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正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目的。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分和有机质,将农作物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和农作物产量。而秸秆焚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  相似文献   

2.
稻麦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分和有机质,将稻麦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和农作物产量,一般每年亩还田稻麦秸秆500kg,可提高地力一个等级,对下季作物平均亩增产幅度为10%~15%,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粉碎还田技术的推进,秸秆腐烂病虫害增加、粮食苗期长势不旺、产量减少现象日渐突出,就秸秆粉碎还田的利弊与对策建议分析如下:一、优势1.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与生物性状。秸秆还田有利于新鲜腐殖质在土地内形成,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土壤容重降低,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另外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能源,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循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2.返还土壤养分,节省肥料用量。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而且含有氮、磷、钾等,还能补充其它多种营养元素,因此可以减少肥料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1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的作用首先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产量。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硫等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丰富的肥料资源。此外,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翻耕后,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使一些有机质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更复杂的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及保水、肥、温、气的能力。其次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技术是对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壤对秸秆的分解作用,使秸秆的有机质充分溶解到土壤当中,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磷钾等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变得蓬松肥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徐州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分和有机质,将农作物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有机肥的使用越来越少,化肥使用量呈直线上升,致使耕地中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玉米、小麦等秸秆内含有农作物需要的氮、磷、钾、镁、钙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因此秸秆粉碎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地表板结、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建宏 《当代农机》2009,(11):71-72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使用秸秆切碎机将直立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不仅省去了人工还田所需的刨、捆、运、铡、沤、送、施等多道工序,极大地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作业成本,抢农时,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培肥地力,促进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9.
浅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宋献礼秸秆还田技术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使秸秆在上壤中腐解发酵,从而被土壤吸收,改善土壤的国植结构和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秸秆还...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是解决禁烧后小麦秸秆出路问题的最好办法。并且,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可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量占农业生产量的50%以上,含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是一种能直接利用的再生资源。秸秆还田对土壤成分进行调节、培肥地力,对缓解我国土地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弥补磷、钾肥力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秸秆还田不仅可促进微生物和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疏松土质、降低土  相似文献   

12.
对沈阳地区高粱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剖面养分状况(包括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电导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剖面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中黑膜覆盖增加最大,白膜覆盖次之,秸秆覆盖、施用保水剂依次;土壤剖面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覆膜处理和保水剂处理具有明显的增钾效果,秸秆覆盖増钾作用不甚显著;秸秆覆盖能明显地增加耕层有机质含量,白膜覆盖和黑膜覆盖次之,施用保水剂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显著;各保墒处理对土壤表层盐分的累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秸秆覆盖抑制效果最明显,黑色地膜、白膜覆盖和保水剂依次.  相似文献   

13.
<正>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将秸秆还田后,秸秆中的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各个系列的化学过程转化成土壤需要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粉碎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秸秆粉碎还田是由秸秆粉碎还田机来完成的。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使用为农民争取农时、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的一种新型农田机具,同时它还可以避免由于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是当前推  相似文献   

14.
一、秸秆还田的意义及作用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种地养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走有机肥培肥地力的路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田的基本措施之一。秸秆还田既减少了环境污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玉米的高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质肥料、秸秆还田、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实行粮肥轮作和复种绿肥。而秸秆还田在生产利用上的可行性和适宜范围最广,据测定,2000-3000kg鲜玉米秸秆含纯氮7.35kg、五氧化二磷3.55kg。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用秸秆粉碎机将直立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同时减轻劳动强度,既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又降低了作业成本,是目前农业生产上推广的一项重要技术。但若玉米秸秆还田方法不当,会使下茬小麦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轶楠 《农业工程》2013,3(3):99-100
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争抢农时,而且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及时直接翻压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既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减少土壤水分地面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止地表土壤板结,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根据省农机推广站的要求,赣榆县农机推广站对1ZSD-200型埋茬耕整机、1GZSM-200型埋茬耕整机和1GSH-180型埋茬耕整机等秸杆还田机具进行试验考核,其中  相似文献   

19.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然而连年耕翻及大量使用化肥,致使耕地有机质持续下降,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耕地板结,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在目前土壤有机质不足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已被国内外土壤专家所关注,作为恢复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逐年还田可提高基础地力,降低密度,增加孔隙度、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促进水稻生长。通过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运用合理的技术路线,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力地提高土地农作物生长力。秸杆还田后,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从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大大改善了土壤结构及吸水、粘结等性状,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热、气的能力。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不断提高。据农业部门试验,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有机质增加0.03%~0.15%,土壤容重降低0.06~0.2%孔隙度增加3%~7%,出现土壤疏松,通气性好,耕作比阻减小,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加;同时,秸秆还田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