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建立显性多子房小麦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保证反应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反应成本,在相同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36℃退火1min,72℃延伸2min,45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下,对多子房小麦基因组DNA的RAPD扩增体系各参数进行比较筛选,创建其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50ng,10×PCR缓冲液2.5μl,dNTPs0.2mmol/L,Taq酶1u,Mg2+浓度为2.0mmol/L,ddH2O12.17μl,随机引物10ng。  相似文献   

2.
以荷花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材料,通过对影响ISSR—PCR扩增效果的一些因素,如dNTPs浓度、Mg2+浓度、TαDNA聚合酶用量、引物用量、模板DNA用量以及退火温度等进行筛选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荷花ISSR—PCR分析的最适宜的PCR反应体系:20μL PCR反应体积含O.4mmol·L-1 dNTPs、3.5mmol·L-1Mg2+、1.5U TαqDNA聚合酶、0.4μmol·μL-1引物、3ng模板DNA。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2min,94oC变性30s,54.5℃退火30s,72℃延伸1min,4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置4℃保存。应用该ISSR体系对6份荷花种质进行了扩增,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甘薯最佳TD-SSR-PCR体系,利用L16(43)正交设计研究2×PCR Mix、引物、模板DNA等主要影响因素的适宜浓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增程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样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TD-SSR-PCR反应体系包括:10μL 2×PCR Mix、100 ng模板DNA、0.4μmol/L引物,1μL甘油,总体积20μL;优化后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Tm+5℃~Tm-5℃(每循环退火温度下降0.5℃,Tm选用一对引物中的较小Tm值)退火30 s(退火时间因扩增片段大小而异)、72℃延伸1 min共20个循环,94℃变性45 s、Tm-5℃退火30 s、72℃延伸1 min共1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聚丙烯酰胺电泳上样量以1.5~2μL为宜。在此条件下,利用引物Z37对10份甘薯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的条带清晰、多态性高,表明此条件适用于甘薯的TD-SSR-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巨竹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材料,用引物UBC810(序列为GAGAGAGAGAGAGAGAT)研究了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对该种植物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0μL的反应体系含40ng模板DNA、0.6μmol·L^-1引物,1.0UTaqDNA聚合酶,2.5mmol·L^-1 Mg^2+,0.25mmol·L^-1dNTPs,1×Buffe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4.5℃复性30S,70℃延伸90S,循环40次;72℃延伸10min,置4c℃保存。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与小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coat protein,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构建了小麦茎叶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获得了与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基因片段。从小麦茎叶中提取小麦总RNA,分离mRNA后,利用GATE-WAY技术将反转录得到的小麦cDNA片段定向转移到目的载体,同源重组反应后成功构建小麦cDNA文库。经检测,小麦cDNA文库的滴度为5.86×106 CFU·mL-1,库容量为2.34×107 CFU,重组率为95.8%。根据NCBI上WYMV-CP开放阅读框信息,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CP,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获得了若干阳性克隆,共转化试验初步验证了WYMV-CP与PEPCK、PAL等蛋白的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与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基因片段,为明确WYM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甜菜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菜基因组DNA为模板,研究了ISSR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一套适宜于甜菜的ISSR优化反应体系及程序,并对该优化体系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①优化的ISSR扩增的反应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积中包括2.5mmol/L MgCl2,0.25mmol/L dNTPs,1.5U Taq DNA聚合酶,0.5μmol/L引物,10×PCR Buffer 2μL,100ng DNA模板.②优化的PCR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3min,然后94℃变性30s,45℃退火30s,72℃延伸1min,35个循环后,72℃延伸5min.③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仅用1条引物就能将10份甜菜材料区分开.  相似文献   

7.
根据Banerjees等(1992)的方法,建立了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外壳蛋白(CP)叶绿体离体跨膜运输体系,研究了孵育时间、CP浓度对跨膜运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WMV-CP和BaYMV-CP可分别快速进入离体的小麦与大麦叶绿体中,其跨膜运输所需的孵育时间均最低为5min,孵育时间超过15min后进入叶绿体中CP的量不受影响;加入跨膜体系中CP的浓度与跨膜后进入叶绿体的CP浓度呈正相关,能够实现跨膜的最低CWMV-CP和BaYMV-CP浓度分别为4.2和37.8μg.mL-1。  相似文献   

8.
以假臭草叶片为材料,对影响其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假臭草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和程序,即在10 μL反应体系中,5 ng(/10 μL)模板DNA,1.0 μmol/L随机引物F15,150 μmol/L dNTPs,2.0 mmol/L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4 min,95℃变性40 s,36℃退火40 s,72℃延伸1 min,10个循环,后94℃变性30 s,35℃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  相似文献   

