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个旧市卡房镇扯土白村委会垇子村水塘情况,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重构水体生态系统,对该水塘水体进行采集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水体的高锰酸钾、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均明显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限值,依据生态环境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试行)》中关于黑臭水体的相关阈值,判定该水体为黑臭水体。分析该黑臭水塘污染现状及成因,提出控源截流、内外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建议,通过削减和控制内外源污染的根本手段,最终达到消除黑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重构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七大水系的近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这几年海河污染日趋严重.河流湖泊中存在大量超过水体容量和自净能力的污染物,溶解氧浓度能力基本失去;黑臭、富营养化现象十分普遍;水体原有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物种类锐减;水体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水域附近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这些问题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地区显得更为普遍和严重,故现已引起广泛关注,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水十条"对城市黑臭河道提出治理目标的大背景下,以巢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十五里河为例,提出了巢湖流域典型城市型重污染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措施.在对流域概况、水质现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域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结合河道现状治理情况,提出了以源头截污为核心,以过程拦截为辅助,以河道自净为补充,辅以补充生态基流的治理策略.以期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十五里河综合治理提供对策措施,也为其他类似受污染的城市河流治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投加土著微生物菌剂降解黑臭河水中的污染物质,采用水葫芦床、仿生水草床结合增氧措施控制直排入河的人造革废水、含油酸洗废水及生活污水,同时采用循环水泵造流,结合曝氧船增氧、生态浮岛和景观植物恢复水体生态环境等措施,使得屿田、上庄河全河段主要水质指标维持在地表水近Ⅴ类水平,黑臭现象完全消除,且使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小河道黑臭问题是目前上海市水环境治理的短板。该文介绍了国内外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将上海市评价方法与住建部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梳理回顾了上海市自苏州河综合整治以来的黑臭水体治理历程,提出了黑臭水体长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问题。我们在邢台市区二条河流随机调查,对比化学施药方法,创新利用生物分解技术,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亮  潘伟斌  蔡建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62-14864
建立了以河道形态、河岸带状况及河床形态为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河流形态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在广州市鸟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河流形态学指数高的河段其水体自净系数也高,河流形态评价得分最高河段的自净能力是评价得分最低河段自净能力的2.9倍。运用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形态学角度反映河流健康状况,为河流改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省各地的排查结果,结合现场调研与资料调查,对广东省典型农村黑臭水体分布情况、水体类型、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等进行分区分类分析,综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措施提出水体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监管、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水体环境的不断恶化,污染的黑臭水体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以代表性的城市内部河段为样本采用高效生物填料+曝气技术进行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填料+曝气技术治理黑臭水体,成本低,见效快,能够迅速氧化分解致黑臭物质,有效和快速改善水体的黑臭状况,减缓底泥释放磷的速度。一般情况下4~5个月,氨氮基本去除,降磷20%,Ⅴ类以下的河流可恢复至Ⅳ类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动贵州省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对贵州省现状农村黑臭水体进行调查,分析农村黑臭水体的位置分布、主要类型、水域面积大小、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黑臭水体主要的类型为沟渠和塘,存在面积小、外源类型单一、内源污染量小、容易开展治理等特点,但也容易出现“返黑返臭”现象。因此,需对黑臭水体所在区域的水文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确定主要污染源,系统分析污染成因,科学制定治理方案,以控源截污为根本,因地制宜地实施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