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为对象,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等氮素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pH值、全盐、脱盐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土壤剖面盐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0~20 cm降低,20~60 cm升高,60~100 cm稳定,其中CK、化肥处理表层土壤(0~20 cm)盐分含量最高,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33和5.24 g·kg~(-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盐分含量最低,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0、4.58、4.73 g·kg~(-1)。不同培肥措施0~10、10~2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为7.81%~20.70%、4.48%~16.96%,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与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对促进盐分淋洗、抑制反盐的效果较好,土壤脱盐率分别为11.99%、18.83%、15.65%,以CK和单施化肥处理效果最差,分别为5.74%、6.37%。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但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秸秆以及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配施耕层土壤pH值较CK处理降幅较大。与CK相比,不同培肥措施均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P 0.05),其含量分别提高29.43%~93.14%、17.45%~161.84%;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为14.66%、13.36%和13.36%、17.35%。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三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提高的最为显著,较CK增产44.41%。因此,在等氮素条件下,河套灌区应重视有机肥与化肥、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化肥的配合施用,不仅可以培肥土壤、提高脱盐率,还可获得一定的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配施交互作用对苏打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展覆膜滴灌下不同硫酸铝用量与秸秆深埋的田间试验,以甜菜为指示作物,常规处理为对照(CK),在有无秸秆深埋(A、B)的条件下分别设置4 水平硫酸铝添加量(30、60、90、120 g/m2),揭示硫酸铝用量、秸秆深埋与土壤含水率、盐分的相关关系,提出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适宜的硫酸铝用量。结果显示,未添加秸秆处理中B3 处理0 ~ 50 cm 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3.8%),比CK 高8.2%,且平均含盐量最低(1.69 g/kg),比CK 低12.6%;添加秸秆处理中A3 处理0 ~ 50 cm 土体平均含水率最高(26.6%),比B3 处理高2.8%,平均含盐量也最低(1.57 g/kg),比B3 处理低19%,且平均积盐率最低,比B3 处理降低7.6%;A3 处理在10 ~ 20 和20 ~ 30 cm 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B3 处理(P<0.05),在0 ~ 10 和20 ~ 30 cm 处土壤含盐量较B3 处理显著降低(P<0.05);A3 处理0 ~ 30 cm 各土层均有脱盐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脱盐率11.5%;硫酸铝和秸秆深埋交互作用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808),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0.564)。秸秆深埋和硫酸铝改良剂综合作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 值0.53 ~ 0.94,缓解土壤碱化度20.5% ~ 21.9%。覆膜滴灌及秸秆深埋下硫酸铝用量在72 ~ 104 g/m2 为适宜当地的推荐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西辽河平原地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盐碱化是中国西北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探讨联合施用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该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连续2 a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对种植向日葵的盐碱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只施用化肥的对照处理(CK)、只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的处理(LBF),以及4个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的处理,即在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基础之上再分别施用5(LBF+F5)、10(LBF+F10)、15(LBF+F15)、20(LBF+F20)t/hm2脱硫石膏。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显著改变了土壤盐分组成,增加了土壤中可溶性Ca2+、SO42-和Mg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Na+、CO32-和HCO3-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处理使0~20 cm土层土壤pH...  相似文献   