9.
小麦糯性基因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通过一次反应能够同时鉴定3个小麦糯性基因(Wx-A1、Wx-B1和Wx-D1)的多重PCR反应体系,研究了PCR反应组分和循环参数对多重PCR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比例和反应的Tm值是多重PCR成功的关键,当引物浓度比例(SSR/MAG267)为1(0.1 μmol/L∶0.1 μmol/L)~1.22(0.11 μmol/L∶0.09 μmol/L)、Tm为58℃时,Wx-A1、Wx-B1、Wx-D1基因的多重PCR结果最好.该多重PCR方法能快速高效地鉴定3个Wx基因,可用于糯麦选育和小麦品质育种的复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参考一般RAPD反应程序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确定适合台湾麻豆文旦基因组DNA的RAPD扩增程序为(总体积10 ul):模板DNA5 ng,随机引物33 ng,dNTP 1.5 ul,10×PCR buffer 1 ul,MgCl22.0 mmol/L, Taq酶1U.95℃预热2 min,94℃变性30 s,38.7℃退火45 s,72℃延伸45 s,30个cycle后72℃延伸8 min  相似文献   

11.
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是侵染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害病原有多个病毒种类,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由禾谷多黏菌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为害。为明确该病害在山东的最新分布状况,于2013-2016年采用田间调查,结合dot-ELISA和RT-PCR检测等方法对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主要分布在鲁南地区,而鲁中、鲁东、鲁北等为零星发生区。WYMV主要分布在临沂、济宁、泰安和枣庄等地;CWMV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临沂和德州等地;烟台、威海、青岛、临沂为两种病毒的混发区。对CWMV主要分布区域(文登、荣成、胶州、莒南、平原、沂水、福山)的CWMV的CP基因进行系统进化聚类分析发现,CWMV的CP基因同源性为94.7%~98.3%,在进化树中聚类为两组,其中,平原、文登、福山和莒南分离物与日本分离物(登录号:AB299272.1)亲缘关系较近,沂水、荣成和胶州分离物与江苏大丰分离物(登录号:EF121374.1)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危害我国冬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山东小麦生产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水平,给山东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育种、病害防控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于2012-2015年在山东省莒南县板泉镇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品种抗病性鉴定圃,对山东80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和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0个小麦品种中,济麦22、烟农5158、鲁原231、鲁原304、良星99、烟农0428、烟农173、烟农999、阳光10、红地09-5、山农18、山农29、烟农426、烟农836、济南17共15个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18.75%;烟农24、鲁原502、济麦21、泰农1014等31个品种表现中抗,占供试品种的38.75%;其余3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42.5%。感病品种产量的损失率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因素的综合损失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应用,自1997年起对425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和384份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梭条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5份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中有54份表现高抗,占12.7%,116份为中抗,占27.3%.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表现高抗的有102个,占26.6%,中抗的有71份,占18.5%.不同省份之间出现高抗品种的比例差异很大,来自陕西和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均表现高抗,而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的小麦品种中出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通过系统选育和采用抗感品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严格选择,均可以育成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4.
小麦梭条花叶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WSSM)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streak mosaic virus,WSSMV)引起的土传病害,自20世纪末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毒病之一。本文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的鉴定、病害的流行、危害及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抗病鉴定技术和分级标准、小麦抗梭条花叶病遗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抗病遗传机制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近年来小麦梭条花叶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番木瓜畸型花叶病毒(PLDMV)调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州、景洪(云南)、海口(海南)的各17,24,13个番木瓜样品进行DAS-ELISA、RT-PCR和生物测定等分析鉴定,发现来自广州和海口的样品中有21个样品感染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而来自景洪的样品中未发现感染PRSV,在所有样品中都未发现感染有番木瓜畸型花叶病毒的。   相似文献   

16.
从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培育的甘蔗品种福农95-1702中,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病叶,根据NCBI上已登录的甘蔗花叶病毒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进行全长基因克隆。结果表明,病毒分离物FJ10为高梁花叶病毒,全长不包括poly(A),有9 375 bp。整个基因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编码成由3 07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FJ10含有一些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共有的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J10分离物与美国的分离物SrMV-H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1.2%,编码的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6%,与来自中国浙江的甘蔗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89.6%。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株系复杂且不断变化、并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恶劣影响的病毒,其严重的致病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技术是研究其致病机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病毒侵染获得侵染性cDNA克隆,进一步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应基因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由此为SMV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策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应用状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