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硫酸铝对新开垦苏打盐碱水田的快速改良和培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酸铝(0,300,500,900,1400kg/hm^2)施用对新开垦苏打盐碱水田的快速改良和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硫酸铝的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硫酸铝后土壤pH、全盐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和碱化度降低;可溶盐组成中,CO32-、Ca2+、K+、Na+含量通常降低,SO42-含量增加,而HCO3-、Cl-和Mg2+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得(CO32-+HCO3-)/(Cl-+SO42-)比值下降;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及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组成中,烷基碳和烷氧碳的比例增加,而芳香碳和羰基碳的比例降低,导致烷基碳/烷氧碳和疏水碳/亲水碳比值降低而脂族碳/芳香碳比值增加;此外,土壤中>2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53mm粉黏粒组分的比例降低,而2~0.25,0.25~0.053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增加,导致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降低;随硫酸铝施用量的增加,上述规律性通常表现得更为明显,但900,1400 kg/hm^2硫酸铝用量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硫酸铝施用能降低土壤碱性和盐分含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改善其品质,是快速改良和培肥苏打盐碱土的有效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铝单独施用不利于土壤结构性的改善,还需要与其他改良措施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长期氮输入对草甸草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影响,以内蒙古东北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设置0(CK)、30(N30)、50(N50)、100(N100)、150(N150)、200(N200)kg/(hm~2·a) 6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测定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及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CK,长期氮输入条件下可提高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增幅0.3%~13.6%),且主要表现为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增加(9.22%~16.39%),但降低土壤轻组有机碳(LOC)含量。(2)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土壤LOC主要来源于脂肪碳、芳香碳、酚醇化合物,POC主要来源于芳香碳和酚醇化合物,矿物结合有机碳(MOC)主要来源于烷基碳和多糖。(3)相比CK,施氮处理凋落物和LOC官能团中烷氧碳(单糖+多糖)的相对强度降低,烷基碳、芳香碳相对强度增加;土壤POC和MOC官能团中烷氧碳、烷基碳及芳香碳相对强度增加,酚醇化合物相对强度降低;且施氮处理下凋落物及其不同土壤碳组分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芳香碳/脂肪碳)均高于CK。(4)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现象普遍,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这是改良盐碱土的核心。该研究依托盐碱土改良长期定位试验,依据施用有机肥的年限,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施用有机肥5a、9a和16a的处理,以未施肥的盐碱土壤作为对照处理。试验通过对土壤δ13C值、土壤有机碳组分、玉米产量、土壤pH和电导率等多项指标的测定,量化玉米源及有机肥源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明确各有机碳组分的分配比例,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有机碳来源、组分、玉米产量及盐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与种植玉米的方式显著增加盐碱土壤的δ13CSOC值(P0.01),且δ13CSOC值随培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以植物及土壤的δ13CSOC值为基础,借助二元方程计算得出盐碱土壤有机培肥9a后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残茬的比例为14.36%,来源于有机肥的比例为25.92%,盐碱土壤原有有机碳所占的比例为59.72%;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并且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土壤pH和电导率呈下降趋势;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有机碳各组分的碳密度,0~40 cm土层的活性I、活性II和惰性有机碳的密度,随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均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增加来自于各组分含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源于惰性和活性II有机碳,其次是活性I有机碳。综上所述,有机培肥是土壤有机碳及玉米产量提升的双赢措施,且有机肥源有机碳对有机碳的贡献大于玉米源碳的输入。长期有机培肥可以丰富植物的直接碳源,亦可促进碳素的长期固存,增强盐碱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种稻对苏打盐碱土中Zn形态转化的驱动作用及其机理,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松嫩平原不同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地水田土壤中不同形态Zn含量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种稻改良后,可显著提高土壤剖面各层次中的有效Zn、交换态Zn及有机结合态Zn等生物有效态Zn的含量,降低碳酸盐结合态Zn、氧化物结合态Zn及残渣态Zn等非生物有效态Zn的含量。这种作用在种稻后的第1年表现的最为显著,第5年之后进入平缓上升阶段;种稻对有效Zn、交换态Zn及有机结合态Zn等生物有效态Zn含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是随剖面层次的加深而减弱的。