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调控机制,设置4种处理方式:秸秆覆盖(P),秸秆深埋(S),秸秆覆盖+深埋(T),常规耕作(CK),以CK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盐运动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储水量,P,S和T处理0-70 cm土层生育期储水量均值高于CK处理8.28 mm,6.86 mm和13.76 mm;冬小麦前中期对0-30 cm土层保墒效果明显,随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间差异及土壤含水率均逐渐减小。秸秆还田抑制了土壤盐分表聚,T处理可显著降低0-5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生育期含盐量均值低于P,S和CK处理41.24%,32.08%和52.77%,淡化土壤耕层效果明显;S处理对0-30 cm土层脱盐效果优于P处理。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水盐状况,显著增加了冬小麦产量,产量表现出T > P > S > CK的顺序。T处理改善土壤水盐状况和提高产量表现较优,为试验的最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土壤呼吸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评价土壤碳平衡的基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地表下35 40 cm处埋设作物秸秆隔层结合地表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耕层控抑盐效果。但由于秸秆隔层结合地膜覆盖调控土壤微环境,可能影响土壤CO2的排放。然而,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野外试验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不利于正确评价该技术措施的综合效应。为此本研究拟通过相关试验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本文以位于河套灌区实施秸秆深埋三年后的典型盐碱地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研究地膜覆盖结合秸秆深埋条件下盐渍化土壤呼吸及温度、水分、盐分、有机质等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主要分析翻耕(CK)、翻耕结合地膜覆盖(PM)、上盖地膜下埋秸秆(PM+SL)和秸秆深埋(SL)4种耕作措施下盐渍化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1)4种耕作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在食葵全生育期内均呈降低趋势,PM+SL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最高,PM次之,SL处理呼吸速率仅在蕾期较CK略高,其余时期与CK基本持平,在盛花期、成熟期10:00和15:00两个关键时间点各处理间土壤呼吸值同样表现为:PM+SLPMSLCK;各耕作方式0—40 cm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仅在收获期出现差异;PM+SL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低值,但其在控盐和增加有机质上明显优于其它处理;2)土壤呼吸速率与0—40 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0—40 cm土壤水分、盐分、有机质含量无相关性。拟合方程显示盐渍化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的综合效应影响。【结论】干旱区域盐渍化土壤的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该区域通过上盖地膜下埋秸秆等相应措施起到保温抑盐效果的同时,可增强食葵根系生长以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达到玉米生产耕层最适深度(22 cm)和耕层最适土壤容重(1.1~1.3 g×cm~(-3)),解决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层浅、犁底层坚硬且厚的农田土壤结构问题,分别选用连续1、2、3、4年秸秆深翻还田定位试验地,秋收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深翻还田,秸秆年均还田量为20 034.97 kg×hm-2,形成秸秆深翻还田1~4年的4个试验处理(SF1-SF4),以不深翻秸秆还田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土壤肥力及p H随不同年限秸秆深翻还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SF1-SF4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坚实度比CK显著减小。2)0~20 cm土层,SF4处理0.25 mm团聚体比例(R0.25)、几何平均直径(GW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比CK显著减小;SF1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比CK显著降低9.56%,不稳定指数(SWA)随深翻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团聚体分形维数SF4比CK显著增大7.30%。3)20~40 cm土层,SF1和SF2处理R0.25比CK分别显著增加13.69%和17.83%;SF2处理的MWD和GWD分别比CK显著增加23.92%和53.38%;SF1-SF4处理的PAD比CK显著降低,且SF2显著高于SF1和SF3;而SF1-SF4的SWA比CK显著增加,且随秸秆深翻年限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团聚体分形维数SF2比CK显著降低7.39%。4)土壤有机质含量SF1-SF4比CK显著增加,且SF2-SF4处理显著大于SF1;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SF1-SF4比CK显著增加,土壤p H SF3、SF4比CK显著降低。总之,深翻秸秆还田1~4年对0~40 cm土层土壤影响显著;深翻秸秆还田2年适合土壤犁底层结构的改良,深翻秸秆还田3年和4年适合土壤耕层结构的改良。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既能达到耕作土壤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不稳定系数,利于培肥耕层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盐渍化灌区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及离子迁移及聚集规律,于2021年5—10月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分别对“滴灌+明沟排水”与“黄灌+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进行土壤水盐监测与灌排水量监测,分析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盐分迁移分布规律,利用均衡分析探讨土壤盐分和盐分离子积盐及脱盐特征,为灌区的节水规划及盐渍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排模式下农田土壤均处于脱盐状态,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土壤脱盐效果相对较好,脱盐率为37.73%;滴灌与明沟排水条件下农田中出现HCO3-累积,积累量为0.3 t,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农田中出现Ca2+与Mg2+的累积,积累量分别为2.962 4,0.577 4 t。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40—80 cm土层出现盐分积累现象,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不同灌排模式下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相同,黄灌与暗管排水模式下地下水埋深较低,滴灌与明沟排水模式下土壤积盐与地下水质整体呈负...  相似文献   

8.
