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科学研判公园与人口的互动关系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水平的关键。文章以江苏省34个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公园-人口"系统2000—2018年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从2个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看,时序上由公园引领转变为人口主导,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发展态势。2)从"公园-人口"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在时序上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的转变,空间上呈现"苏南苏北苏中"的演变格局,且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结构。系统耦合协调视角研究可定量化呈现江苏省公园与人口的多元动态关系,以期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度分析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驱动因子,为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8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倒U形”,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的“S形”趋势,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趋势,但2015年后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均有所放缓。【结论】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以中度协调阶段为主,基本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向良好耦合协调的过渡时期,提升空间较大;森林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在1980—2020年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上升趋势趋缓。建议从构建优良的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函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法,对2009~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调关系以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在整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2)各地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平稳上升状态;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从强集聚分布逐渐变为弱集聚分布,最终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探明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效率的时序演变和内部分异特征,准确把握影响湿地公园建设的关键因素,对确定湿地公园发展方向、提高湿地公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DEA模型、逐步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湿地公园2011—2018年价值溢出及其效率进行时序演变、内部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看,在价值溢出方面,生态价值溢出发展平稳,经济价值溢出由快速增长变为负增长,社会价值溢出增速由快转慢;在价值溢出效率方面,生态价值溢出效率由波动上升变为快速下降,经济价值溢出效率缓慢波动上升,社会价值溢出效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从内部分异看,在价值溢出方面一直呈社会生态经济的态势,在不同时期增速略有不同;而价值溢出效率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娱乐休闲收益、间接经济收益、景观改造和净化环境是影响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的关键因素;生态维护、管理费用、设施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的冗余是限制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生态管护技术输入、提升经济管理和设施成本利用效率及增强科普科研建设的策略期望有助于促进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长三角84个城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1996—2017年长三角"公园—建设用地"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关系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关联程度——系统整体关系密切,规模始终是耦合主导因素,而公园格局和用地利用强度影响力较小;2)耦合空间——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低水平和拮抗型城市比重大,公园与建设用地发展不均衡;3)时序演变——耦合作用强但持续下降,建设用地落后公园发展是主要制约。研究将耦合深入到公园与建设用地内部要素的作用层面可有效揭示系统发展的"短板",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对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二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为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基于湖南武陵山区特征构建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体系,通过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37个县区2014—2020年的生态旅游和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数,并分析了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1)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重点县区突出、四周高、中部低,整体变化不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S”型上升态势,空间格局上由北高、南低转变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后演化成西北高、南部少数地区低的分布状态,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耦合度呈倒“V”字形变化,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极高,联系密切且处于有序发展阶段;4)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小范围浮动上升,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3种类型县区。【结论】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非同步性,其中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空间网络的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促进湖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在"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排列组合理论对湖南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进行评价,并按照各子系统的等级差异进一步分类。运用空间网络相关理论,构建"以研究单元为节点、以研究单元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边权"的复合系统空间网络,引入空间依赖度对边权进行赋值,描述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结合节点度进一步界定关键节点和需调控的研究单元,从而提出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优化的有效调控方式。【结果】湖南复合系统以生态优势型和生态较好型为主导,呈现向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从拓扑结构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空间网络的影响和作用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影响和作用较小。结合空间效应强度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改善空间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地位相对重要,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结论】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但实际调控难度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但该部分研究单元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研究2015年湖南复合系统空间网络的节点度-空间效应强度发现,在优化空间格局主体思路的指导下,有效调控方式可确保关键节点在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应对复合系统演变发展中存在改善空间(空间效应强度低于0.5)且对整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节点度在5以上)的研究单元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0—2020年福州市林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构建福州市林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福州市的耦合协调程度由失调向优质协调转换,期间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初级失调—勉强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过程。