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研究BCP对有机太阳电池的影响,制备了含BCP层的体相异质结电池,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P3HT+PCBM/BCP/LiF/Al。结果表明:BCP层起到了空穴阻挡和电子传输的作用,器件性能随着BCP层厚度的不同而变化,当BCP厚度为6nm时,其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CS)/聚磷酸铵(APP)层层自组装(LBL)是一种表面改性工艺,通过对竹束单元进行热处理,研究其对CS-TiO2/APP自组装重组竹(BS)的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及协同关系。采用不同热处理温度(160、180℃)和处理时间(2、3、4 h)对竹束单元进行水蒸气保护的热处理,首先对不同的竹束特性进行研究,优选竹束热处理工艺条件,然后在竹束表面进行CS-TiO2/APP自组装后制备重组竹,分析热处理对重组竹阻燃抑烟性能的影响及与LBL阻燃层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竹束热稳定性提高,同时表面阻燃涂层增重率相比未热处理提高了27.0%,LBL后的极限氧指数较未热处理直接负载的提高了14.4%。综合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竹束的特性以及和负载LBL涂层的竹束阻燃效果,确定160℃下3 h为重组竹的热处理工艺条件。通过锥形量热测试,热处理后的BS(W-HT)重组竹较BS重组竹,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pk-HRR降低了30.1%,产烟速率pk-SPR峰值降低了50.8%,热处理后的BS(W-HT)/CS-TiO2/APP重组竹与B...  相似文献   

3.
用 2 - (6 -甲基 - 2 -苯并噻唑偶氮 ) - 5 -二甲氨基苯甲酸 (MBTAMB)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配合物的吸光系数为8.42× 10 4L· mol- 1· cm- 1。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6 6 0 nm,MBTAMB:Cu2 =1∶ 2 ,Cu2 浓度在 0~ 2 0 μg/ 2 5 m 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从核桃上分离筛选的2株内生菌HT3和HT5的代谢产物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与农药混配后的抑菌效果,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室内抑菌作用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T3和HT5代谢产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影响较大,致使孢子畸形或抑制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100%和98%;菌株HT3和HT5代谢产物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也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菌株HT3代谢产物的抑制率为58.69%,菌株HT5代谢产物的抑制率为63.07%。HT3,HT5代谢产物与杀菌剂速克灵50倍稀释液混配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速克灵(50倍稀释液)∶HT3=50∶50,速克灵(50倍稀释液)∶HT5=25∶75这2个组合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87%和86%,增效比均为1.3。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发有机太阳能光伏薄膜,弥补传统无机太阳能电池的不足。【方法】利用Suzuki偶联方法,合成了以3,4-乙撑二氧噻吩(EDOT)和异靛蓝(Isoindigo)单元为基础的聚异靛-乙撑二氧噻吩P(iI-EDOT),并制备正型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热分析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其热稳定性、紫外吸收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并对其光伏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合成的新型材料P(iI-EDOT)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合适的最高已占轨道能级(EHOMO)和最低未占轨道能级(ELUMO);光伏性能测试表明,基于P(iI-EDOT)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为0.45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2.80mA/cm2,填充系数(FF)为28%,能量转化效率(PCE)为0.35%。【结论】新合成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P(iI-EDOT)具有一定的光伏性能,还应引进改善物质溶解性的基团,以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6.
有关氮(N)∶磷(P)供给比例对苗木P吸收和利用影响的研地究仍存在盲点.选用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播种苗作为材料,对比了1∶3、1∶2、1∶1、2∶1、3∶1五个N∶P供给比例对温室条件下苗木生长、针叶和根系中P的含量以及P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另设试验对比了分别以NH4+-N和NO3--N为N源情况下5个N∶P比例对P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N∶P比例的增加根系有变粗和变长的趋势且根系生物量分配逐渐提高(P=0.0027);2)1∶2比例下叶片P浓度较2∶1和3∶1比例分别提高37%和45% (P=0.0187),但是P利用率却分别下降了84%和37% (P=0.0008),并且P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48%和62% (P=0.0004);3)NH4+-N环境中,随着N浓度提高,P吸收速率呈线性上升(R2=0.908),而在NO3--N环境中P吸收速率和N∶P比例间无相关关系(R2 =0.005).前者和后者环境中Vmax值分别为0.89和0.60 mmol/h/gFM,Km值分别为0.15和0.03 mmol/L.综上:如在N、P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欲提高长白落叶松苗木对P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可考虑适当控制N的硝化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N∶P供给比例.  相似文献   

