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无毒棉与有毒棉不同。它全株所有器官无色素腺和色素腺内所含有的棉酚等有毒物质,种子可以作食品,枝叶可以作饲料,棉籽壳棉杆粉可以培养无酚食用菌。我院无毒棉育种工作开始于1975年,豫无19是1977年冬在温室以河南75为母本,乌  相似文献   

2.
棉花副产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加快对棉花生产的副产品(棉杆和棉子)的研究利用对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棉杆是重要的能源材料,经炭化和气化可增值9倍;棉子是重要的油脂加工原料,棉子油是生物柴油的最好原料,且不与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争地;而无酚棉子蛋白是优质的饲料源。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民植棉效益,从而稳定棉花生产,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育种单位应围绕利用目的适当调整育种目标,选育出多种用途的棉花品种,以适应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 我院无毒棉育种工作是在1975年开始的,至1986年先后育成无毒棉新品种(系)17个,其中豫无19,豫无302、豫无81—8,三个无毒棉品种通过了全国无毒棉联合试验,14个品种参加省级无毒棉品种试验,40个品系参加了省院品系试验。 (一) 通过遗传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无毒棉全株无色素腺性状(即无毒性状)受两对隐性基因gl_2gl_2gl_3gl_3控制。无毒棉与有毒棉杂  相似文献   

4.
棉花对棉虫抗生性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品种的棉花对棉虫的抗生程度不同,这是因为由于品种不同,棉株内抗生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棉花的抗生物质包括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两类,次生物质有棉酚、单宁、槲皮素、芸香甙、杀实夜蛾素等,营养物质中有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脂肪酸等。 棉酚是棉花内抗生性很强的次生物质,存在于棉花的油腺中,棉酚含量与油腺密度成正比。普通棉花蕾中棉酚含量约为0.5%,但抗虫品种花蕾中棉酚含量可达1.2%以上,可使50%或更多的  相似文献   

5.
<正> 棉花株体消除了色素腺和腺体中的棉酚等有毒物质,就成为无毒棉。这不仅改变了棉植物学的分类属性,而且也改变了棉花的经济地位。无毒棉的培育,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的利用价值。它的综合利用大致可归纳成五个方面,即:食品、饲料、药物、菌培、化工。每个方面都包含着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6.
棉酚是棉子、棉壳、棉子饼及棉粕中含有的一种有毒物质,它是萘的衍生物。如果在动物饲料中只添加很少量的棉子饼,并不会引发中毒。棉酚中毒是指长期饲喂大量的棉子、棉壳、棉子饼及棉粕,有毒的棉酚在体内特别是在肝中蓄积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消化紊乱、全身性水肿、肝炎、胃肠炎和酸中毒,出现神经症状或有黄疸。  相似文献   

7.
棉籽仁游离棉酚含量,是选育无棉毒素或高棉毒素棉花新品种的重要生化指标,也是棉籽仁产品作为食品或饲料原料综合利用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通用的苯氨分光光度测定法,在基层单位难于使用。本试验通过对两种测试方法的比较,选择出既准确迅速又经济实用的测试方法,作为育种阶段材料初步测定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种子低酚、植株有酚的棉花新品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湘棉 10号与中 5 65 5杂交子代中选育出植株有酚、种子低酚的棉花新品种湘棉 18。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以显性遗传的无腺体品种中 5 65 5为母本 ,以湖南省主栽品种湘棉 10号为父本进行杂交 ,杂交子代再以湘棉 10号为母本回交 3次 ,从 BC3F4 中选育到根、茎、叶有腺体、种子无腺体的突变株 ,经单株自交纯化 ,于 1995年育成湘X962 8。湘 X962 8棉籽的棉酚含量为 0 .0 3 0 4 % ,低于国家食品标准。 1997~ 1998年参加湖南省棉花品种区试 ,湘X962 8的皮棉产量达 1882 .2 kg/ ha,列参试品种首位 ,分别比常规有酚棉对照湘棉 10号 ( CK1)和有酚杂种一代对照湘杂棉 1号 ( CK2 )增产 15 .81%和 6.77%。湘 X962 8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 ,2 0 0 0年被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湘棉 18。湘棉 18是一个集粮、棉、油生产为一体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 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棉花育种工作者开始了无毒棉品种选育研究。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把无毒棉素的性状结合到普通棉标准品种中去,使无毒棉在获得同有色素腺棉同等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又获得用作加工食品、饲料和高级油脂的优势。目前,这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棉酚和单宁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确定该测定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病性的12个棉花品种进行接菌,测定了叶片和根部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棉花品种棉酚和单宁的含量与对落叶型黄萎病抗病性的关系,并且明确棉株不同组织中棉酚、单宁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该测定方法分析条件做了改进,试验精密度及重复性好(棉酚RSD=1.06%,单宁RSD=1.64%),准确度高(回收率为棉酚98%~102%,单宁98%~102.3%)。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酚含量比未经诱导高;未接菌根部棉酚平均含量比叶部棉酚平均含量高出8.65%,而接菌处理则高出4.56%;且抗病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36,叶片接菌处理r=-0.941,根未接菌r=-0.991,根接菌处理r=-0.939)。未接菌叶部单宁平均含量比根部单宁平均含量高出6.81%,而在接菌处理下高出1.90%。未接菌的抗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92,根未接菌r=-0.988);而在接菌处理下呈现相反趋势,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叶片接菌处理r=0.980,根接菌处理r=0.874)。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抗虫无酚棉花新种质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种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但长期以来全球大面积种植的棉花主要是有酚棉品种,其种仁因含有高浓度棉酚,无法直接作为人类食用油和食品的原料.为创制种仁无酚且抗虫的棉花新种质,该研究以7个显性无腺体棉花新种质和有酚棉品种苏棉22号、泗抗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国家标准《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测定种仁中游离棉酚含量,采用室内幼嫩叶片接虫法鉴定棉铃虫抗性,并测定了相关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结果显示:在7个显性无腺体棉花新种质中有4个种仁棉酚含量低于国家食用标准,其中苏显无154、苏显无156种仁棉酚含量低于0.0003%,是迄今公开报道的种仁棉酚含量最低的棉花新种质;高抗棉铃虫,其抗性水平高于有酚抗虫棉品种泗抗1号;平均皮棉产量为1473.98kg/hm2,比有酚棉品种平均增产9.03%;纤维品质达到普通优质Ⅱ型标准,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有酚棉品种相比,在纤维长度、比强度上获得明显的遗传改良.表明采用棉花聚合育种技术和性状鉴定获得的这两个抗虫无酚棉新种质,农艺性状优良,种仁棉酚含量极低,为棉花成功转变成粮、棉、油兼用型的农作物提供了资源贮备.  相似文献   

