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兔急性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作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病兔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死前尖叫、抽搐,死后呈角弓反张,鼻孔流出泡沫样血液。病理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出血及实质器官心、肝、脾、肾等淤血、出血及水肿。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心、肝、脾、肺、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坏死,间质淤血、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特征,在心、肝、肾、肺等器官内形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2.
昆明地区肉用仔鸡腹水症病理观察及病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临床观察、理化和细菌检查、系统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描述了昆明地区发现的肉鸡腹水综合症,结果表明:肉鸡腹水症是由缺氧所致,以肝腔积液、右心衰竭(RHF)、大循环淤血、肺、肝病变和实质细胞变性为其主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鸡大肠杆菌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试验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观察、实验室诊断和石蜡组织切片制作等方法对昌黎县某鸡场发生的一起蛋鸡以心包炎、肝周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进行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试验分离到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患病蛋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心脏呈心肌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呈纤维素性肝周炎和坏死性肝炎;脾脏呈淋巴细胞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肺脏呈充血、淤血,肺房内存在红细胞;肾小球毛细血管透明变性;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结论]该研究为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蛋母鸡发生鸡弧菌性肝炎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为鸡弧菌性肝炎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白鼠人工复制亚硝酸盐中毒病模型,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液Hb含量、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中毒小鼠主要表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耳、嘴、尾部皮肤及可视黏膜暗紫色,血液呈咖啡色,血液中Hb含量急剧下降,各组织器官淤血、出血、血栓形成,实质器官以变性、坏死为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首例体细胞克隆牛2日龄死亡后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首例克隆牛死亡的原因,对其进行了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该犊牛心脏肥大,质度变软,色彩不均,卵圆孔未闭合;局部肺小叶不张或呈气肿状态;皱胃粘膜出血、水肿,瘤胃、网胃、瓣胃粘膜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发育与成年牛相似。其他实质器官肝、脾、淋巴结等实质细胞明显变性、坏死、细胞溶解。  相似文献   

7.
对一只野生大熊猫因创伤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的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大熊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腹水,肝、肾肿大,脾脏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胃及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胰腺水肿,肾上腺肿大,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肺充血,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器官的水肿,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及心、肺、肾、脑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兼或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梅花鹿应激综合症的病理学变化,本研究以延边某养鹿场送检的2头因应激综合症而死亡的梅花鹿进行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患应激综合症的梅花鹿显著消瘦,皮下、心冠状沟、大网膜、肾脂肪囊等处的脂肪组织完全消失。颌下、腹下及各器官水肿.胸、腹腔及心包腔积液,胃肠道及部分器官组织出血:肺、肝、肾、脾、胃、膀胱等器官的局部组织呈现淤血、水肿、出血等病理变化,其中以胃肠道的出血性肠炎为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本研究为梅花鹿应激综合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病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此病发生突然,而且多发于采食旺盛、个体肥胖的小猪,说明水肿病与采食状态有相当关联性。水肿病在临床上有两大病理特性,即皮下水肿和运动麻痹。水肿以眼睑和结膜最显著,颜面及颈部皮下也有发生。触之有痛感,常尖叫。运动麻痹则表现为步态不稳,盲目行走或转圈,共济失调。有时会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叫声嘶哑,四肢乱划呈游泳状,随后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数小时或1-2天内呼吸困难而死亡。病猪的这两种病理特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两种毒素决定的,即神经毒素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毒素。此病的诊断一般不会发生困难,特定的发病年龄、急性病程、水肿及麻痹特征通过剖检即可做出结论。死猪剖检可见特征性胃大粘膜下的胶冻样的水肿病变。大肠及结肠肠系膜严重水肿亦很常见。  相似文献   

10.
心内膜炎是心内膜最重要的病变.除有的因寄生虫侵袭或真菌损害引起的外几乎都是因细菌引起的,病变多发生于瓣膜.延吉市某熊场,黑熊,雄,5岁,1998年7月8日死.查资料国内外还未报道此病.死后进行剖检,其变化和分析如下.1剖检变化肺充血、水肿;肝稍微肿大...  相似文献   

