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情况,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从政策法规、应用技术、管理体系、公众意识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国外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探讨促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议。[结果]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遇到的城市内涝、缺水及生态环境问题,可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新融资渠道、优化管理体系,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结论]合理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经验,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中国分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导向。[方法]从水环境安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和水人居建设4个方面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发展规模等区域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北京市、重庆市和镇江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不同子目标层建设指数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2006—2015年研究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子目标层建设指数中仅北京市及重庆市的水资源利用指数有所下降。[结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建设指数变化联系密切。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分别加强对单位面积水库容积、农业污染负荷的管控;基于地形地貌分析,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加强对节水量及生活废水排放的管控。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兴超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5):250-254,289
[目的]探索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恶化等一系列水安全问题。[方法]概括海绵城市的科学内涵,归纳总结其传统建设方式,分析中小尺度雨水管理措施的局限性,指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分析生态水利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和优势。[结果]通过制定任务目标、基本原则和整体架构,围绕构建海绵城市的生态水利保障体系,提出一系列重点生态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论]生态水利理论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是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根本之道,海绵城市建设应建立以生态水利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城市海绵小区雨水利用措施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进行识别计算并与其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为海绵小区建设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第二批试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南新区6个海绵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法、替代工程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等,对海绵小区产生的雨水资源利用、固碳释氧、降噪、调蓄径流、文化教育等3大类共10项效益进行定量计算并采用效益费用比进行静态和动态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固原市西南新区6个海绵小区的总效益为2.91×10~5元/a,其中雨水花园的效益为1.03×10~5元/a,下沉式绿地的效益为7.99×10~4元/a,植草沟的效益为6.15×10~4元/a,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比例分别为22.84%,76.89%和0.27%。[结论]海绵小区雨水利用有较好的投资效益,固原市海绵小区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冯磊  徐得潜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3):193-199,217
[目的] 研究建筑小区海绵城市优化设计模型,为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提供有益支撑。[方法] 在探讨外排径流系数、径流污染与海绵设施基础上,以年费用最小和径流污染削减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应用非线性规划建立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双层耦合优化模型,并以合肥市某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验证该模型有效性。[结果] 优化后,A小区、B小区与C小区的外排径流分别为0.257,0.268,0.303;总成本为1.11×107元,年费用为9.87×105元;径流污染削减率为70.06%,与原设计方案相比,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双层耦合优化模型应用于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能有效降低年费用,提高径流污染削减率,使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自我调节效率,在防洪排涝需求及城市天然海绵体不足以满足需求的背景下,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能扩大生态空间。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为出发点,梳理了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建设的途径、技术措施,并从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耦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典型年法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潘笑文  徐得潜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1):123-127,131
[目的]探讨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确定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的合理确定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结合中国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范及研究成果,分析关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方法的合理性。以合肥市为例,分别采用长序列法、典型年法、外排径流系数法、逐日水量平衡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外排径流系数的影响及不同规模雨水调蓄设施的实际控制效果。[结果]提出控制指标的典型年计算法,并总结了外排径流系数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大不能无限减小的规律,提出采用雨水利用有效容积这一指标来校核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的适宜范围。[结论]典型年计算方法与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相对应。结合对实际雨水总量控制率的研究,可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城市绿地、汇水区与积水点的关系,需优化绿地与汇水区的关系,以期能够缓解城市雨水径流问题。[方法]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生态雨洪管理理念,以郑州市为例,采用ArcGIS10.0软件将其划分为93个汇水区,通过水量平衡法理论计算需优化绿地面积的参数。[结果]在现状绿地与汇水区面积比值不同和单次降雨分别为50,100,200mm的情况下,得出需优化绿地与汇水区面积的不同比值,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且得出在绿地率为30%左右时绿地调蓄效果较好。[结论]城市绿地可以从增加城市绿地规模、合理布局城市绿地以及具体实施途径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从建筑小区尺度探究调蓄池布局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和利用,为平原河网区域城市旧城海绵化改造,增强排水防涝能力,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老旧小区烟波苑海绵化改造工程为例,基于暴雨管理模型(SWMM)软件建立排水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区不同降雨重现期和积水节点之间关系,探究最佳的积水节点控制数目;在此基础上,输入设计雨水控制条件探索调蓄池合理布局方案。[结果]①在5~15 a重现期内,研究区积水节点数量分布出现稳定期,并于9 a重现期时积水节点控制数量达到最佳;②模拟容积在20~100 m~3之间的调蓄池比例达84%,达到实际建设标准;③采用合适的"低影响开发(LID)+调蓄池"方案后,研究区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提升明显,其中径流峰值削减率达40%以上,外排径流系数降低0.2左右,杂用水供给率最高可达146.3%。[结论]老旧城区在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当重视调蓄池的合理布局与利用,以构建灰绿结合的径流控制系统,实现高效的雨水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护坡安全性、生态环境性、景观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结果]合肥市四里河、南淝河和十五里河3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多孔生态砖护坡1.57,生态混凝土护坡-2.39,生态砌块直立挡墙为0.82,多孔生态砖护坡评价结果较好。影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修复、亲水性和公众认可度;评价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易于确定影响生态护坡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海绵化程度与地表径流水质的关系,为缓解当前地表径流污染的海绵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嘉兴市为例,选取20个不同海绵化程度的项目为研究单元,建立可表征海绵设施类型、数量和布局等海绵化程度的指标,并采用冗余分析、偏最小二乘法、Origin拟合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样本中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区域的水质均未满足地表水Ⅳ类及污水排放二级标准;已改造建设用地水质普遍优于未改造建设用地。