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在杂树只砍不造,砍一株少一株,这样下去,有些树在一些地方将要绝种。”在一些林区,往往听到这样的呼声。我省已营造杉木用材林几百万亩,其中许多已成林成材;但是,人工营造的阔叶用材林面积,仅占杉树人工林面积的1.3%,只为人工林用材林总面积  相似文献   

2.
一、“灭荒”的目标和任务 “灭荒”是今年既定的目标,必须努力付诸实现。今年的的任务是:造林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万亩,飞播造林14万亩(有效面积)。在人工造林中,工程造林2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3万亩,名特优经济林14万亩,封山育林101.1万亩;新育苗7000亩;四旁植树2200万株,义务植树1300万株。 根据各县市“灭荒”进展情况,要求今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3.
根据林业部“凡未采用良种壮苗造林的,不作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验收,不享受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种优惠”的精神,为了按质按量地完成速丰林造林任务,从1987年开始,资源县在良种的选择和壮苗的培育上狠下功夫,使苗木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县育苗2640亩,总产苗9054.8万株,其中杉苗2514亩,产苗8044.8万株,平均亩产3.2万株,一级苗2011.2万株,每亩平均8000株,出苗率为25%.二级苗3572万株,每亩平均14200株。优势株高75cm,地径1.2cm。育苗成效好的河口乡,1990年育杉苗24亩,产苗55.69万株,其中一级苗达44万株,亩平均1.8万株。具体做法是: 1.采取优惠政策,调动各方  相似文献   

4.
唐占全,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三年前,他为承包二万五千亩荒山植树造林,把家迁居到荒野里,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给这片荒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在乌当区的造林史上谱写了新诗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复苏了长期闭塞贫穷的百宜乡。“要致富、多种树”,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唐占全把目标瞄准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原公社林场。经过申请,乡政府同意把这块肥沃而又被荒废的二万五千亩山地承包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鹤庆县宝顶区太平乡杜品贤,花甲之年仍坚持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去年他承包了海尾河边有五亩多面积的堤岸。承包后,他带领全家在河堤上种下了楸木三百株、青梅二百株、苹果二十株、白杨三百三十五株。由于他坚持科学种树、  相似文献   

6.
建国三十五年来,赤峰市郊区大庙镇种树种草成绩显著。全镇宜林地28万亩,已经种树种草22.7万亩,其中种树21.3万亩,成林达7万亩,“四旁”植树14万棵,林草覆盖率达到32.4%。农田防护林带360多条,构成大小网眼580多个,防护耕地面积3万亩。大庙镇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呢? 这个镇的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很重视植树造林工作。1980年以前,他们经过规划,实现了本镇阴河两岸平川的林网化,林木保存面积达到9.1万亩。1981年,镇党委和政府通过实地调查,决定把全镇的绿化  相似文献   

7.
藤县古龙镇砂洲村大田小组农民雷积高,十年前从事饮食业,虽苦干了7年之久,但收入无几。1986年,他看准八角价好,大有市场,便决心放弃饮食业,回家承包荒山发展八角生产。他承包荒山540亩,带着家人进山安营扎寨,开荒种植八角。在山上一住就是3年,过年也没回家。3年里,他用家里仅有的2000元钱买回八角苗9000多株,马尾松种子25公斤全部种下。藤县共青林场和当地政府为了支持他开荒种果种树,无偿赠送八角苗5000株给他种植。领导的关怀使他信心大增,仅用3年时间就种下八角400亩,马尾松140亩。为了尽快出效益,雷积高采取以短养长的…  相似文献   

8.
近三年来,华宁县通过开展“三长”绿化样板造林,推动和促进了全民植树造林活动。1989年以来,全县完成了111562亩的造林任务。经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的有92591亩,占计划的101%。其中:用材林70708亩,经济林19186亩,防护林1787亩,薪炭林910亩,四旁义务植树400多万株。1989年,华宁县被省  相似文献   

9.
和田县跃进公社现有19个大队,4808户,15,500人,劳力6,131个,土地面积40,391亩,其中耕地25,558亩;现有林地5,790亩其中农田防护林2,166亩,用材林86亩,薪炭林568亩,全社现有林木2,483,584株,人均有树161株,农田防护林占耕地面积8.47%,森林复盖度14.3%。  相似文献   

10.
沙湾县安集海公社元兴宫大队第三生产队,林业专业承包户姜玉合与生产队签订了“一定五年”的承包合同。姜玉合同志一家三个劳动力共承包用材林39.8亩,6599株;道路林11.4亩,计3421株。其主要责任是:负责林带的浇水、松土除草、修枝等管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努力建设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我场去年培育杉木苗39.44亩(占全场育苗总面积的40%)。据秋后调查,苗木平均高28.2厘米,最高的达52厘米(见表一)。产苗量8.65万株/亩,共产苗320余万株。其中  相似文献   

