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盐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为材料,通过中性盐NaCl∶Na2SO4(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40、80、120、160、200 mmol·L-1和24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44、88、132、176、220 mmol·L-1和264 mmol·L-1)和碱性盐NaHCO3∶Na2CO3 (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10、20、30、40、50 mmol·L-1和6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11、22、33、44、55 mmol·L-1和66 mmol·L-1)处理油菜种子和幼苗,研究不同盐、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特性并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害的最大混合盐浓度为160 mmol·L-(pH=6.67,Na+=176 mmol·L-1),最大混合碱浓度为50 mmol·L-1(pH=9.29,Na +=55 mmol·L-1);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大,“陇油6号”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逐渐 降低,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先上升后下降,碱性盐溶液胁迫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中性盐溶液胁迫;在同一盐、碱胁迫浓度时,处理时间越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越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越高。这表明盐、碱胁迫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两种不同的胁迫,且碱性盐胁迫强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NaN3诱变和盐碱胁迫对苜蓿愈伤组织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利用叠氮化钠(NaN3)诱变和盐碱(NaCl、NaHCO3、Na2CO3)胁迫处理“中苜1号”苜蓿愈伤组织,测定相关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N3和盐碱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降低,在NaN3浓度为3.0 mmol·L-1(处理8 d),愈伤组织存活率为54.55%,此NaN3浓度和处理时间为NaN3诱变半致死浓度;在200 mmol·L-1盐碱浓度胁迫下(胁迫12 d),愈伤组织存活率低于5%,此盐碱浓度和胁迫时间为各盐碱致死浓度;除低浓度NaCl胁迫组外,随着NaN3和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生物量降低,NaN3降低范围为60.85%~81.88%,NaCl胁迫组降低了13.90%~65.63%,NaHCO3胁迫组降低了21.71%~67.37%,Na2CO3胁迫组降低了61.54%~73.20%,盐碱对愈伤组织生物量的影响为NaCl>NaHCO3>Na2CO3。经NaN3诱变和盐碱胁迫,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和电导率降低,NaN3、NaN3+NaCl、NaN3+Na2CO3、NaN3+ NaHCO3各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7.07%、53.57%、22.31%、47.69%,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24.79%、162.86%、58.36%、109.54%,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7.78%、162.86%、80.00%、107.25%,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35%、11.17%、3.64%、5.54%,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了15.13%、17.96%、16.79%、17.28%。NaN3诱变促进愈伤组织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降低膜的透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新型气体信号硫化氢(H22S)对渗透胁迫下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裸燕麦(Avena nude)品种‘定莜9号’种子为材料,采用H22S供体硫氢化钠(NaHS)浸种浓度和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渗透胁迫两因素试验,其中NaHS浓度设0、0. 2、1. 0 mmol·L-1和5. 0 mmol·L-14个水平,PEG浓度设0、119、149、178 g·L-1和202 g·L-15个水平,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20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裸燕麦种子萌发参数(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贮藏物质转运率)和幼苗生长参数(胚根长、胚芽长和幼苗干重),运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不同处理种子的耐渗透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NaHS浓度和PEG浓度对各萌发参数和幼苗生长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和胚根长影响显著。(2)在同一NaHS浓度下,随着PEG浓度提高,各萌发参数和幼苗生长参数均显著下降,而平均发芽时间呈增加趋势。(3)在相同PEG浓度下,0.2 mmol·L-1NaHS浸种对各萌发参数和幼苗生长参数均无显著影响;1.0 mmol·L-1NaHS浸种提高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贮藏物质转运率、胚根长、胚芽长和幼苗干重,降低了平均发芽时间;5.0 mmol·L-1NaHS浸种提高了平均发芽时间,而其余各萌发参数和幼苗生长参数均呈下降趋势。(4)利用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知,用1.0 mmol·L-1NaHS浸种可提高PEG渗透胁迫下的综合评价D值,而5.0 mmol·L-1NaHS浸种处理的D值显著下降。由此表明,适宜浓度NaHS (1.0 mmol·L-1)浸种能够促进渗透胁迫下裸燕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苹果砧木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特性,以苹果砧木M26为试验材料,设置CK1(清水浇灌)、CK2(盐碱胁迫:200 mmol·L-1NaCl∶NaHCO3=1∶1)、T1(盐碱胁迫+0.05 μmol·L-1MeJA)、T2(盐碱胁迫+0.5 μmol·L-1MeJA)、T3(盐碱胁迫+5 μmol·L-1MeJA)、T4(盐碱胁迫+50 μmol·L-1MeJA)、T5(盐碱胁迫+500 μmol·L-1MeJA)共7个处理,观察并测定各处理下苹果砧木生长的表型、光合色素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CK2相比,喷施MeJA处理幼苗叶片边缘黄化未扩大,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b(Chl a+b)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T4升幅最大,各指标平均增幅范围为12.77%~69.80%;喷施MeJA处理的叶片电导率(REC)、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比CK1有所升高,T1、T2、T3、T5处理各指标升高幅度范围为30.5%~109.2%,其中T4增幅最小,为18.72%~45.02%。相关性分析表明,Chl a与Chl b、Chl a+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MDA、O2含量及RE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P、H2O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1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25%;依据主成分进行综合排序,外源MeJA对盐碱胁迫下M26幼苗叶片缓解能力表现为T4>T5>T3>T2>T1。