7.
用细胞流式、台盼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单一高温(40 ℃1 h)或连续高温(40 ℃1 h·d-1)3~7 d对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周期、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40 ℃1 h单一高温处理乳腺上皮细胞后24 h,G2比例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7 ℃)(P<0.01),细胞死亡率在热处理后6 h达到最大值,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温(40 ℃1 h)诱导细胞HSP70的表达,HSP70阳性细胞比率在热处理后3 h达到最大值.连续的40 ℃1 h·d-1诱导细胞产生G2期阻滞;连续4 d以上的40 ℃1 h热处理显著地抑制了细胞的增殖(P<0.05).结果提示:高温诱导乳腺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并诱导乳腺细胞HSP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密度和肥料配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肥料配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 1)在 3 75万株· hm-2 ~ 60 0万株· hm-2 范围内 ,小麦产量变化不显著 ,对于龙辐 91- B569适当降低密度是可行的。 ( 2 )不同肥料配比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 ,其中在 N∶ P∶ K为 1.5∶ 1∶ 0 .5的情况下 ,小麦产量最高 ,为5868kg·hm-2 ,并且各组配比中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发酵时间和料水比对豆粕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发酵豆粕,研究发酵时间和料水比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以确定豆粕适宜的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发酵48 h组比,发酵72 h组的(游离氨基酸+寡肽)/粗蛋白质极显著提高(P0.01),p H极显著降低(P0.01);(2)料水比为1∶0.70组的寡肽/粗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粗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寡肽)/粗蛋白质极显著高于料水比为1∶0.40和1∶0.55组(P0.01),p H极显著低于料水比为1∶0.40和1∶0.55组(P0.01),活菌数显著高于料水比为1∶0.40组(P0.05),多肽/粗蛋白质极显著高于料水比为1∶0.40组(P0.01).结论:采用凝结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发酵豆粕,其合理的发酵时间为72 h,料水比为1∶0.70.  相似文献   

10.
TiO2改性MQ硅树脂热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酸酯为前躯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TiO2改性的MQ硅树脂.就前躯体、MQ硅树脂及物料比对改性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对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anlysis,TGA)对材料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扫描.结果表明,TiO2改性MQ硅树脂体系中存在Ti-O-Si共价键;当m(钛酸异丙酯)∶m(MQ硅树脂)=3∶5时,改性树脂的热稳定性最佳;改性树脂粒子颗粒大小约为1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11.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主要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材用竹毛竹为对照,研究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3种丛生竹竹材的基本密度分别为0.606、0.595g·cm-3和0.741g·cm-3,其中车筒竹和箣竹比毛竹材的密度(0.765g·cm-3)小,而越南巨竹与毛竹差异不大;从竹材干缩性来看,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气干体积干缩率分别为7.5%、6.9%和6.5%,均比毛竹的相应值要大。3个竹种竹材的物理性能随竹秆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从秆基部到梢部,密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干缩性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有机无机生物肥的应用效果,在不同品种葡萄上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施用有机无机生物肥对果园养分及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生物肥有明显的培肥土壤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除藤稔葡萄试验点变化不大外,晚红和意大利品种比对照降低0.063和0.053g·cm-3。与对照相比,不同品种葡萄施用有机无机生物肥后,单粒果重增加18.80%~32.53%,产量增加6.56%~17.64%。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77~2.87百分点,固酸比提高34.1%~43.7%,VC含量提高0.19~0.34mg·(100g)-1。  相似文献   