相关分析表明,交换态Zn和有机结合态Zn分别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锌和氧化物结合态锌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盐碱土种稻改良后,土壤pH降低和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是驱动不同形态Zn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有机碳及其化学结构特征,选取黄土高原旱作区3年田间定位试验中的秸秆还田(S)、单施膨润土(B)、膨润土配施秸秆(H)、不施膨润土和秸秆不还田(CK)4个处理,研究膨润土与秸秆配施对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化学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膨润土和秸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H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19.65%。与CK相比,仅有H处理显著增加了烷基碳和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和脂族碳/芳香碳值,分别提高了25.53%、18.00%和50.98%;仅有H处理芳香性显著降低了30.93%;与CK相比,各处理增加了烷基碳/烷氧碳值,增幅为5.26%~17.54%,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降低了羧基碳和芳香碳相对含量,降幅分别为24.50%~38.19%和1.29%~21.97%,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S、B和H处理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12.63%~33.16%;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10.72%~45.56%;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25.10%~70.9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与有机碳含量、烷基碳含量和烷基碳/烷氧碳值呈正相关,与羧基碳和芳香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膨润土与秸秆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活性有机碳含量,使土壤有机碳分子活化,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一半化肥氮和一半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 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烷基碳/烷氧碳比值逐渐提高,并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R2 = 0.421,p = 0.022),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不断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HCM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烷氧碳和羰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羰基碳则主要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积聚。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烷氧碳和烷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以及微团聚体中含氧烷基碳相对含量的提高,烷基碳增加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中芳基碳相对含量降低1.8%~4.6%,主要是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芳基碳比例下降引起的。而在粉砂 黏粒组分中芳基碳和酚基碳均增加,烷基碳相对含量降低5.9%~7.1%,表明施肥更利于芳香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积累,减弱烷基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的积累。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物理保护肥料带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7.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土壤团聚体(〉0.005mm)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膨胀度增加,孔隙度增大,土壤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增强。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Al^3+水解产生大量H^+,降低了水田湛水层和土层的pH值;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递增,碱化度显著降低;CO3^2-和HC3^-含量也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结构得到良好改善,土壤盐分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苏打型→苏打-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同时,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改良也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8.
有机物料施用下原生盐碱土胡敏酸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土胡敏酸官能团组成的影响,以吉林省大安市原生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处理(CK)、颗粒状秸秆处理(KL)、正常玉米秸秆处理(JG)、牧草处理(MC)和羊粪处理(YF),通过红外光谱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相结合,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施用下土壤胡敏酸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物料各处理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土壤胡敏酸中脂肪碳和芳香碳的相对含量,减少了羧基碳的含量。除KL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增加了土壤胡敏酸中氨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同时有机物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胡敏酸的脂族碳/羧基碳和脂族碳/芳香碳比值,表征有机物料的施用使得土壤胡敏酸结构缩合度和氧化度下降,脂族性增强,芳香性降低,胡敏酸结构趋于脂族化、简单化、年轻化。对比两种秸秆处理,发现KL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新形成结构年轻化、简单化、脂族性强的胡敏酸分子。根据PCA结果,有机物料的施用是土壤中脂族性碳、芳香族碳以及氨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探讨胡敏酸官能团的来源提供依据。通过红外光谱结合PCA,发现了土壤胡敏酸官能团组成对有机物料的不同响应,为研究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胡敏酸性质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碳氮磷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李永夫  姜培坤  周国模  秦华  林琳 《土壤学报》2012,49(6):1170-1177