综上,在200 mmol·L-1浓度盐碱胁迫下,施用50 μmol·L-1的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苹果砧木生理特性的调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外源硫化氢(H2S)对干旱胁迫下芸豆苗期光合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奶花芸豆224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法控水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供水为对照,将硫氢化钠(NaHS)作为H2S供体进行5种浓度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降低了芸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降幅为48.79%~63.72%;提升了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幅为22.00%~78.28%;提高了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增幅为91.11%~185.47%;增加了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增幅为30.98%~55.55%。随复水天数增加,各类指标值不同程度增加。施用外源NaHS后,与MD处理(干旱胁迫+喷施0 mmol·L-1外源NaHS溶液)相比,芸豆叶片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浓度为0.2 mmol·L-1时增幅最大,分别为39.18%~89.69%、28.40%~94.63%和15.03%~86.12%;膜脂过氧化程度表现为先降后升,0.2 mmol·L-1浓度时降幅最大,为19.91%~48.37%。相关分析表明,同类特性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光合效率、膜脂过氧化指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不同类特性间,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之间正相关性最强。综上可知,外源H2S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芸豆苗期光合与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减轻植株受到的伤害,增强其抵御干旱的能力。NaHS溶液喷施浓度为0.2 mmol·L-1时缓解芸豆苗期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早春糯玉米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为探讨外源物对糯玉米幼苗低温胁迫的缓解作用,以‘万糯2000’、‘润糯73’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0、25、50、100、150 mg·L-1水杨酸(SA)和0、40、80、120、160 mmol·L-1 CaCl2处理糯玉米幼苗,研究外源SA和CaCl2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SA、CaCl2处理下,‘万糯2000’和‘润糯73’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各自对照增加42.9%、18.3%和96.1%、16.7%,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231.0%、76.5%和9.5%、13.9%,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78.7%、67.1%,缓解了低温胁迫对糯玉米幼苗的伤害。‘万糯2000’和‘润糯73’适宜的CaCl2处理浓度均为40 mmol·L-1;‘万糯2000’适宜的SA处理浓度为100 mg·L-1,‘润糯73’适宜的SA处理浓度为50 mg·L-1。综合比较分析,喷施40 mmol·L-1 CaCl2可有效提高糯玉米幼苗的耐低温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多胺提高作物抗渗透胁迫的生理机制,以甜瓜品种‘齐甜2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法培养甜瓜幼苗,以15% PEG-6000模拟渗透胁迫,研究1 mmol·L-1亚精胺(Spd)对不同渗透胁迫时间下甜瓜幼苗的生长、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非酶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后4 d,与胁迫处理相比,1 mmol·L-1 Spd处理使甜瓜幼苗生物量提高11.34%,根系活力提高24.20%;叶片和根系H2O2含量、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解质渗透率降低,叶片中分别降低30.72%、29.99%、29.34%和14.62%,根中分别降低29.33%、25.31%、28.23%和20.34%。Spd诱导甜瓜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与胁迫处理相比,叶中SOD、POD、CAT和APX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25.54%、28.70%、27.72%和28.41%,根中分别提高23.35%、27.38%、25.06%和20.34%。与渗透胁迫处理相比,Spd处理在渗透胁迫后16 d甜瓜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增加46.51%、49.72%和40.25%;渗透胁迫后16 d幼苗叶片ASA含量增加62.50%,渗透胁迫后12 d幼苗叶片GSH含量增加37.17%,ASA/DHA和GSH/GSSG分别提高74.46%、60.95%。说明在渗透胁迫下1 mmol·L-1浓度Spd能够促进甜瓜幼苗生长,稳定生物膜系统,增强甜瓜幼苗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渗透胁迫对甜瓜幼苗伤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己唑醇为配体与醋酸铜配合获得元素组成异化的己唑醇铜配合物。配合物对小麦种子浸种处理,待萌发生长至幼苗阶段将其进行NaCl胁迫处理,通过对幼苗脯氨酸含量以及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5CS、P5CR表达变化的测定,评价己唑醇铜配合物对植物抗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幼苗脯氨酸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及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00 mmol·L-1 NaCl胁迫下,配合物处理后脯氨酸含量最高,达55.44 μg·g-1,相比己唑醇和醋酸铜处理分别增加13.68%和58.45%;而100 mmol·L-1 NaCl处理6 h,己唑醇铜配合物处理小麦幼苗的脯氨酸合成增幅最大,P5CS、P5CR表达量明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麦幼苗的渗透胁迫伤害。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耐盐碱性分析 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的耐盐碱性,筛选适宜松嫩平原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以250 mmol·L-1高浓度NaHCO3胁迫模拟松嫩平原盐碱环境,对49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主栽燕麦品种进行研究。试验测定了250 mmol·L-1 NaHCO3胁迫下燕麦的株高(X1)、根长(X2)、地上部鲜重(X3)、地下部鲜重(X4)、地上部干重(X5)、地下部干重(X6)、地上部含水量(X7)、地下部含水量(X8)、根冠比(X9)9个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 作为衡量耐盐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燕麦品种耐盐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各指标的耐盐碱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X4、X7、X8 3个综合指标,涵盖了全部数据86.15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49份燕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草莜1号、张燕7、T7等3个品种为耐盐碱品种,HLJ 1、白燕2号等41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品种,三分三、坝莜13号等5个品种为盐碱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0.
钙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CaCl2(0、5、10、15、20 mmol·L-1)处理低温胁迫下的玉米幼苗,研究了钙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减缓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脯氨酸含量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大。适宜浓度的钙(5~10 mmol·L-1)能减缓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促进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其中10 mmol·L-1 Ca2+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