改良措施对苏北盐渍土盐碱障碍和作物磷素吸收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珊  杨劲松  姚荣江  曹逸凡  唐冲 《土壤学报》2020,57(5):1219-1229
以苏北轻度盐渍土(D)、中度盐渍土(Z)为研究对象,展开大麦-玉米轮作田间微区试验,分析仅施氮肥(CK)、常规施肥(P)及常规施肥下添加生物质炭(PC)、腐植酸(PH)和石膏(PG)处理对土壤盐分含量、pH和钠吸附比(SAR)以及作物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北滨海盐渍土壤盐分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模式,各改良措施对0~20 cm土壤盐碱的调控作用较20~40 cm明显。石膏处理对土壤盐碱障碍的消减作用显著,DPG、ZPG处理下0~2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为31.06%、40.60%,土壤pH分别降低0.67、0.51个单位。各改良措施均能降低0~20cm土壤SAR,降低土壤Na+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轻度盐渍土上土壤SAR的降幅表现为:DPGDPHDPC,中度盐渍土上表现为:ZPGZPCZPH。轻度盐渍土上各改良措施均显著促进作物地上部吸磷,提高作物产量。DPC、DPH、DPG处理的积累磷肥利用率分别为对照的4.9倍、3.5倍、1.8倍。而中度盐渍土上仅ZPC和ZPG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腐植酸在轻度盐渍土上的调控效果优于中度盐渍土。  相似文献   

9.
苏打盐渍化土壤胶体吸附大量交换性Na~+,造成土壤团聚体崩解,粘粒分散,阻塞土壤孔隙。改良苏打盐渍土需两步:一是提供钙源替换交换性Na~+,二是排出盐分。本文研究了腐解玉米秸秆和脱硫石膏不同改良组合对苏打盐渍土淋洗脱盐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改良处理均能改善土壤入渗,入渗速率大小为:脱硫石膏脱硫石膏+腐解秸秆腐解秸秆对照;含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Ks),在短时间内腐解秸秆处理不能改善土壤导水性,在70 d后才有效果;腐解秸秆处理土壤含水率最高,材料保水性好;淋出液化学性质显示,各改良处理均能促进钠离子的淋洗;土壤化学性质显示,淋洗后各处理土壤盐分均显著下降;脱硫石膏和脱硫石膏+腐解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pH降低更显著;各改良处理土壤可溶性钠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且土壤中可溶性钙镁等二价阳离子显著高于对照;各改良处理土壤钠吸附比(SA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针对江苏省滨海盐渍土的特点,采用4种土壤改良剂,通过改良剂单施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试验,分析测定了施用这些改良剂后的土壤含盐量和pH值,并测定了作物产量,筛选出适宜于滨海盐渍土的最佳改良剂及组合。试验结果表明,腐殖酸改良滨海盐渍土效果最好,经腐殖酸(300kg/hm2)处理后,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为38.2%,24.5%和13.9%。石膏能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提高作物产量,经石膏(300kg/hm2)处理后,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为18.8%,13.0%和4.9%,油菜较对照增产6.1%。腐殖酸与石膏配施是滨海盐渍土适宜的改良剂组合,腐殖酸(300kg/hm2)与石膏(300kg/hm2)配施,可使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达45.1%,38.9%和25.7%,使油菜较对照增产18.6%。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解决干旱区棉田冬季灌水问题,明晰北疆棉田不同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以及翌年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未冬灌大田作为对照(CK),设置滴灌和漫灌2种灌水方式下4个梯度的灌水定额(1 800、2 400、3 000、3 600、3600 m3/hm2)共9个处理进行冬灌试验,分析了冬灌灌水后到播种前0~300 cm土层的水分、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翌年各处理棉花的出苗率、群体生理指标(群体光合势、群体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数据。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播前土壤水盐分布及含量的大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漫灌还是滴灌方式进行冬灌,随灌水定额增加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影响深度也随之加深,灌水定额达到3 000和3 600 m3/hm2时,冬灌对土壤水盐影响深度可达300 cm。冬灌可显著改变次年播前土壤盐分的自然分布状态,有效淋洗并降低上层土壤盐分含量;相对漫灌方式而言,滴灌冬灌方式土壤水分入渗更加均匀且规律明显。冬灌对次年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冬灌后次年棉花群体指标与未冬灌处理的差异随冬灌灌水定额的增加愈加显著,灌水定额3 000 m3/hm2滴灌冬灌处理的次年棉花群体光合势与叶面积指数较未冬灌处理分别提升34.30%和42.60%;冬灌有利于次年棉花产量的提高,滴灌冬灌灌水定额3 000、3 600 m3/hm2处理时的棉花产量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10.66%和12.36%。