为了研究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选择了两块相邻的集约经营雷竹林样地(经营时间分别为1a和15a)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和磷,并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的波谱特征。结果表明:与集约经营1a雷竹林比较,15a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49%、197%、81.8%和116%,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了17.6%。土壤有机碳的固态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主。与1a集约经营的比较,15a集约经营后,土壤烷基碳和烷基碳/烷氧碳比(A/O-A)显著增加(p < 0.05)、芳香碳和芳香度显著下降(p < 0.05),而烷氧碳和羧基碳没有显著变化。与集约经营1a雷竹林比较,15a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NH4 -N、NO3--N、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p < 0.05),但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了36.5%和22.7%。综上所述,长期集约经营导致雷竹林土壤碳库和氮磷养分库的贮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施用有机肥是盐碱土改良与培肥地力的有效方式。选鸡粪和木醋液为改良剂,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未施肥(CK)、单施鸡粪(CM)、单施木醋液(PA)、鸡粪+木醋液配施(CP)共4个处理对滨海盐碱土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M相比,CP处理的pH值显著降低0.34个单位,电导率(EC)降低14.52%。与PA相比,施用鸡粪处理(CM和CP)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显著提高。CP的全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较CM分别高出55.32%、103.35%、16.64%、55.68%和45.43%;而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49.58%、67.85%、40.84%、104.94%、17.66%、62.05%和37.50%。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增加促进酶活性的提高。综上所述,鸡粪与木醋液配施可显著降低盐碱土的pH值,并能显著提高盐碱土养分含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复合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雪  尚辉  刘广明  姚宇阗  张凤华  杨劲松  周龙祥  储睿 《土壤》2021,53(5):1033-1039
为探寻更加高效的复合型改良剂,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了脱硫石膏、黄腐酸钾和稻壳三种物料不同配比施用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复合物料添加比例,旨在为盐碱地改良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处理下0-20和20-40 cm土壤pH均有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4.2%~9.6%和4.5%~9.4%。0-20 cm土层的土壤盐分含量也显著降低,土壤中〖HCO〗_3^-、〖Cl〗^-、〖Na〗^+含量分别降低了6.1~39.4%、18%~43.1%和6.2%~33.2%,其中稻壳、黄腐酸钾和脱硫石膏配比为5-1.2-9 t/hm2和15-0.4-9 t/hm2时对〖HCO〗_3^-、〖Cl〗^-、〖Na〗^+降低效果最为明显。复合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景天植株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机质增加了3%~46%、碱解氮增加了16.1%~111.8%、有效磷增加了59.5%~154.8%和景天生物量增加了7.1%~47.6%。效应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稻壳、黄腐酸钾和脱硫石膏配比为5-1.2-9 t/hm2时是滨海盐碱土壤最适宜的生物化学复合改良剂组分。  相似文献   

12.
休耕和种植作物对黑麻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的固持残留水平,建立高效合理的轮作顺序以解决连作再植障碍问题。2018年在甘肃定西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随机区组设计、“S”形取样休耕1季、种植1季春小麦、马铃薯、蒙古黄芪和当归后0-20 cm层次的黑麻土壤,测定土壤全量、速效养分和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增加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种植1季当归降低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方差分析显示,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显著高于种植1季当归。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98和0.56,种植1季当归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0.07。休耕1季是黑麻土壤用养结合的简便有效方法,种植1季蒙古黄芪是培肥黑麻土壤肥力的适宜作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滨海地区盐碱土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为该地区的土壤利用以及植树造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津大港地区刺槐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层的土壤水盐年份变化和盐分离子分布特征。[结果]试验地土壤全年含水量变化范围在11.9%~28.8%;含盐量变化范围在4.2%~18.4%。春(3—5月)秋(9—11月)季节土壤含水量低,含盐量高,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夏季(6—8月),土壤含水量高,含盐量低,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H值在7.37~8.39之间,土壤中K+,Na+,Ca2+,Mg2+和Cl-春季表层土壤(0—10cm)含量最高,分别为0.04,4.27,2.69,1.04和10.03g/kg。除SO2-4和HCO-3外,其他盐分离子在春季变异系数(29.99~162.98)明显大于夏秋季节(2.87~88.13)。[结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随当地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试验地区土壤属于碱性土壤,随季节变化不明显;K+,Na+,Ca2+,Mg2+和Cl-与含盐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SO2-4和HCO-3随季节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春季各盐分离子在土壤中分布极为不均。  相似文献   

14.