2010—2020年福州市协调度均低于耦合度,在不同的阶段存在林业滞后、经济滞后以及生态环境滞后等问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福州市未来林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城市"公园与财、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文章选取长三角6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综合探究1996-2016年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互关系上,公园与三要素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且影响密切度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2)影响演变上,人口与公园的交互影响日益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建设用地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与公园的作用力度持续减弱,脱钩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为此,以人口为焦点,合理发展经济与建设用地,引导公园与多要素协同调控,是优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西藏自治区7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CDP作为测度区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化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西藏200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到结果:从时间尺度看,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直线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不断减少;从空间尺度看,经济聚集程度高,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结合研究区域的特点选用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以重庆市38个研究单元为例,研究了该区域2008年、2012年以及2017年3个时间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并借助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构了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了重庆市2008年、2012年和2017年3个时间点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重庆市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高、低等级差异悬殊,中心区域的协调性较好,呈现出空间极化特征。整体上看,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呈阶梯状递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方法】基于2010、2015和2018年三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统计年鉴数据,测度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ESV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相关特征,进一步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视角出发,诊断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对ESV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1)长株潭城市群平原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山地区域,研究期内ESV显著下降,空间上总体呈“中心低、四周高”分布特征,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2)除社会城镇化以外,其他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与AESV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且产生了一定的负外部性;3)通过对比发现,空间误差模型被证明能更好的解释二者的空间关系,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是引发ESV空间分异的显著因子,且其作用方向均为负向,作用强度空间城镇化最强;4)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各因子的效应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谭君  林清 《绿色科技》2023,(5):234-238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历史演变状况,借助ArcGIS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集中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175个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聚在桂林、贺州和玉林3个市;(2)绘制出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图,在清朝时期扁率最小,空间分布方向性最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3)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纵向分布主要受海拔高程、与河流距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动荡等因素可能影响着传统村落间歇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王莎  周国富 《绿色科技》2024,(1):205-213
以贵阳市为例探索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碳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三生”空间资源协同优化,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及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贵阳市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运用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碳代谢过程及其生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呈持续增长态势,农村生活空间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余空间用地则呈现减少态势;(2)贵阳市垂直方向碳通量和水平方向净碳流值均为负,“三生”空间格局演化造成了碳排放量增加,碳收支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3)整个研究期间掠夺限制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互惠共生关系也明显增加,随着“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程度愈发剧烈,竞争关系也随之出现。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对促进彼此绿色发展生态关系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打造低碳城镇化建设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宜昌市城区公园服务水平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来指导公园进行设计优化改造实践。在借鉴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园设计规范》,建立了生态服务、设施服务、文化服务3个指标层和2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依据评判标准对宜昌市的6个城区公园进行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划分,并分析出每个公园服务水平协调发展中的不协调指标。针对发展失调的世界和平公园,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资源配置优化、展示设施更新、多方协作管理和功能分区细化4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构建了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基础,引入熵权-耦合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同步性等级。结果表明:2012—2021年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萌芽、磨合、稳定3个阶段。耦合度从0.141 0上升到0.654 8,耦合协调度从0.090 8上升至0.756 4,由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虽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步性等级从油茶产业严重滞后型发展成基本同步型。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高,关联程度逐步加深,处于良性耦合状态,并有向协调和优质方向发展的态势。油茶产业作为衡阳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科技创新作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置动力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旨在分析统计数据的地理依赖与内在关联性的方法集合。以贵州省为例,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18年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的年末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人口空间优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贵州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全域Moran’s I为0.4195,呈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明显的西北-东南分异特征。故建议应遵循人口合理化分布规律,避免资源要素的过度集中,积极培育区域关键节点县级城市发展,引导优势城市发挥周边辐射带动效应,进而推进人口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指数获取2013~2019年日均、月均、年均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年际变动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年际网络关注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网络关注度的各月分布较分散,月份之间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2)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各省网络关注度极其不均衡,整体呈现东南部、中部关注度高,西部、西北部关注度低;且距离越近,网络关注度越高;网络关注度的重心总体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方向趋势明显。(3)气候舒适度、闲暇时间、当地特色活动举办时间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两地间的空间距离分别是影响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网络关注度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中采用数据分析法以及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中心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计量地理学方法,研究历次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新建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八五”及以前到“十三五”时期,国家森林公园依次经历了萌芽生长、规范建设、转型发展、生态开发、发展提升、内涵建设6个阶段;新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呈“点状集中,点、带状分布并存”的格局,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与西北分异明显,东南地区连片高密度分布、西北地区局部零星集聚;分布中心经历了南—西北—东南—西—东北的演变过程,南北位移稍大于东西位移;范围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长轴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短轴均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结果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森林公园绝对数量可能进一步扩张,在全国范围内呈整体扩散、局部突出发展,并提出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优化国家森林公园战略布局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