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萝卜几个亲本及杂种一代的四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萝卜3个不育系A1、A5、A6与2个自交系54、55号配组的6个F1代及亲本为材料,分别在营养生长期取根、叶,生殖生长期取茎生叶、花蕾,对酯酶(EST)、α-淀粉酶(α-Amylase)、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过氧化物酶(POD)进行比较研究。将各时期、各部位的同工酶酶带按Rf值大小排列,酯酶共有21条带,分为快、中、慢3个区;随着植株生长,α-淀粉酶的3条酶带Rf值有增加趋势;COD共有11条带,其中有Rf0.13和0.17两条保守酶带;POD共有8条带,有Rf0.17一条保守酶带。F1代与双亲各种酶谱相比大多表现为双亲互补型,没有发现杂种酶带。  相似文献   

2.
几种小麦族禾草及其杂种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属间杂种F1代和蒙古冰草、航道冰草及其种间杂种F1代、回交一代(BC1)的分蘖期叶片酯酶同工酶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野大麦的酯酶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验证了这两个属间种的关缘关系较远;杂种F1酯酶同工酯酶谱中出现了双亲的2条互补酶带和1条杂种特征带,并有明显偏母本的倾向。亲本蒙古冰草和航道冰草的酯酶同工酶谱了存在明显种间差异。杂种  相似文献   

3.
用人工合成的(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2G2染色体组)和海岛棉(2n=4x=52,AADD染色体组)杂交,获得[(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海岛棉]F1种间三元杂种,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双二倍体与海岛棉无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无色素腺体,但植株有少量色素腺体;而与海岛棉有色素腺体品种杂交产生的F1种子,其种仁和植株均有色素腺体;②F1植株的株型、叶形等性状趋于海岛棉亲本,花器性状如花色却偏向于野生比克氏棉,而花朵大小等为超亲遗传性状;③种间三元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大量单价体,其染色体构型为2n=4x=52=42.8Ⅰ+4.6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向两极分离不均,产生多种类型的不育小孢子,致使杂种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4.
对以(亚洲棉×比克氏棉)F1异源四倍体为母本,用海岛棉及陆地棉有色素腺体和无色素腺体不同类型做父本,杂交合成的种间三交种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各不同组织器官上对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有明显差异,Gl2Gl2Gl3Gl3所产生的在三交种种子上有少量腺体,但包括花器在内的其它器官和组织均为有色素腺体类型;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三交种种子和花器均无色素腺体,而植株也为少色素腺体类型。  相似文献   

5.
亚洲棉茎叶茸毛少而短,比克氏棉茎叶茸毛多而长,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创育的〔(亚×比)〕F1双二倍体(2n=4x=52,A2A2G1G1),茎、叶茸毛多而长,表明比克氏棉这一多毛抗虫性状被表达出来,本文用(亚×比)F1双二倍体与茸毛稀少的栽培四倍体海岛棉杂交,其多而密的茸毛性状能继续在杂种F1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6.
用陆地棉(AADD)1与亚比棉(A2A2G1G1)进行杂交,F1高度不育,然后用陆地棉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在回交后代BC4F1中,各个性状都分离很大,除了表现双亲类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通过调查发现,304%植株保留了比克氏棉的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这说明将这一性状作为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为我们进一步转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香梨杂种后代休眠芽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以香梨3仆正反交组合,29株杂种实生树及其亲本为试材,通过PAGE研究了休眠芽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动态。结果表明:休眠芽是研究梨杂种后代POD酶谱遗传动态的理想试材,杂种POD谱型基因组成复杂,但在遗传上表现为典型的质量性状,杂种后代谱型分离符合1:1的分离规律。杂种表现的“杂种酶带H”可作为鉴别杂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F1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湿光型不育材料C49S的电泳谱带与恢复系材料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之间谱带非常相似,(2)杂交F1谱带主要表现为互补型和偏母本型,互补型的优势较强,偏母本型的优势较弱,电泳分析结果与育种研究和田间资料相符。因此,种子蛋白电泳技术不仅可以鉴定亲缘关系,判断杂种真伪,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3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配组的30个杂种F1植株上的F2种子及其亲本的7个稻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杂种稻米各品质性状的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除粒宽这一性状表现一定的超中亲和优势外,其余6个性状平均表现为双亲中值。但在不同类型的亲本组合间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种间杂交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去雄及塑料袋简便杀雄法获得了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与约翰逊草的种间杂种。研究表明,在40个染色体水平上两种间杂交不存在遗传障碍;杂种F1在生长势和生物产量上表现了巨大优势,在主要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017Ⅰ+1411Ⅱ+0028Ⅲ+287Ⅳ+0004Ⅴ+0007Ⅵ+00007Ⅷ;约翰逊草是一节段同源异源四倍体,将约翰逊草染色体组模式表示为AAA′A′,能解释减数分裂过程中更多的染色体行为。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成功为约翰逊草优良基因向栽培高粱转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棉花[ADG]三种杂种,是山西农业大学棉花育种组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用亚比棉[AG]复合染色体组异源四倍体与陆地棉(中375)杂交创育的棉花新种质。以亚比棉异源四倍体、陆地棉(中375)和棉花[ADG]三种杂种BC2F1为材料,对[ADG]三种杂种及其亲本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棉花[ADG]三种杂种及其亲本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52条。陆地棉核型公式为:2n=4x=52=44m(2SAT)+8sm(2SAT),在第9、22对染色体短臂上各带有一对随体,核型类别为2B。亚比棉异源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52=40m(2SAT)+12sm(6SAT),在第23、24、25、26对染色体短臂上各带有一对随体,核型类别为2B。[ADG]三种杂种核型公式为:2n=4x=52=2M+40m(4SAT)+10sm(2SAT)。在第12、17、23对染色体短臂上各带有一对随体,核型类别为1B。  相似文献   

