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剖析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及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于桥水库流域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半变异函数法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斑块形状和多样性变化,并使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于桥水库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588.89%、24.19%和0.83%,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15.14%、5.96%和3.13%。1990—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草地等大幅减少。2010—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速率放缓,林地开始增加。30年间,整体景观水平上,流域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类别水平上,耕地及草地破碎化,景观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城镇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指数(PD)和最大斑块指数(LPI)增加,平均斑块面积指数(MPS)大幅下降。于桥水库周边和遵化市城区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两个中心。流域内景观格局变化与人口密度、农村人口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及...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3S技术,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东胜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沙地和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2000年-2005年增加、2005年-2010年减少,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和沙地面积减少变化显著。景观指数变化特征是: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增(PD)加、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减少,破碎度指数(CI)持续增高,景观格局逐年破碎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增加,景观异质性提高;平均形状指数(SHAPE-MN)增加,斑块的形状由复杂趋于简单,环境资源斑块逐渐减少,引入性斑块将增加。景观类型转移主要特征是:①耕地转向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806.6hm2、3 679.1hm2和2 109.8hm2;②草地转向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456.9hm2、3 136.4hm2、2 552.8hm2和1 374.6hm2;③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转向草地,转移面积分别是2 882.9hm2和3 327.3hm2;④还有638.3hm2水域转移成未利用地,1 064.5hm2林地转移成草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美国白蛾疫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辽宁省谷歌影像为基础数据,用最大似然法分类遥感影像,得到辽宁省发生县区、疫区土地分类图,用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疫区大多分布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这3类土地类型中。对发生县区和疫区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在斑块水平景观格局下疫区的斑块类型比较多的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疫区中白蛾分布多的景观破碎度比较高;疫区各地类的连通性和聚集程度都很高。在景观水平景观格局下疫区各斑块在景观中均匀分布、景观比较细化、景观形状比较规则,斑块比较聚集、景观聚集程度比较高。[结论]美国白蛾疫区大多数在人为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可以对白蛾发生区的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浙江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分类数据,分析20年来浙江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很不均匀,各类景观面积大小排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湿地草地未利用地;各类景观破碎化程度排序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湿地耕地林地,且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深;景观斑块边界曲折,形状不规则,景观斑块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大;城镇用地急速扩张,主要挤占了耕地,其次是林地和湿地,部分草地和未利用地也变成了城镇用地;原有湿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城镇化和围海造田引起的;未利用地的利用情况较好,主要用来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沂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径流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流域径流量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基于沂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和实测径流资料,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方面分析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径流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5年,流域年径流量相比于年降水量其波动幅度及下降趋势更显著,这说明流域年径流变化除受到降水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2)1975—2015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次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所占比例较大,再次是水域,而未利用地面积最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草地迅速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快速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增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连通性趋于减弱、景观异质性增高。3)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径流量与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相关性较小,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有先减少后增大的微弱趋势;径流量与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相关性也较小,与最大斑块指数(LPI)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斑块连通程度、景观优势种丰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景观水平上,径流量与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形状指数(LSI)、蔓延度指数(CONTAG)显著相关,与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的相关不显著,随景观类型多样性、斑块形状复杂度、斑块聚集度、景观分割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2005、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河南省7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河南省近期的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05年、2005-2012年在河南省土地利用各类型中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和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中的旱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景观水平指数中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平均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平均斑块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变得不规则,景观空间连接性下降,景观要素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河南省土地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在以后的经济战略制定时要注意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做好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度量.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古路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土地利用规划时点(2009年)、中期(2012年)、末期(2020年)3年的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基础,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比例由46.12%下降到28.9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比例由8.30%增长到26.58%,增加面积最大;研究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聚集度不断增加,形状变得规则,优势度增加,而耕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均减小;区域整体景观蔓延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增加,各景观类型较规划前趋于均衡,一种或几种景观占优势的情况减少。大都市边缘区以建设用地扩张为特征的城镇化过程是影响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优势度下降,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护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自然保护地生态要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2000、2010及2020年4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景观格局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30年来百里杜鹃景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30年来,有9.3km2土地发生转移,其中耕地净减少4.23km2,林地净增加4.2km2。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总体上破碎度减小,景观异质性减弱,景观结构趋向简单,景观团聚程度增加。在类型景观格局水平上,研究区以林地为优势景观,林地、耕地及草地斑块破碎程度降低,水域及建设用地变化不明显。总的来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景观格局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国家级新区的典型案例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描述两江新区景观镶嵌体水平的格局特征,重点从两江新区建设用地景观镶嵌体水平及建设用地单一景观要素水平2个层面测算景观指数,分析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效应。结果表明,两江新区整体景观形状趋于规则,斑块连通度提高,景观聚集程度增加,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景观类型呈单一化的趋势,全区景观趋于大集中小分散;全区建设用地景观形状变得规则,破碎度降低,连通度和优势度增加,聚集程度增强;两江新区城镇景观聚集度减少,扩张呈现破碎和不规则状态,农村居民点破碎严重,形状不规则,连通性也较低。基于此,两江新区的发展应体现出山城特色,重视山城特有的城市形态和结构形式,充分发挥"组团式"布局的作用,利用科学的规划引导建设用地的开发,维护自然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0.
张芬  吴泉源  张辉  徐燕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2-5385,5656
综合运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济南市历城区1993年TM、2001年ETM、2009年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分析了研究区在类型和景观2个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显著。①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由1993年的488.15 km2减少到2009年的324.37 km2,减少了33.56%,斑块数目增多,破碎化程度增加,连接性降低;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呈现扩展趋势,面积显著增加,增幅达147.05%,斑块结合度指数增大,连接性增强。②从景观总体水平上看,斑块个数、蔓延度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都呈下降的趋势,斑块形状趋于简单,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都呈上升的趋势,景观异质化趋势上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物景观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须合理配置植物,形成四季景色各异、稳定的植物群落,并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提炼,寓情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须遵循主题原则、美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文化继承原则,并符合场地功能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巴蜀园林的特点,强调了其与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明显不同的大众性,以及拥有"景自天成"的自然精髓和"朴质之美"的人文精神。探究了巴蜀园林的植物配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了园林深藏的意境美。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巴蜀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挖掘景墙在景观环境中的功能,阐述了相应功能的表达方式,列举了相关场所对景墙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开始与环境、文化结合紧密,生态节能,造型优美,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因素.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越来越少,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建筑设计,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建筑与建筑景观的异同,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最大程度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统一,能够创造最完整的环境系统,这将是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386-5390
用平面图的形式分析历代传统山水画中有关山水环境各要素的设计,尝试从传统山水画中寻找对设计有意义的方式方法,并且结合画史画理探索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讲述需要对风景园林景观进行相应分析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对风景园林景观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对中国的风景园林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园林景观营造的实际需求,借鉴相关学科的理念与优势,融合景观学与物候学2 个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提出景观物候学概念,进而论述其时代背景、内涵、特点、研究途径及应用意义。景观物候学,既可以充分考虑景观学的观赏属性需求,又可以借用物候学的准确特质,定能极大提高园林植物造景的档次和精准度,推动园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山水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的风景园林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就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傅强 《北京农业》2011,(9):124-125
通过对乡土景观的研究、探析,并结合环境学、管理学等内容,解决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乡土景观配置问题并得出常规性的规律,为中小型城市的城市绿化规划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乡土景观的研究、探析,并结合环境学、管理学等内容,解决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乡土景观配置问题并得出常规性的规律,为中小型城市的城市绿化规划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