超过生防菌剂2LN3、井冈·腊芽菌和井冈霉素,而单用生防菌剂2LN3则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在2次用药后的第15天防效比井冈霉素略高,但与井冈·腊芽菌相比防效则降低了6.5%;与井冈霉素相比,生防菌株2LN3具有促生作用,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喷施生防菌剂2LN3和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都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与井冈霉素相比分别增产3.8%和12.1%,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将生防菌剂2LN3和井冈霉素复配可替代井冈霉素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来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草莓根腐病病原菌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拮抗菌,筛选出3株生防效果好的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17)、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en-27)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7),进行室内目标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和生防效果的广谱性验证试验,对抑菌圈边缘菌丝进行10×4倍和10×10倍的显微镜观察,检测3株生防菌的代谢产物中是否含有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和铁载体等促生物质和脂肽活性类抗病物质,并设计盆栽和田间试验检测其防病、促生和增产效果。室内平板对峙试验显示,供试3株生防菌均对目标病原菌及草莓灰霉病等6种病原菌有拮抗效果,抑菌圈边缘菌丝出现变细、扭曲、分支增多等畸形现象。3株生防菌均产生促生物质IAA和铁载体,菌株胞外粗提物具有拮抗拟盘多毛孢的效果,以上结果初步证明3株生防菌均具有促生抗病潜力。盆栽试验表明,同一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优于抗病效果,复合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优于单一菌株,防治效果高达7368%。田间试验表明,复合菌处理防病增产效果较优,防治效果高达57.18%~66.00%,每公顷增产12.97%~37.99%。盆栽和田间试验印证了3株生防菌分别具有促生防病及增产效果,以3株生防菌复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生防菌P1对环腐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菌株P1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具有强抑制作用,且对马铃薯主要病害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对温室内马铃薯脱毒苗进行生防菌株P1浸根盘栽试验和生防菌液和升汞浸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1对马铃薯环腐病盘栽和大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4%和64.0%,且生防菌P1的防效优于升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防细菌13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的防病效果。[方法]从土壤中筛选2株生防细菌(B296和B253),研究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生物活性,并对其防病效果进行分析。[结过]结果表明,生防细菌B296、1325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分别达85.9%和83.8%。在灭菌土中,生防菌的防效要明显高于自然土中的防效,B296达57.96%,B253达69.43%。生防菌13296和13'253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55.16%和37.05%。[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拮抗细菌GP13防治烟草黑胫病的田间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防菌不同施用时期防治效果表明,生防菌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在40.1%~90.5%,3个时期以成活后施用,防治效果较好,移栽期效果稍差,假植期防效相对较差。生防菌不同的施用浓度发现随着生防菌浓度的提高,其防效有所提高,500倍生防菌菌剂的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防效为42.6%~94.5%. 因此,生防菌菌剂以500倍稀释施用对黑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如病害严重于伸根期加施,效果则更为明显。对烟草黑胫病进行的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对烟草黑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52.2%~83.3%,与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杀菌剂和化肥对生防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影响,为综合利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生防菌Sc11、153和Fo47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的皿内拮抗作用及其发酵液的抑菌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棉株的促生作用。【结果】放线菌Sc11和153的发酵液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皿内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分别为67.5%和55.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高于单因素处理,菌株Sc11和菌株Fo47分别与多菌灵溶液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4.99%和57.10%。【结论】杀菌剂、化肥与生防菌结合提高了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体现了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应用防治植物病害的优越性,为植物病害有效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多个地区采集水稻田土样。采用3点平板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抑制法,综合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生防作用的生防菌。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11株生防菌中筛选出抑菌活性较高的1株真菌JLF6-2和3株细菌JLN3-2、SYN6-3及JLN3-8。4株生防菌株抑菌圈分别为38.30mm、18.30mm、33.30mm和22.50mm;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7.30%、63.29%、80.35%和100%;菌核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6.67%、83.33%、80.00%和61.35%。经离体试验于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前后不同时间喷施供试生防菌发酵滤液,结果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保护处理中,生防菌株的防效为59.65%~94.92%,其中JLN3-2在24h的防效为94.92%;在治疗处理中,生防菌株的防效为59.32%~74.58%,其中JLN3-2在8h的防效为74.5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LF6-2为比莱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JLN3-2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SYN6-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LN3-8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相似文献   

10.
