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刘新祥主任医师治疗水肿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刘新祥教授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20例水肿病人首次处方用药情况,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方法挖掘刘新祥教授治疗水肿病用药组方规律。结果 对符合要求的120例水肿病患者首次处方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用药情况及药物间的关系。刘新祥教授治疗水肿病最常用的药物分别是:黄芪、甘草、山药、芡实、当归、丹参、党参、土茯苓、益母草、怀牛膝等;通过规则分析可知其用药时党参一般均与黄芪、甘草、山药、当归、丹参、芡实连用;并得到治疗水肿病新方:肉苁蓉、山茱萸、瓜蒌子、怀牛膝,芡实、白芍、山药、茯苓,地榆炭、阿胶、侧柏炭、蒲黄炭,丹参、生姜皮、冬瓜皮、益母草等11首。结论 刘新祥教授善于从脾肾双补角度用药,尤擅于健运脾土以治疗水肿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庞鹤教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庞鹤教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医案,将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处方256首,涉及中药113味,使用药物以温性药、寒性药为主,多用甘、苦、辛味药,以肝、脾、肺、心、肾、胃经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是黄芪、当归、茯苓、车前子、丹参;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药模式和关联规则是黄芪-当归和黄芪-茯苓。结论 庞鹤教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温补脾肾为先,兼顾补益肺气、调肝养血,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药物为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结果 对筛选出的116首典型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论 张学文教授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以天麻钩藤饮和(或)脑清通汤为基础方加减,多用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药以治标,再加补肾、安神等药以扶正,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指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1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结果 纳入处方总数共206个,共198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依次为:白术、茯苓、泽泻、茵陈蒿、甘草、柴胡、黄芪、丹参、鳖甲、白芍;常用的2味药物组合模式38组,3味强关联药物组合5个;因子分析法将药物按其功效进行归类,主要分为6大类。结论 本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体现的主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络软坚,疏肝健脾,健脾利湿,补益肝肾,温补脾肾,该研究可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姜黄及其复方在治疗脑病中的配伍规律,为脑病治疗中应用姜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古今名家含有姜黄的脑病治疗经验集23首方、综合性医书脑病治疗验方73首,并对96首方中的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96首含有姜黄的脑病治疗方中发现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高达27.33%,补虚药17.92%,清热药11.38%,解表药10.93%,平肝熄风药8.06%,化痰止咳平喘药5.02%,反映了脑病治疗方中同姜黄配伍的药物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止咳平喘药。将具体配伍药物予以聚类分析可归纳为六类:第一类为姜黄,第二类川芎、当归,第三类红花、黄芪、甘草、丹参、桃仁,第四类僵蚕、白芍、葛根,第五类茯苓、大黄,其余为一类,由此可以直观的得出各类药性的药物同姜黄配伍的高频率代表。结论 依据以上结果得出姜黄能够活血化瘀、理气化痰,配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配伍清热药以清利头目,配伍解表药以上行开窍,配伍平肝熄风药以治风先治血等的结论,以便在临床脑病治疗中依据具体证候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郭振球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郭振球教授2007年9月-2009年3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部分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采用系统中的药物频次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郭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 对纳入的4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1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郭振球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处方中药物有钩藤、天麻、菊花等150种,药物间核心组合模式多见天麻、菊花等药物与钩藤关联,挖掘演化得到14首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新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法对于发现名老中医隐性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较好地体现了郭振球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即多以平肝息风μ阴益肾、健脾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整理总结治疗化疗副作用手足综合征中药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对手足综合征中药辨证进行分析。方法 筛选基于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中药外治法治疗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共筛选55个外用中药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处方,涉及中药105味,总共出现频次497次。频数最高的药物为红花和桂枝(34次);药物功效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类为活血调经药、发散风寒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关联分析显示:二连规则前3名为:桂枝→白芍,桂枝→鸡血藤,红花→桃仁;三连规则常用的药物组合为当归、黄芪、桂枝,四连规则支持度最高为当归→黄芪+桂枝+红花。结论 本病病机为气血虚弱、营卫失和,日久可发展为淤血痹阻、热毒内蕴,外治法中药多用活血通络、温阳解表、清热凉血兼补益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挖掘国医大师班秀文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 运用IBM SPSS Modeler14.1软件,基于关联规则,通过Apriori算法,分析156首班秀文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剂中药物和药类的使用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应用关系。结果 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白芍95次(60.90%)、当归86次(55.13%)、益母草66次(42.31%);药类使用频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补气药147次(94.23%)、补血药129次(82.69%)、活血调经药116次(74.36%)、活血止痛药67次(42.95)、利水消肿药60次(38.46%)。在关联规则集中,符合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由2味药、3味药组成的关联规则分别有9条和20条,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丹参、鸡血藤、益母草是以上规则集的常见组合药物。结论 班秀文主要采取甘温益气健脾、活血养血相兼、滋补肾阴肾阳的原则治疗月经不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研究古籍文献及名老中医经验的郁病用药规律。方法 建立古籍文献及名老中医郁病诊治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及IBM SPSS Modeler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辨治用药方面:古籍文献用药更为丰富,重视肝、脾,心、肾脏腑辨证等;因子分析发现,古籍文献更多采用越鞠丸类方、二陈汤类方、归脾丸类方等,而名老中医则更多采用自拟方、经验方。(2)郁病常见兼证配伍药味方面,古籍文献多配伍清热活血,化痰行气之品;名老中医经验则常配伍清热凉血,舒肝养心之品。(3)核心用药及常用药物配伍方面:古籍文献以川芎、香附、茯苓、半夏、陈皮为核心用药,药物配伍有:白芷配桔梗、远志配酸枣仁、沉香配石菖蒲、大黄、郁金、槟榔等;名老中医经验则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香附最多,常用药物配伍如:槟榔配佛手、大枣配百合、穿山甲配路路通、皂角刺等。