12.
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G染色体组的野生二倍体比克氏棉种与A染色体组的栽培二倍体亚洲棉种合成 [AG]复合染色体组亚比棉 ,再与 [AD]复合染色体组的陆地棉种、海岛棉种组合成 [A、D、G]三个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 ,拓宽了棉属遗传资源 ,为选育具有突破性状的棉花新品种创造培育出了新种质 ,并探索出棉属种间基因转育的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摄取杂交油菜“皖油9号”及其亲本苗期和花期叶片组织内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1)苗期,“皖油9号”体内的酯酶酶谱表现为亲本间特征带的中间型;过氧化物酶酶谱表现为父本显性。(2)花期,“皖油9号”酯酶酶谱则表现与亲本相同;而过氧化物酶酶谱表现为母本显性。(3)从苗期到花期,“皖油9号”的母本不育系酯酶酶谱变化较大,而其过氧化物酶酶谱的一条低分子量特征带较为稳定。据此,我们可用苗期过氧化物酶来鉴定杂交油菜“皖油9号”种子的恢复度。  相似文献   

14.
对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共有9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44%,与亚洲棉单一同源的占44%,与比克氏棉单一同源的占11%;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有9条酶带,为杂合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56%,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11%,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11%,新生酶带占11%;(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9%,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占18%,新生酶带占9%;(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酶带无,与海岛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36%。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将野生比克氏棉的种子无腺体(无棉毒素),而植株上有腺体的珍贵特性,转育到栽培四倍体棉种上。先用栽培二倍体亚州棉(A_2A_2)与二倍体比克氏棉(G_1G_1)杂交成异源二倍体A_2G_1。将杂种染色体加倍,合成异源四倍体A_2A_2G_1G_1。再与栽培四倍体陆地棉杂交,组成三交种合成异源四倍体。并分析了三种杂种的性状遗传学及细胞学。为培育棉、油、蛋白质三位一体的抗虫新棉种,提供了种质。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品种真伪和纯度检验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电泳技术对油葵品种康地4、5、6、7号及G101的父母本和杂交种在品种鉴定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品种中,种子贮藏蛋白电泳谱带多,但没有明显差别;过氧化物酶谱带数少,在G101杂交种有明显区别父母本的过氧化物酶谱带;酯酶电泳谱带数目较多且清晰,康地6号杂交种中出现了明显的父母本的互补酯酶电泳谱带.利用酯酶谱带对康地6号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其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PD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GZ株、HB株、JL株及HB株与JL株杂交虫株FZ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tenella不同地理株间及同一地理株亲代与子代间均存在DNA多态性。其中不同地理株间种内变异程度较大(SI=O.6225--O.6977)。而同一地理株子代与亲代间也发生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不大(SI=O.9813--0.991O)。同时对本室培育的HB株与儿株的杂交虫株FZl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发现该杂交株与其亲本HB株、JL株的相似值为O.8215,O.7916,大于HB株与JL株间相似值(O.6977)。小于传代虫株间的相似值(O.9813--O.991O),且其扩增务带显示出与亲本株间的相似,且又有不同,表明试杂交虫株是1株既具有两亲本株的遗传性状,又发生了变异的虫株。  相似文献   

18.
为了验证亚比棉×陆地棉杂种F1的真实性,从细胞学和RAPD技术方面对亚比棉×陆地棉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研究。细胞学研究表明,三种杂种(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的核型公式为2n=4x=52=2M+44m(2SAT)+6sm(2SAT),相对长度变异范围为6.12%~2.56%,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2.39∶1,臂比值在1.00~1.82之间,平均臂比为1.35,核型类别为1B。RAPD分析表明,亚比棉×陆地棉杂种F1共扩增出61条DNA带,其中具亚洲棉特异带的占总带数的3.3%,来自比克氏棉的带占9.8%,具陆地棉特异带的占13.1%,来自亚比棉的特异带占9.8%,杂种的特异带占14.8%。细胞学研究和RAPD分析的结果吻合,从而断定亚比棉×陆地棉杂种F1为真正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