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研究了不同地点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鲁东半岛地区的主要灌溉模式是1(底墒水+拔节水)和3(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6种灌溉模式在2个试验点的水肥高效综合模式试验结果均以节水灌溉处理的产量较高。烟台农科院试验点以灌溉模式1(底墒水+拔节水)籽粒产量最高,其产量三因素构成为667m2穗数42.7万、穗粒数38.9粒、千粒重40.1g。海阳试验点以模式3(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籽粒产量最高,其产量三因素构成为667m2穗数41.4万、穗粒数40.5粒、千粒重40.1g。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国审小麦邯麦13号最佳灌溉次数及对应最佳灌溉模式,设计三个主处理:2水(限水栽培)、3水(节水栽培)和4水(高产栽培);三个灌水时期副处理:均设3种水分运筹模式,研究灌溉次数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麦13小麦产量受灌水次数影响较大,产量潜力也较大,适宜在中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保证足墒播种基础上,限水灌溉条件下最佳灌溉时期为拔节水,节水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拔节水+扬花水,高产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为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华北地区冬小麦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9和石麦22为试材,灌溉条件设冬小麦生育期灌溉次数1、2、3次3个水平(依次用I_1、I_2、I_3表示),其中,2次灌溉处理又根据灌溉时间的不同设定了4种组合[起身期+灌浆期灌溉(I_(2-1)),越冬期+起身期灌溉(I_(2-2)),越冬期+拔节期灌溉(I_(2-3)),越冬期+拔节后期灌溉(I_(2-4))],研究了不同灌溉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麦22产量潜力较高,不同灌溉条件处理的平均产量较石麦19提高8.75%。2个品种的产量均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但从同一灌溉次数处理的平均产量看,石麦22更适于节水灌溉,其中,灌溉1水条件下产量较石麦19略高,灌溉2水条件下较石麦19平均增产14.16%。在灌溉2水的处理中,石麦19产量以越冬期+拔节后期灌溉组合(I_(2-4))最高,且与其他灌溉时间组合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石麦22产量以越冬期+起身期灌溉组合(I_(2-2))最高,与起身期+灌浆期灌溉组合(I_(2-1))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其他灌溉时间组合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个品种的产量均与成熟时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根据不同的灌溉条件选择灌溉次数和小麦品种,节水灌溉条件下,推荐选种石麦22;在条件允许灌溉2水的区域,应在越冬水的基础上进行1次春季灌溉,推荐石麦1_9在拔节后期灌溉,石麦22在起身期灌溉。  相似文献   

4.
为探求冀南地区中低肥力下冬小麦节水稳产的适宜灌溉方式,以该区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邯6172为试验材料,在足墒播种条件下,灌溉方式设未灌越冬水+灌起身水(T_1)、灌越冬水+灌起身水(T_2处理)、未灌越冬水+灌拔节水(T_3处理)和灌越冬水+灌拔节水(T_4) 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水和春一水灌溉时间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T_2处理效果最好,冬小麦株高、旗叶面积、旗叶干重、冠层截获有效辐射(PAR)和子粒产量均最高。在冀南地区中低肥力条件下,T_2处理对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效果显著,可以作为该区冬小麦节水稳产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关中灌区灌溉模式对小麦绿叶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5种不同灌溉方案(B1:不灌溉、B2:浇越冬水、B3:浇拔节水、B4:越冬水+拔节水、B5: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研究其对小偃22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SPAD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开花至花后14 d SPAD值保持平稳,花后14~21 d呈缓慢减少趋势,花后21 d之后迅速降低,各处理SPAD值在花后21 d以后差异逐渐加大,成熟期测得不灌溉处理旗叶SPAD值最低、灌两水处理最高。各处理的NDVI值与SPAD值变化趋势相似,但NDVI值花后7 d就开始缓慢下降,花后14 d后迅速下降,各处理NDVI值在花后21 d以前无显著差异,之后不灌溉处理NDVI值下降速度最快、灌两水处理下降最慢。与未灌溉处理相比,各灌溉处理生育期延长、旗叶面积增大、株高增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增大,冬灌对个体发育、分蘖成穗作用较大,春灌对穗粒数形成作用较大,过多灌水对小麦生长及产量没有促进作用,关中灌区采用冬灌+拔节水灌溉模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北方冬小麦区水资源匮乏,研究减少灌水次数对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为节水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不断完善提供理论依据。2019-2020年在豫北小麦高产区以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漯麦26、商麦167、泉麦29、郑品麦25、新麦35),设置3个灌水处理(越冬水、越冬水+拔节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测定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减少灌水次数,使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转运量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小麦的土壤供水量均显著增高、总耗水量均显著减少、水分利用效率先增高后降低,不同品种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不断降低。在不同灌水次数处理下,小麦品种商麦167的产量均为最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节水特性,才能在稳定小麦产量的基础上,不断减少灌溉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节水丰产性小麦品种,以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1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副处理,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灌溉次数下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10个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一致性的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但不显著。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节水、丰产性好的品种鲁原502、山农22和泰农18,这为节水丰产性小麦品种的选用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当前生产条件下灌水与追肥两种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菏麦17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以不同灌水和追肥方法为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水+开花水"与"返青水+开花水"处理比只灌拔节水处理增产分别达到14.35%、12.04%,拔节水与返青水对小麦增产效果相近;灌两水处理中开花水影响穗粒数的形成,返青水+开花水处理小麦千粒重最高。氮、磷、钾平衡施肥比偏施氮肥平均增产4.62%,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钾肥则可增加千粒重。灌溉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灌溉与追肥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河北平原地区强筋小麦适宜的灌溉措施和施氮量,以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试材,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辛集试验站同时进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水措施[小麦生育期不灌水、灌1水(拔节水)、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依次用W0、W1、W2表示,每次灌水量均为60 mm]与施氮量(N施用量0、120和240 kg/hm~2,依次用N0、N120、N240表示)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措施对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灌水措施水平的提高,2个试点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逐渐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2个试点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均表现为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其中,N120与N240处理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一般年份,春季灌溉2次(拔节水+扬花水)、全生育期施用氮肥(N)120~24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灌水对穗粒数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千粒重,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灌1水处理,灌3水较灌2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穗粒数差异较大,且千粒重差异明显。