结论 对于郁病的诊治,古今用药虽有差别,但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价值,不过来源于古籍的用药理论基础可能更为丰富,值得临床进一步挖掘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章次公先生治疗胃病方面的用药规律,为当代医家临床临证处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统计《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中胃病使用药物,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章次公先生治疗胃病的高频药物是苦杏仁、茯苓、延胡索、当归、旋覆花、半夏、枳实等;其中药物功效归类以理气药居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及补虚药之类;药物药性多温、平;药物药味多辛、苦、甘;药物归经以脾经居多,其次为胃经、肺经及肝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延胡索-苦杏仁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苦杏仁、当归-苦杏仁、旋覆花-苦杏仁等;药组配伍规则以苦杏仁-延胡索-旋覆花最多,其次是苦杏仁-延胡索-当归、苦杏仁-旋覆花-延胡索、半夏-吴茱萸-茯苓等。结论 数据挖掘结果发现章次公治疗胃病多用降气化痰、活血止痛、健脾行气等治法,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绍武先生基于三部六病学术理论,在四脉定证原则指导下,针对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心阳不足,寒邪、痰饮、气滞、瘀血标盛的病机,协调整体气血,突出局部辨病,气血寒痰瘀同调,脑心肝脾肺肾共治,创制胸痹心痛经验方调心汤,临床疗效肯定,为胸痹心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分析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政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黄政德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胃炎显效病例,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患者中药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并对高频中药功效进行拆分合并,采用SPSS 21.0分析软件,对高频中药基于功效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了127例慢性胃炎患者,总计190次门诊病历,共运用中药95味,其中高频中药46味,使用频次排名前十的中药为甘草、白芍、木香、茯苓、法半夏、陈皮、柴胡、川芎、延胡索、白术。获得4个聚类方,C1方能理气活血、健脾祛湿、消痞止痛,由柴胡疏肝散与六君子汤加减化裁而来;C2方能通调三焦、健脾祛湿消痞、疏肝解郁,由三仁汤化裁而来;C3方能养阴清胃、健脾活血止痛、疏肝解郁,由一贯煎化裁而来;C4方能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寒热平调,由左金丸化裁而来。结论 黄政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强调辨病辨证、重调气血、兼顾情志,治疗慢性胃炎善于理气活血、健脾祛湿、疏肝和胃、寒热平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雪莲通脉丸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小鼠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奥心血康组和雪莲通脉丸组。给药4周后取小鼠血清,ELISA试剂盒测定ET-1、NO和ACE浓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雪莲通脉丸组NO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T-1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浓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地奥心血康组比较,雪莲通脉丸组NO浓度显著升高,ACE浓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其中,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可能与血清ET-1、ACE浓度呈正相关、与血清NO浓度呈负相关。雪莲通脉丸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指标具有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NO浓度、降低ET-1、ACE浓度有关,且与地奥心血康组比较在改善血清NO、ACE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盐胁迫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盐胁迫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Na Cl模拟不同程度的盐胁迫,共设置0、20、50、75、100和150 mmol·L-1共6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程度盐胁迫下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相关生理特性。结果表明,20 mmol·L-1的Na Cl可促进丹参种子萌发,但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发芽势均呈下降趋势;丹参幼苗苗高和根长生长则在75 mmol·L-1 Na Cl溶液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此时显著增加了丹参幼苗叶片中SOD、POD、CAT酶的活性;在100 mmol·L-1 Na Cl溶液处理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MDA的含量则随着Na Cl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丹参幼苗叶片通过自身协调物质来抵抗盐胁迫的同时细胞膜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丹参幼苗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抑制了叶片产生光合色素的能力。综上所述,低浓度的Na Cl胁迫下,有利于丹参种子的萌发,丹参幼苗也可通过提升自身的生理机制来缓解一定浓度盐胁迫造成的伤害,但是随着Na Cl胁迫浓度的升高,丹参幼苗耐盐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疾病发生不外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老年人正气渐虚,故常易发病,且常五脏互相累及,相兼为病,本文结合《内经》五脏气之"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从"气"的角度,结合《内经》五脏气探讨老年人五脏病变之病机。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5个野生丹参居群为材料,分别采用AFLP和MS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巴山区丹参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为丹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引种驯化和优良品种选育及道地药材品质成因等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丹参居群内的个体间在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丹参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来源于最东边的两个居群商南居群(SN)和丹凤居群(DF)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8.
以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为材料,筛选对黄芪根腐病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以期为黄芪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菌种。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抑菌性能较强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TT14,并检测其对4株黄芪根腐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TT14进行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TT14发酵液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5株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11株具有抑制黄芪根腐病的能力,其中5株对供试的4株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都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在这5株内生菌中TT14抑菌效果最佳,其对4株病原菌的抑菌率均在54.52%以上;经鉴定菌株TT14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盆栽试验显示菌株TT14发酵液对黄芪根腐病有明显的生防效果,其防治效果达65.68%,较对照组提高38.08%。综上可见,沙棘根瘤内生细菌TT14具有较强的抑制黄芪根腐病的活性,并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