综合考虑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次年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认为滴灌条件下灌水定额3 000 m3/hm2的冬灌在试验条件下比较适宜,既可淋洗盐分至耕层以下300 cm处,亦可获得6 107.75 kg/hm2的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大区试验,连续3年在河套重盐碱区开展了冬季咸水结冰灌溉试验研究,设置冬季咸水结冰灌溉(FSWI)和无灌溉对照(CK)两个处理,其中FSWI处理的灌水量为180 mm,矿化度为6.79~7.97 g·L~(–1),种植作物为青贮玉米,以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水盐和钠吸附比(SAR)的周年动态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冬季咸水结冰灌溉对河套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CK相比,FSWI处理显著改变了春季土壤水盐和SAR动态。0~20 cm土层,春季FSWI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处理,玉米苗期, FSWI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4.3%,显著高于CK的21.6%; FSWI处理的春季土壤含盐量和SAR显著低于CK处理,其中, FSWI处理的土壤含盐量由灌溉前的33.86 g·kg~(–1)降低至玉米苗期的5 g·kg~(–1)以下,而CK处理土壤含盐量逐渐升高至玉米苗期的34.2 g·kg~(–1); FSWI处理土壤SAR由灌溉前的21.9降低至玉米苗期的9.86, CK土壤SAR则逐渐升高至玉米苗期的25.00。后续地膜覆盖和夏季降雨使FSWI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23.0%以上,土壤含盐量保持在5 g·kg~(–1)以下,土壤SAR保持在9左右。20~40 cm土层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水盐和SAR变化趋势与表层一致,但没有表层变化剧烈。此外,随着灌溉年限的延长,同时期土壤含盐量和SAR呈逐年降低的趋势。FSWI处理玉米出苗率在70%以上,干物质产量为9~12t·hm~(–2),而CK处理由于土壤含水量较低(21.0%),并且土壤含盐量和SAR均较高,造成玉米出苗率极低,进而导致绝收。因此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变了土壤水盐动态过程,变春季积盐为脱盐,显著降低了土壤SAR,并补充了土壤水分,保证了饲用玉米的正常种植和生长,这为该地区盐碱地改良和饲料作物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南疆沙区成龄红枣水肥一体化滴灌的水肥适宜用量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了研究南疆沙区漫灌改滴灌水肥管理对红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该文运用二元回归分析及归一化方法,以当地9 a成龄枣树为对象,寻求同时满足高效高产的水肥灌溉制度。以常规漫灌(CK:1 100 mm、900 kg/hm~2)为对照,设灌水和施肥(N∶P_2O_5∶K_2O=2∶1∶1.5)双因素进行小区试验,3个滴灌灌水量(W1:45%CK,W2:65%CK,W3:85%CK,100%)和3个施肥水平(F1:45%CK,F2:65%CK,F3:85%CK)。结果表明:灌水对红枣花期、膨大期土壤养分(全N、速效P、速效K)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施肥对红枣花期、膨大期土壤养分、肥料偏生产力(PFP)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水肥耦合效应对全生育期土壤养分、产量及品质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滴灌条件下W2F3处理产量最高,与CK无显著性差异(P0.05),iWUE、PFP分别在W1F3、W3F1处理最高,总糖、维生素C、总酸分别在W3F1、W3F3、W3F1处理最高,与W2F3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净收益而言,W3F2与CK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CK提高1.95%。通过对建立的滴灌水肥投入与红枣产量和品质关系模型分析,认为研究区滴灌红枣适宜的水肥投入范围分别为651~806 mm和708~810 kg/hm~2,其中N(311~345 kg/hm~2),P_2O_5(156~178 kg/hm~2),K_2O(233~267 kg/hm~2),研究结果可做为当地红枣滴灌节水、节肥的最佳水肥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黄河中上游河套灌区不合理灌溉和施肥造成的盐碱农田碳排放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该研究以向日葵盐碱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2 a的田间试验,探讨滴灌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盐碱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试验设置滴灌灌水下限及施肥模式2个因素。灌水下限设置2个水平(W1:土壤基质势阈值为−20 kPa,W2:土壤基质势阈值为−30 kPa),每个灌水下限下设置3种施肥模式(CK:纯施化肥,LBF:褐煤碳基有机肥4.5 t/hm2,SMF:羊粪堆肥5 t/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另设畦灌施加化肥处理作为对照(MCK)。对不同处理的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及其组成要素以及3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积累有机质功能价值和气体调节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滴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净初级生产力、籽粒碳输出和土壤碳排放高于畦灌处理,且这些指标的值均随土壤基质势升高而增加。