13.
腺体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棉花的腺体内因含有棉毒素,影响棉籽蛋白的利用。二十多年来,很多产棉国相继开展了选育基本上不含棉毒素的无腺体棉花品种。无腺体棉育种因起步较晚,综合性状尚不及常腺体棉的优良品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腺体性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有无不利的影响,它关系到无腺体棉育种的前景,也是本研究的目的。鉴定性状的材料,通常采用等基因系。而等基因系是用回交方法要经8—10代才能产生,历时过长,而且少数等基因系未必能真正鉴定某个性状。Burton(1966)指出用“近似等基因群体”鉴定性状。Meredith(1982)用该法鉴定棉花叶型时,在F_2世代每株采收等量棉铃产生F_3种子,供研究之用。本研究的材料是用F_2世代,因此在“近似等基因群体”前冠以“F_2”,以资区别。一、材料和方法 1985年用安无112、安无291两个无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开辟蛋白质资源和提高棉花作物的经济价值,50年代以来,棉花育种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种无腺体高蛋白的棉花类型,以弥补现存棉花品质资源的不足。美国最早开始无腺体棉的研究,Lewton(1912)和 Fulton(1938)先后报道了美国亚利桑那州高原地区印第安人栽培的原始品种“霍皮”棉(Hopi-Moencopi)材料中具有不同数目的腺体。1954年美国 Mc—Michael 从“霍皮”棉中经过连续选择第一次获得了棉花部分器官(胚轴、茎、叶柄及铃壳)无色素腺的突变体。1965年 Mc-Michael 育成陆地棉低酚品种23-B,从而在棉花育种中开辟了低酚棉育种的新领域。目前已发现有8个作  相似文献   

15.
棉子饼粕中棉酚的危害与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价格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棉子饼粕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但由于含有有毒物质棉酚,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综述了棉子饼粕的营养价值、棉酚对动物的危害、棉子饼粕脱毒方法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无毒棉生产概况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无毒棉亦称低酚棉,由于不含棉酚,所以,为其副产品的利用提供了广阔前景。一、育种进展无毒棉育种工作经过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组织攻关,在产量、品质和抗性育种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从国外引进的无毒棉材料兰布莱特GL—5、安通SP—21、马里无毒棉等,由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棉花腺体形成过程中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深入了解该时期棉花的生理变化,为培育优良棉花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3个棉花品种(川棉2802、湘棉18、显无N5)腺体形成时期棉酚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棉花的棉酚代谢及腺体的形成。[结果]腺体形成后,川棉2802在萌发初期其棉酚含量逐渐降低,萌发5 d后其棉酚含量缓慢升高;而湘棉18在种子萌发时期,其棉酚含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并逐渐接近川棉2802的棉酚含量。该结果表明,棉花在种子萌发时通过提高SOD、POD和CAT活性,去除超氧自由基,降低过氧化水平,来减小对膜的损害,增强机体抗脂质氧化能力,增加抗逆境能力。[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棉花腺体形成时期的特点及利用腺体性状的转育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棉花腺体形成过程中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深入了解该时期棉花的生理变化,为培育优良棉花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3个棉花品种(川棉2802、湘棉18、显无N5)腺体形成时期棉酚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棉花的棉酚代谢及腺体的形成。[结果]腺体形成后,川棉2802在萌发初期其棉酚含量逐渐降低,萌发5d后其棉酚含量缓慢升高;而湘棉18在种子萌发时期,其棉酚含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并逐渐接近川棉2802的棉酚含量。该结果表明,棉花在种子萌发时通过提高SOD、POD和CAT活性,去除超氧自由基,降低过氧化水平,来减小对膜的损害,增强机体抗脂质氧化能力,增加抗逆境能力。[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棉花腺体形成时期的特点及利用腺体性状的转育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沿动态     
RNAi方法获得无毒棉花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棉纤维外,还能产生大量含有高质量蛋白的棉籽,但由于其中含有有毒的棉酚而未能充分利用。最近研究人员利用RNAi技术沉默棉酚表达所需的关键酶,使棉酚的表达量减少了98%,剩下2%用于抵御植物昆虫。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基因沉默是可遗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室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新品系KW1、KW2、KW3、KW4、KW5的营养成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棉仁和棉秆酚含量分别为0.018%、0.019 5%,脂肪含量分别为36.5%、3.8%;棉箔的蛋白质含量为42.6%,含有11种氨基酸;棉秆蛋白质含量为14.2%。通过对棉花副产品生产潜力分析可知,推广转基因抗虫无色素腺体棉花,可以很好解决可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粮棉和粮饲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