11.
野鸭霍乱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野鸭霍乱的病理学观察结果。眼观病变主要为肝脾表面散在多量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心外膜出血,肺脏部血水肿,十二指肠粘膜肿胀充血出血,全身浆膜出血;镜下变化是肝脏变性坏死、急性脾炎、心外膜出血及心肌纤维颗粒变性、肺脏郁血水肿、出血性和卡他性十二指肠炎,并在肝脾、十二指肠中出现大量细菌或细菌性栓子。病原分高鉴定结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文中还探讨了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水泡性口炎病毒在动物体内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了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小白鼠的免疫病理过程。[结果]病变以肺脏变化最明显,脑次之,呈肺淤血、出血、水肿及支气管肺炎变化,大脑皮质有脓性坏死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肺、脑部和脊髓出现了阳性反应,脑的阳性率高。[结论]水泡性口炎病毒对小白鼠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肺脏和脑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技术对4例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的藏獒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病变主要集中在肠道、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心脏;整个肠黏膜上皮广泛变性、坏死脱落,肠绒毛裸露,肠腔中有大量变性、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炎性渗出物,肠黏膜固有层充血、出血,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程度不等的增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淋巴细胞坏死及急性淋巴结炎;心肌纤维程度不等变性、坏死、崩解,肌纤维间程度不等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渗出;其他各器官还可见程度不等的淤血、出血、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对发病试验的病死雏鸡和实验结束时剖杀的雏鸡,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各器官组织的病变性质均属于变质性的病理过程,如脑血管呈不同程度的充血与水肿,神经细胞坏死,以及小脑的液化灶;骨髂肌与心肌的凝固性坏死,肌间毛细血管充血与水肿;胰腺变性、坏死与纤维化;肌胃空泡变性、坏死;肝脏郁血,部分盱细胞变性、坏死。病理组织学的这种变化,是本病临床表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 rRNA 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 的引物并对肉鸡肠道的这4类细菌菌属进行定量测定,检测免疫应激对肉鸡不同肠段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将180只AA肉公鸡随机分4个处理,每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有9只。试验分为NV、CV、LPS和CYP 处理组。免疫应激组分别于18、19、20、32、33和34 d肌肉注射相应剂量的LPS和CYP,NV组和CV组于同日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21、28、35和42 d,每处理组各取6只鸡,无菌操作,宰杀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将待测样品中提取的DNA分别进行4类菌属进行Real-time PCR反应。【结果】与NV相比,4类细菌的基因拷贝数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回肠和盲肠,肠杆菌属:5.03—7.88 copies/mg;乳酸杆菌属:5.48—10.34 copies/mg;双歧杆菌属:4.11—7.98 copies/mg;肠球菌属:5.61—8.79 copies/mg。双歧杆菌属含量为4种菌属中细菌含量最低,乳酸杆菌含量高,盲肠含菌最多,十二指肠含量最少,后期各菌群趋于稳定。【结论】免疫应激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数量在无免疫情况下的含量相对高,LPS和CYP对肉鸡后期的肠道菌群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剖检和组织学观察研究了中华鳖白底板病 .结果表明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出血性贫血 ,其发生发展为一慢性过程 .病鳖胃、肠道严重出血 ,肠粘膜萎缩 ;肝细胞出现弥漫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以及坏死 ;脾淤血、出血、白髓萎缩 ;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炎及脑膜炎 ;肠壁、脾脏、肺脏及肝脏内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感染建立了ALV—J、RE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1日龄肉仔鸡的病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感染使试验鸡的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器官萎缩、对细菌易感性及死亡率等指标显著升高。 动态病理学研究表明:REV感染主要引起骨髓网状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或灶状浸润,ALV—J感染主要引起骨髓髓系细胞灶状或弥漫性显著增生,混合感染时骨髓病变与REV感染基本一致,但相对较严重,并见ALV—J感染病变。各病毒感染组免疫器官均发生了严重的实质萎缩性病变,病变以混合感染组最重,REV组次之。在某些组织器官ALV—J组见嗜酸性粒细胞样的瘤细胞浸润增生,REV组见网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浸润增生,而混合感染组见以上两种瘤细胞增生。从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来看,在致病性上ALV—J与REV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加重,但混合感染早期尚未发现REV对ALV—J致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Cardiac atria of BIO 14.6 hamsters are deficient in natriuretic factor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hearts of 220-day-old hamsters of the BIO 14.6 strain are deficient in 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saline extracts of atria produce one-third the natriuretic and diuretic effects of extracts of atria from age-matched normal hamsters. BIO 14.6 hamsters are known to develop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ith edema when they are about 200 days old, and the venous congestion and edema are preventable by parabiosis with normal hamsters. The humoral mediator, the deficiency of which causes venous congestion and edema in BIO 14.6 hamsters, may be 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养殖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及诊治方法,在3批次现场采集病样(共计41尾)中,选取9尾具典型症状的患病鲟鱼,对其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采样,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自然发病的疑似肝硬化杂交鲟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其组织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3、9号病样表现出明显肝组织病变,肝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典型肝纤维化症状;脾充血,空泡变性、坏死;胃、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甚至脱落;其他器官(鳃、心等)组织轻微淤血、炎症;结合各器官症状和组织病变及参考相关研究,确定本病例为鲟鱼肝病,具体诊断为鲟鱼肝硬化。研究表明,鲟鱼肝硬化的器官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特征为肝淤血和溃疡,肝腹水,肝血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空泡化、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