民勤绿洲盐生草生境土壤盐分特征及离子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勤绿洲盐生草周围不同距离范围内的总体盐分状况、盐分离子组成及离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生草具有一定的聚盐作用,在其周围形成了一定的"盐岛"效应。在距盐生草0-60 cm范围内,土壤剖面中的土壤盐渍化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加重,土壤阴离子主要有Cl-和SO42-,阳离子主要有Na+和Ca2+,土壤盐分主要是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和硫酸钙,其次是氯化镁和硫酸镁。其中在盐生草周围0-40 cm范围内,垂直剖面0-2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为0.98~1.52 g/kg,属于非盐渍化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达到了2.25~2.30 g/kg,属于轻度盐渍化土壤,40-6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达到了3.10~3.16 g/kg,属中度盐渍化;在距盐生草60 cm处,垂直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为0.83~1.86 g/kg,属非盐渍化,40-6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达到了2.43 g/kg,属轻度盐渍化。除HCO3-外,土壤盐分含量与各盐分离子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特征,为胶州湾滨海湿地保护和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胶州湾选取芦苇、碱蓬、光滩及大米草4种典型滨海湿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和主要盐离子浓度开展研究。[结果]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盐分含量表现由低到高依次为:芦苇湿地碱蓬湿地光滩湿地大米草湿地,盐渍化类型呈现由滨海硫酸盐—氯化物型向氯化物盐渍化土类型过渡的特征;垂直方向上,大米草湿地和芦苇湿地具有表层积盐特征,碱蓬和光滩湿地则呈现出下层稍高趋势。除CO_3~(2-)(和HCO_3~-离子以外,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主要盐离子含量均呈现出与全盐量、电导率一致的规律,主要盐离子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l~-Na~++K~+SO_4~(2-)Mg~(2+)HCO_3~-Ca~(2+)。[结论]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属于极重度盐化土,呈现自芦苇湿地向大米草湿地方向递增趋势;土壤碱度上属非碱化土,与土壤含盐量呈相反趋势,但植被易受苏打碱化土的潜在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 (200 mm)、S2 (300 mm)、S3 (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_4~(2-)、HCO_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_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同盆地金沙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同盆地苏打型盐碱地,治理难度较大,通过4年来的综合治理试验研究表明:水利措施采用井灌井排、井渠结合,明沟、暗沟、深沟、浅沟密集相结合,地下水位可由改良前的1.63 m下降到2.05 m;化学改良剂(SN—01)连续施用3年后耕作层土壤pH由原来的9.76下降到8.16,EC值由原来的0.54下降到0.22 ms/cm,CO2-3消失,HCO-3下降89.7%,Na+下降76.4%。国产材料石膏、风化煤、黑矾、糠醛渣施用后表层土pH、碱化度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业措施采取平整土地,耕作层脱盐率可达55%,深翻后耕作层土壤密度降低11.6%~13.7%;孔隙度提高12.2%~13.7%。增施有机肥后耕作层土壤碱化度可下降69.7%~76%;合理的耕作技术和耕作管理方法具有保墒、抑盐、躲盐的作用,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盐化碱化、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根据模糊物元-熵权模型进行土壤改良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饲料作物收获后土壤平均p H较播种前降低1.64%,种植前后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EC、总可溶性盐、碱化度显著降低(P<0.05)。不同饲料作物种植降低土壤Ca2+、Mg2+、HCO3+CO32–含量,提高土壤K++Na+、Cl含量,对土壤SO42–含量影响存在差异,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播种前分别降低15.15%、24.06%。基于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得出,青贮玉米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而甜高粱与高丹...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盐碱地棉花种植最佳施肥模式,在山东省东营市中度滨海盐碱地设置了6种施肥模式(包括不施肥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一次性施肥、减量化肥以及减量化肥+有机肥),通过对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植株调查取样和测定分析,探讨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处理(非控释氮和控释氮1∶2配合)与同等养分水平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前者花铃期氮磷养分总积累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高23.39%和13.97%,比不施肥处理高50.98%和46.94%。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处理棉花产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高31.14%,比习惯施肥处理高13.37%,经济效益增长1 925元/hm~2;一次性施肥处理棉花产量与习惯施肥相近,经济效益比习惯施肥增长了279元/hm~2。籽棉产量与吐絮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中度滨海盐碱地采用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措施节本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