13.
蚯蚓体内恩诺沙星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恩诺沙星对蚯蚓的生态毒理,建立了用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蚯蚓体内恩诺沙星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0.1 mol·L~(-1)磷酸液(pH12)+乙腈=1+3(V/V)作为提取液,脱脂,浓缩,再用流动相溶解。液相色谱条件: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280nm,发射波长450nm。流动相:0.025 mol·L~(-1)磷酸/三乙胺缓冲液(pH3.0)+乙腈=83+17(V/V)。恩诺沙星标准曲线范围5~500ng·mL~(-1),对其进行3种浓度回收率测定,回收率在81%~88%之间,平均回收率为84.5%,变异系数10%以内,恩诺沙星的最低检出限为2ng·g~(-1)。对蚯蚓进行恩诺沙星滤纸染毒,浓度分别为0.16、1.6、16、32μg·cm~(-2),每个浓度设置4个平行,对照为不加恩诺沙星的超纯水,48 h后检测各个浓度下蚯蚓体内恩诺沙星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3、16.81、113.32、120.83μg·g~(-1)。可见,蚯蚓对外源恩诺沙星有较好的吸收,但当外源药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恩诺沙星的吸收量将不再无限制增加,且趋于稳定,验证了该测试方法是简单、快速、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联合收获机的花生适机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花生机械化收获地面损失率高的问题,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行距(A)、种植方式(B)、肥料用量(C)和追肥方式(D)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同时采用联合收获机对不同种植方式的花生进行机械收获,测定地面损失率以验证最佳的种植方式。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花生籽仁产量效应主次排序为ACBD,以处理6(A_2B_3C_1D_2)的小区平均籽仁产量最高,但根据K均值大小选出的最优组合为A_2B_3C_1D_3,即:花生品种福花8号在沙性土壤中栽培,在基本苗27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以畦宽90cm(含沟30cm),畦面宽55cm、行距33cm,组合交错(7~19cm)种植,全生育期施用纯N 52.5kg·hm~(-2)(N∶P_2O_5∶K_2O=1∶1.2∶0.8,其中P肥全部用作基肥,N、K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1∶1),花生出苗后13d采取畦边撒施(覆土)的方式追施苗肥,盛花期叶面撒施450kg·hm~(-2)石灰的种植方式为佳。机械收获地面损失测定结果,组合交错种植方式的地面损失率是传统等位等距种植方式的1/6,是等距交错种植方式的2/5。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湘杂油763’养分吸收、碳氮代谢产物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磷钾肥对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没有表现出一致规律.随着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磷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都呈增加的趋势,而磷钾肥对其影响不及氮肥有规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肥和钾肥利用率都呈减少的趋势,而磷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供试7种氮磷钾配比中,以处理E (N∶P2O5∶KO=1.00∶0.5∶0.5)的籽粒产量最高(2 231 kg·hm-2),其次是处理K(N∶P2O5:K2O=1.00∶0.43∶0.57),籽粒产量为2 06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准确地施肥,对测土配方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N2P3K2产量最高为10 422.9kg.hm-2,其次是N2P2K2产量为10 366.9kg.hm-2;N2P3K2产投比为14.9∶1,N2P2K2产投比为16.8∶1,因此就其经济效益来说N2P2K2比例较为合理;氮肥最佳施用量为198.7kg.hm-2;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6.0kg.hm-2;钾肥最佳施用量为152.9kg.hm-2。  相似文献   

17.
夏苏敬  乔月  朱建强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11):2482-2490
水稻直播条件下,苗期防涝排水会增大稻田氮素流失风险,适当调整氮肥基施和追施的比例,可降低这种风险。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180、75、105 kg·hm-2的条件下,以江汉平原稻田氮肥习惯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6∶4∶0)为对照(CK),另设7个氮肥基追比的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T1,4∶6∶0;T2,4∶4∶2;T3,4∶2∶4;T4,2∶6∶2;T5,2∶4∶4;T6,0∶8∶2;T7,0∶6∶4),开展田间试验,实测不同处理下氨挥发损失、氮径流损失和水稻成熟期的产量。结果表明:T7处理总氮径流流失最小(8.79 kg·hm-2),T3处理的氨挥发损失最小(11.90 kg·hm-2),T7处理总的氮素损失最小(22.89 kg·hm-2),T4处理的产量最高(9 270.0 kg·hm-2)、T5处理的产量次之(9 150.0 kg·hm-2)。综...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半干旱区大兴安岭南段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该地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树种白桦为对象,在2019年6月初至9月末,运用Granier热扩散边材树干液流探针(TDP)对白桦进行树干液流观测,并利用WS1000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分析白桦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的日累计液流密度值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70.769 5 cm3·cm-2·d-1)、8月(69.045 9 cm3·cm-2·d-1)、9月(67.955 3 cm3·cm-2·d-1)、6月(57.292 4 cm3·cm-2·d-1)。液流密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总体变化规律为昼高夜低。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太阳辐射Rs(0.837)、空气温度Ta(0.608)、空气水汽压亏缺VPD(0.589)、空气相对湿度RH(0.453),并且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P<0.01),在7月时液流密度对林内小气候有极显著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747,拟合度较高,总体回归效果显著,且模拟值与实测值动态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绝对误差为8.76%。白桦树干液流密度对太阳辐射以及空气温度的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形态氮素比处理水平对马铃薯体内氮素分布、块茎形成期的光合参数以及收获期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为3∶9时,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及块茎中的氮素含量在成熟期最高,分别为21.77 mg.g-1和19.10 mg.g-1;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均随着铵硝比下降而升高,单施硝态氮时,光合速率为20.33μmol.m-2.s-1,气孔导度为342.00 mmol.m-2.s-1,胞间CO2浓度为224.67μmol.mol-1;铵硝比为3∶9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6.08 t.hm-2,较对照增加了28.1%.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施对绿豆的产量效应,并建立氮、磷、钾施用量与绿豆产量关系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确定绿豆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绿豆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且氮磷、磷钾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通过方程模拟寻优得出,绿豆产量大于1 200 kg.hm-2的施肥方案:N施用量91.0~94.4 kg.hm-2,P2O5施用量112.0~133.9 kg.hm-2,K2O施用量54.8~84.9 kg.hm-2,N∶P2O5∶K2O的比例为1.00∶1.33∶0.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