12.
富源县是全省十八个用材林基地县之一。多年来,这个县在植树造林中不搞形式主义,注重造林质量,植树造林取得较好成绩。建国至八二年底,累计造林120多万亩,其中用材林92万多亩,成林面积32万多亩,保存率达3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三定”、“两山”政策的落实和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的高涨,富源县不仅造林面积成倍增加,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一九八四年三月被评为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受到了省政府和  相似文献   

13.
赵兴旺是甘肃省张掖地区临泽县一个不大不小的木材加工老板。不过,2001年老赵却因承包治沙种树,在全县一下子变得有名起来了。许多人议论纷纷:“锯木头的人怎么突然搞起治沙种树来了,这家伙算的什么账?”平川乡平川村是临泽县最北端紧靠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村庄。近年来,当地群众在沙漠沿线开垦了1000亩耕地,但终因风沙太大打不出粮食而逐步抛荒了。今年春天,县里决定用15万元把这片荒地承包出去,种树治沙。赵兴旺听到消息后,赶紧跑到乡政府把这事揽了下来。老赵花40万元平整了荒地,买了8万株杨树苗子。县林业局了解…  相似文献   

14.
邕宁县苏圩镇佳棉村,利用本村山多的自然优势,于一九六六年办了一个集体林场.造林时用了营养砖育苗,机耕整地,人工挖坑植树,仅用三年时间造林3000亩.在办场过程中,认真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综合利用”的方针,二十多年来,林场经营面积已发展到4300亩,其中用材林4225亩,竹林50亩,果树5亩,还有鱼塘20亩,到一九八六年底止,林场累计总  相似文献   

15.
武川县蘑菇窑公社社员齐三谈爱树入迷,种树有方,常年坚持种树,成活和保存情况良好,到去年公社发放林权证时,已拥有三千多棵树木,成为山老区个体植树的榜样。公社、大队表扬了齐三谈为绿化家园所表现的坚持不懈精神,特划拨出十五亩离他家较近的荒坡,供他继续造林。到秋季造林季节,公社又奖他一千三百多株落叶松苗,及时送到老齐家门,望着树苗,齐三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感到:党和政府实行林业“三定”政策,真是说到做到,不只把林权证发到手,又一再支持鼓励,今后就更该努力植树才对! 到秋季造林时,为不误林时,老齐一马当先,带领全家老幼齐上阵,早出晚归,去年秋季一季就栽六亩多落叶松。前不久,齐三谈曾出席乌兰察布盟和武川县的劳  相似文献   

16.
“五十不插杨,六十不种柳”,然而,彭福生老人就是从六十岁那年才开始了他的种树生涯。 炎炎夏日,我们慕名前往和林县西沟门乡罗家天村,寻找和林县造林绿化模范彭福生。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20年造林不辍,在一座荒山上营造出1500亩郁郁葱葱的松林,创造出价值400多万元的“绿色”金库。  相似文献   

17.
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自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我省以杉木为主的大面积用材林基地建设的迅速发展,杉木良种选育和良种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一九七七年三月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初选杉木优树1493株,已复选766株,建立了杉木种条园403.5亩,嫁接种子园000.9亩、实生种子园890亩,种子园定砧7894.9亩,为在一九八五年前实现全省良种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五十不插杨,六十不种柳”,然而,彭福生老人就是从六十岁那年才开始了他的种树生涯。炎炎夏日,我们慕名前往和林县西沟门罗家夭村,寻找和林县造林绿化模范彭福生。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23年造林不辍,在一座荒山上营造出1500多亩郁郁葱葱的松林,创造出价值400多万元的“绿色  相似文献   

19.
他出生于延安老区的“红色家庭”,有一种天然的“种树情结”;他在延安行署当专员时,用拍卖荒山荒坡的办法,调动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他出任陕西省省长时,亲自兼任“山川秀美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出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后,推出的一系列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中国广大山区和林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植树古今谈     
人类离不开树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逐步认识到树木的作用 ,注重植树护林。早在西周时期 ,国家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 ,掌管种植、丈量、护林等事务。当时 ,为了动员人们种树 ,曾规定“不树者 ,无棺”。春秋时期 ,国家设“衡鹿”守山林。到了秦代 ,秦始皇“焚书坑儒” ,尽人皆知。然而在那全国范围的烧书运动中 ,只有几种书不烧 ,其中就有“种树之书”。后来秦始皇东临泰山 ,还专门下令 :“无伐草木” ,并要求人们在城镇的路旁植树。到了北魏孝文帝时 ,不仅要求植树 ,而且连品种、数量都有具体规定 :“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