相同灌溉条件下,施加有机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净初级生产力和籽粒碳输出并降低土壤碳排放。其中,滴灌灌水下限−20 kPa与褐煤碳基有机肥用量4.5 t/hm2(W1LBF)相结合的处理有效促进了作物生长,并获得了最高的净初级生产力以及较低的土壤碳排放量,最终获得了最高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排放等指标的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服价值。与MCK处理相比,W1LBF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积累有机质功能价值和气体调节价值,增幅分别为8004.20、923.9和2094.70元/hm2。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在河套灌区向日葵盐碱农田中,采用滴灌−20 kPa灌水下限结合4.5 t/hm2褐煤碳基有机肥可以增加作物初级净生产力、提高盐碱农田系统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向日葵农田固碳减排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盐碱地上微咸水膜下滴灌不同灌水下限对土壤水盐运移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长胜试验站开展了微咸水膜下滴灌玉米的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负压计指导灌溉,控制滴头下20cm深处的土壤基质势下限分别为-10,-20,-30,-40kPa,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湿润体形状在垂直于滴灌带的滴头所在竖直剖面上近似为半椭圆形,随着灌水下限的增大,湿润层土体含水率增大;玉米根部附近均出现盐分低值区,膜外表层均出现盐分高值区;-20kPa和-30kPa灌水下限适中,既能较充分淋洗膜内表层土壤盐分,又不会造成微咸水中的盐分滞留累积;在玉米生育期内,膜内、膜外地下100cm土体均积盐;-10kPa和-20kPa下限处理对应的湿润体垂直深度约为60cm;玉米收获后,地下100cm土体均积盐,需要进行秋浇或春汇,大量淋洗土壤盐分,保证耕地盐分不逐年累积;试验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Burying a straw layer and applying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FGD)gypsum are effective practices to ameliorate soil salinization or alkalization and to increase crop yield;however,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on the effects of such integration in saline-alkali soils.A soil colum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straw layer plus FGD gypsum on soil salinity and alkalinity.We placed a straw layer(5 cm thick)at a depth of 30 cm and mixed FGD gypsum into the 0–20 cm soil layer at application rates of 7.5,15.0,22.5,and 30.0 t ha^-1,with no straw layer and FGD gypsum as a control(CK).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0–30 cm soil lay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7.8%)in the treated soil profiles after infiltration than in the CK,but decreased after evaporation.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of the 10–30 cm soil layer was 230.2%and 104.9%higher in the treated soil profiles than in the CK after in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respectively,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FGD gypsum application,with Ca^2+and SO4^2-being the main dissolved salts.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CK,the concentrations of Na^+,Cl^-,and HCO3-decreased in the treated soil profiles at depths above 55 cm,but the other soluble ions increased,after infiltration.A similar trend occurred after evaporation for all soluble ions except for HCO3-.The p H and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in the treated soil profil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K over the entire profile,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GD gypsum application rates.Therefore,the incorporation of a straw layer plus FGD gypsum can reduce salinity and alkalinity,but the quantity of FGD gypsum should be controlled in saline-alkali soils.  相似文献   

17.