生防细菌B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防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生防细菌B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的防病效果。[方法]从土壤中筛选2株生防细菌(B296和B253),研究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生物活性,并对其防病效果进行分析。[结过]结果表明,生防细菌B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分别达85.9%和83.8%。在灭菌土中,生防菌的防效要明显高于自然土中的防效,B296达57.96%,B253达69.43%。生防菌B296和B253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55.16%和37.05%。[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恶性杂草野燕麦的生防真菌制剂,从刺儿菜患病植株根际经单孢分离获得一菌株HZ-31,并对其进行分离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喷雾接种病原菌的孢子量为1×108 mL-1时,接种后14d野燕麦地上部完全萎蔫,接种后保湿超过24h,可以明显提高该菌株的致病效果;在孢子悬浮液中添加φ=0.2%SDP可以明显提高致死效果,对小麦、蚕豆、豌豆安全,对青稞轻微致病,对油菜严重致病;形态学鉴定及IT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定为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综上,菌株HZ-31具有开发成为真菌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国内研究植物锈菌重寄生菌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531-1532
综述了国内有关植物锈菌重寄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一株土壤拮抗链霉菌(Streptomycespp.)R15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效果、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拮抗链霉菌R15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强,抑制率达98.37%。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后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芽管停止生长;烟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后不能产生附着胞,且芽管顶端有突起。处理烟草黑胫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畸变、扭曲、菌丝壁消解;R15通过菌丝缠绕、穿透、紧贴的方式重寄生于烟草黑胫病菌菌丝上,致使菌丝断裂。链霉菌R15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较强,在20~55℃,pH3~9范围内都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拮抗细菌作为生物防治手段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概述了拮抗细菌作为生物防治手段的发展历程 ,详述了目前所筛选的拮抗细菌的分类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贾钧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52-6154
[目的]克隆生防菌芽孢形成关键基因spo0A启动子Pspo0A,并检测其特性.[方法]从生防菌B579 DNA中,经PCR扩增芽孢形成关键基因spo0A启动子Pspo0A,插入载体pGFP,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FP-Pspo0A.[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和PCR鉴定,证明构建正确,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该方法获得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芽孢形成关键基因Spo0A的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生防菌B579芽孢形成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磊  皇传华  李秀深  汪天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45-12547
[目的]明确绿色木霉不同菌株间、绿色木霉与化学农药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绿色木霉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方法]利用平板试验、盆栽试验、大棚试验对绿色木霉的应用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将经遗传改良的绿色木霉W512、R6、R31、R65、L2用于蔬菜生产。在20~30℃环境温度,10^7~10^8孢子浓度下,对蔬菜立枯病(灌根)、白粉病等可以取得90%的生防效果;当环境低于20℃,建议以化学防治为主。R65和L2在大棚蔬菜上的生防效果较好。[结论]经过遗传改良的绿色木霉菌株在适当的使用方法下可以取得较好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放线菌菌株153对番茄和茄子的促生效果、基本促生机制以及在植株体内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菌液浓度的153发酵菌液对种子萌发和芽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植株的生长性状有明显的影响,对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最显著,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4.69%、99.75%和124.06%、96.60%。放线菌菌株153在番茄、茄子根际及体内都可稳定定殖;14~30 d之间,153在植株根内及茎内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基本不变,菌量分别保持在104和103cfu/g。放线菌153可通过定殖提高植株体内的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还原强度而促进番茄和茄子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控制粉虱类害虫虫生真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虱类害虫在保护地和大田园林作物上发生日益猖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抗药性增强,化学防治难以奏效。利用虫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防治是未来粉虱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虫生真菌在控制粉虱类害虫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已筛选出的对杨烂皮病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种菌种:,Trichoderma sp.,Penicillinm sp., Aspergillus sp., Eurotium sp., Fusarium sp., 用PDA固体培养基和查彼(czapek)培养液培养,分别获得各菌种抱子和发酵液,对扬烂皮病树刮皮喷雾防治,进行林间筛选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平扳对峙培养,Trichoderma sp.和Fusarium sp.的抑菌效果好于其它三种拮抗菌;孢子萌发试验,5种菌的培养过滤液均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试验,先接拮抗效果最好,为33.3%—100%,混合接效果要次之,为0%—72.2%,后接效果最差,为5.6%—33.3%。林间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孢悬液防治效果好于发酵液防治,其中Tyichodeyma sp.和Fusayium sp.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在树干上存活时间较长。治愈率除Aspergillus sp.外,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