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隙结构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6.5 hm2中的7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条件下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中的林隙大小结构,以及不同大小结构下的林隙更新情况。结果表明:该类森林内的林隙形成方式以择伐为主,40~60 m2的林隙数量最多,该类林隙多由2~3棵形成木构成,林隙密度是20.5%;在20~40 m2的林隙中更新情况最好,多由1~2株林木被伐形成。因此建议采伐作业时不要连续采伐2株以上,以保持好的天然更新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宋新章  肖文发 《林业科学》2006,42(5):114-119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林隙干扰及更新的最新研究进展.林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是森林群落时空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不同的林隙干扰状况导致了林隙内光照的差异,进一步造成林隙内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形成了微生境的时空异质性.林隙干扰通过改变微生境而对幼苗的出土、存活、定居和生长产生重要影响.林隙内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很大,是幼苗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更新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量受林隙大小及幼苗在林隙中位置的影响.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林隙及其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隙是森林中由自然或人为小规模干扰形成的,是森林演替和循环中必不可少而又经常发生的现象,为森林的更新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本文通过对林隙尺度、特征和森林微环境变化等叙述,重点分析了我国对天然林林隙的研究现状、分布的区域和森林类型,林隙大小、年龄和边缘木等方面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以及林隙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指出,林隙更新理论是森林经营,尤其是天然林经营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4.
林隙影响天然林更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隙干扰是森林循环中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林隙的存在为天然林幼苗更新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文中综述了林隙大小、林隙年龄和林隙边缘木在天然林更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林隙更新理论在林业生产中实际应用情况,指出林隙更新理论在森林经营上的应用是未来林隙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林隙更新及其空间环境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它不仅是森林循环和演替的重要场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主要从时间(林隙年龄)和空间(林隙面积)两种尺度评价了林隙干扰对更新的影响,并结合光照、温湿度、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对林隙空间环境异质性问题进行了评述,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并对目前这一领域研究重点进行总结,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冀北山地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北山地木兰林管局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林隙与非林隙内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等指标的调查,研究林隙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隙内的植物种类、总株数、植物平均高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林隙地,林隙促进了草本层的发育,提高了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林隙内与非林隙内的灌木种类组成、总株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很相近,林隙没有改变灌木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隙(gap)又称林窗,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或偶然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造成成熟阶段的优势种死亡,从而形成林冠空隙的现象(Watt,1947)。美国生态学家Runkle(1982)将林隙分为2种,一种是林冠空隙(canopy gap),指上方无树冠遮荫的部分,即太阳处于正中位置时无树冠遮荫的面积之和;另一种是扩展林隙(expanded gap),指形成该林隙周围树木基部所包围的面积(Runkle,1981)。本研究所指的林隙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扩展林隙。近年来的森林动态学研究表明:林隙在森林结构和多样性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  相似文献   

9.
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隙作为森林循环和演替的重要场所,其内小环境特征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林隙内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物种的共存和更新提供了环境条件,而物种分布的复杂性又进一步促进了森林小环境的异质性分化。本文从小气候状况、土壤及微地形方面对林隙小环境异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就林隙内微生境因子的异质性分布格局与物种拓殖策略的关系以及边缘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0 m2的林隙占42.8%,20~40 m2的林隙占23.8%,40~60 m2的林隙占33.4%.38.1%的林隙呈圆形,61.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5%为南-北方向,46.2%为东-西方向,15.3%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