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其中以冀5265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随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综合认为,冀5265为广适性节水高产品种,石家庄8为较强节水品种,石新616为中度节水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与传统灌溉条件下氮素吸收利用特征,2008-2010年,在灌溉底墒水的基础上,设置4个水分处理:春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和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W4),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最高产量2年均在节水栽培处理(W1和W2)获得,氮积累量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传统灌溉处理最高。与传统灌溉相比,节水灌溉加快了冬小麦氮素积累进程,促进了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生理利用效率。可见,冬小麦节水栽培在实现节水高产的同时,也改善了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为给冬小麦提供"更合理、更节约、更高效"的水肥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施氮量以及基追比例分别对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W1(底墒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W2(底墒水+拔节水)、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抽穗后20天与施氮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且以N3R2为最大值。在不同灌水次数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追肥5:5处理组合下实现了水肥的高效配合,产量、穗数、穗粒数分别为8 609.60、688.2×104/hm2、37.9粒,其中产量比对照W1N0(3 517.5 kg/hm2)增产144.8%。由此可知,在小麦生长后期降雨量偏少的黄淮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的节约空间相对较小,氮肥的节约空间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以石家庄为代表的冀中南地区最佳春灌1水时期,在石家庄赵县选取当地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开展不同时期春灌1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起身前期灌水对冬小麦群体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拔节期以后灌水则调控作用不明显;拔节前期灌水对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较大,起身至拔节期间灌水对穗粒数影响一致,千粒重随着春灌1水时间的后移呈下降趋势;明确了春季灌水时间应根据田间群体并结合降水量来确定,当冬小麦起身期茎数小于1 200万/hm~2时,春季第1次肥水应在起身中后期(春四叶前),茎数在1 200万~1 650万/hm~2时春季第1次肥水应在拔节前期(春五叶前);茎数超过1 650万/hm~2时应延迟灌水,春季第1次肥水最晚不易超过拔节后期(旗叶露尖前)。  相似文献   

15.
综合两年的试验结果,研究不同水处理条件下10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水分利用率的表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浇水处理条件下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高于不浇水处理,千粒重低于不浇水处理,浇一水处理与浇二水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处理间水分利用率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品种、不同年份间差异明显。石麦19、山农22的抗旱性、节水性、丰产性好,年份间变化小,稳产性好,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不同灌水组合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4种不同灌水组合模式,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潍坊地区产量最高的灌水组合模式为抢墒+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单产达到9 222.0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模式为:蒙头水+拔节水+开花水,达到24.8 kg/(mm·hm2);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生育状态影响显著,造墒水对小麦苗全效果明显,越冬水则可增加最大分蘖数,拔节到挑旗之间灌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开花和籽粒形成期灌水可增加穗粒数,花后10~20天内灌水可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结果]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的农田总耗水量多,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大,籽粒产量较高并具有较高的WUE.[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结果]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的农田总耗水量多,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大,籽粒产量较高并具有较高的WUE。[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限水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水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水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水、不灌水和春3、4、5、6叶龄1次灌水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限水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水层,其含水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水的最佳灌溉时期,灌水前干旱程度较轻,灌水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限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水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水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水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水晚播处理的产量水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水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 502.9~8 0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时,WUE达17.5 ~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水节水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限水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产量效应与耗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水分消耗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从产量差异的生理基础和耗水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节水高产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壤土条件下,春灌二水比春灌一水增产,但春灌一水的边际效益高于春灌二水处理,春灌二水与春灌三水的产量相近,但水分利用率提高,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小麦生育期间的总耗水量降低,但却增加了对土壤水,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如春无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占到了总耗水量的84.9%,其中19.0%来自于130-200cm的深层贮水,而春灌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则分别为49.9%和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