②绿地和有效不透水下垫面(effective impervious area, EIA)比例是影响径流水质的关键因素,其中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_5)和化学需氧量(COD)是主要受影响指标。③为使径流水质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不同海绵化程度下的用地需要管控的指标阈值有差异。[结论] EIA≈0时,绿地比例应不低于31%;EIA=0.04(TIA)~(1.7)时[其中TIA(total impervious area)为总不透水下垫面]绿地比例应不低于38.5%;EIA=TIA时,绿地比例应不低于47%;若维持现行的城市绿地比例(约为35%)建设标准,EIA比例应不超过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工程活动与城市地质灾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地质环境调查方法(地质勘查、地质测绘),对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内、外在因素。[结果]人工填土是猇亭区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后期都具有转变成坡面泥石流的可能性;人工开挖是猇亭区潜在滑坡型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猇亭区区内与膨胀性黏土岩有关的地质灾害同样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按照出露地表浅埋藏以及深埋藏形成不同的变形破坏类型;路面开挖以及路堑开挖造成膨胀性黏土岩大面积临空,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塑性变形膨胀,引起路面和陡倾坡面变形破坏。[结论]人类工程活动是城市地质灾害形成发展主要外在因素,同时宜昌市猇亭区所具有的水平(平缓)—层状—松散的岩土体结构类型是造成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内部原因,膨胀性黏土岩的分布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公众视角对土地整治供需情况进行测算,旨在为完善土地整治内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农业发展、生活与生态环境改善和休闲文化旅游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治供需指标测算体系,揭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土地整治供需匹配度。[结果]①萧山区保障农业发展类匹配度整体较高,均在0.88以上;生活与生态环境改善类次之,均在0.85以上;休闲文化旅游类较低,最低仅为0.83。②土地整治过于强调农业发展供给,而生活与生态环境、休闲文化旅游供给相对不足,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参与度较低,导致对土地产品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结论]基于公众视角和供需理论构建的土地整治供需匹配模型定量化测算供需匹配度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刚  李秀霞  孙占海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5):365-369,376
[目的]总结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成果。[结果](1)在发展历程上,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总结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研究;(3)在评价指标方面,概括为IO(投入—产出),PSR(压力—状态—响应),ESE(经济—社会—生态)和SF(结构—功能)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4)在评价方法上,从数学模型法向结合RS,GIS的空间分析法转变。[结论]今后应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微观尺度评价的研究,增加空间分析和动态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加强动态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豫北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豫北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的筛选,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对国家级海绵城市鹤壁市和河南省省级海绵城市安阳市境内的典型雨水花园植物进行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29种雨水花园植物进行综合评价,从3个准则层和9个指标层构建植物评价体系。[结果]指标层中的抗旱性、抗湿性、绿化美化特性、去污降污能力4个指标对于雨水花园植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千屈菜、红蓼、东方狼尾草、鸢尾、细叶芒、花叶芒6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1级;再力花、常夏石竹、八宝景天、美人蕉、金鸡菊、马鞭草、大丽花7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4级;香彩雀、紫叶狼尾草、蜀葵等16种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2—3级。[结论]综合评价值为1级的植物是豫北地区建设雨水花园的首选植物;综合评价等级为4级的植物是雨水花园慎重选择的植物材料;综合评价等级为2—3级的植物,选择合适的区域如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进行雨水花园植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16.
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该区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以洛伦兹曲线和分形方法相结合,对云南省9个典型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9个典型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当前分布欠缺合理性,很不均衡,而未利用地和水域的空间结构镶嵌程度复杂,稳定性差。[结论]各个水源地现存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缺乏从水源保护角度出发的统一规划,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本文通过Meta-analysis法,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内容、措施体系、运行管理效益机制及案例调查等方面阐述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海绵体系的相关性,将较为成熟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体系。从流域角度阐述,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探讨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内涵,定量分析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为江苏省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利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从“分权化、绿色化、全球化”三方面,检验其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①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多数城市2018年前呈下降趋势,2018年之后出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整体表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格局。 ②江苏省各地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波动差异明显,苏北与苏中为先增大后减小,苏南为先减小后增大。 ③森林覆盖率、公园绿地面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促进作用,城市发展水平对其为U形非线性影响。财政压力是导致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结论] 未来要倡导高质量发展模式,从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分地区制定不同的优化调整措施,以提高江苏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环境与资源压力。城镇化发展必须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利用雨洪资源,不仅改善我国“逢雨必涝”的现状,而且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我国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契机。以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道路工程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的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及建设成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改良绿地介质对污染物削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海绵城市的绿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绿地土壤〔土:砂:椰糠(4:4:2)+1% PAM〕在降雨重现期、淋溶时间以及深度因素综合影响下对污染物的截留特征。[结果] 不同污染物种类在改良介质中影响的主要因素会因污染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深度因素对氮、化学需氧量(COD)的淋溶浓度贡献率较大,降雨重现期因素对磷淋溶浓度贡献率较大。氮、COD淋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的降低趋势可用幂函数或指数函数表示,磷淋溶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氮、COD整体淋溶浓度随降雨重现期和深度增加整体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磷淋溶浓度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加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随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整体来说,土:砂:椰糠(4:4:2)+1% PAM改良介质对磷削减能力较强,对氮、COD削减能力较弱。[结论] 土:砂:椰糠(4:4:2)+1% PAM改良介质能够有效截留雨水中磷污染物,可应用于海绵城市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