研究深松条件下灌溉频次对土壤理化指标及棉花产量的调节效应,对优化新疆棉田滴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2016—2017年,在深松40cm条件下,设置4,7,10d/次3个滴灌频次,灌溉总量均为3 600m^3/hm^2的田间试验,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滴灌频次对棉田0—60cm土层内土壤容重、紧实度、含水量、盐分含量及产量构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不同处理0—40cm土层内的土壤容重表现为10d/次>4d/次>7d/次处理的变化趋势,40—60cm土层则以4d/次处理略高,7d/次处理在0—6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均处在较低水平;不同土层深度下,各生育时期7d/次处理土壤含水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2年平均分别较4,10d/次处理高出14.1%和18.0%;0—60cm土层内,处理间各生育期土壤含盐量变化情况表现为4d/次>7d/次>10d/次处理,随着灌水频次减少土壤盐分浓度峰值逐渐下移,不同处理在20—40cm深度形成明显的积盐区;不同滴灌频次下,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均以7d/次处理最高,4d/次处理最低,与4,10d/次处理相比,2年平均籽棉产量分别高出12.1%和10.0%。因此,适中的灌水频次(7d/次)有利于维持作物生长的土壤耕作环境及适宜的水分盐分环境,可促成棉花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 (200 mm)、S2 (300 mm)、S3 (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_4~(2-)、HCO_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_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土壤水盐运移和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咸水冰盐水融离原理,利用土柱模拟试验,设置4个灌溉方式,分别为对照处理(淡水)、咸水灌溉、咸水结冰灌溉和咸水结冰灌溉+秸秆覆盖,研究咸水结冰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的独特运移机制。结果表明,与淡水灌溉相比,咸水灌溉处理表层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偏低,而深层土含水量则较高;咸水结冰灌溉下这一规律更为明显。但配合秸秆覆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提高咸水结冰灌溉后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咸水直接浇灌使各土层土壤盐度EC1:5偏高,盐分累积量增大,且盐分具有明显表层聚集特性,表层0~40 cm盐分累积量占0~80 cm土体的62.2%;而咸水结冰后灌溉则显著降低表层0~40 cm土层的盐分累积,仅占18.6%;咸水结冰后灌溉配合秸秆覆盖则进一步促进表层的脱盐率提高,特别在0~10 cm土层,土壤盐度仅为0.15 dS·m -1,盐分累积67.8 g·m-2,与淡水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咸水结冰灌溉配合秸秆覆盖可促进表层土壤的脱盐,使土壤根系分布密集层保持较低盐分水平,缓解或消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危害,使玉米的生长状况达到淡水灌溉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咸水滴灌土壤盐分的分布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三年咸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新疆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咸水灌溉后土壤中盐分的分布及积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田持续利用咸水进行灌溉,土壤中盐分逐年增加,积盐程度随灌溉水盐度的增加而加重。地表滴灌土壤盐分的表聚明显;而地下滴灌在滴灌管上部土层盐分含量较高。与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的盐分会被淋洗到更深的土层。两种滴灌方式下,0 ̄100cm土壤平均盐度均逐年增加,且积累程度随灌溉水盐度增加而加重。在干旱区连续进行咸水灌溉,盐分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洗盐措施,土壤中盐分最终会累积到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