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郴州地处湘南南端,常年制种面积5.0万亩以上。六·五期间,杂交稻制种为一季夏制,少部分早、中熟组合制种后接插晚稻,但因季节紧张,管理粗放产量甚低。迟熟组合制种后就不再插晚稻,温光资源浪费大。七·五期间,我区制种季别上实行了大改革,即消灭秋制,压缩夏制,扩大春制,提出了积极试验、推广一期父本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增加稻谷总产的配套耕作方式,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温、光资源,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年产量,解决基地农户产种与缺粮矛盾。1990年我们承担地区农业丰收委员会下达的“税型杂交稻制种及杂交晚稻双丰收栽培技术”项目。在资兴、安仁、郴县、永兴、桂阳等10个县(市)实施,杂交稻制种57125.26亩,平均亩产211.8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16.02%。父本亩产达150公斤。制种田栽培杂交晚稻45635.7亩(比上年扩大面积20635.7亩),占制种总面积的79.9%,亩产394.62公斤,比双季晚稻亩产352.48公斤增加42.14公斤,增长11.96%。合计每亩产粮544.62公斤,产种211.8公斤,产值达1472.9元。并涌现一批高产典型。如资兴市州门司乡白被村春制459.2亩汕优64,平均亩产359.6公斤。安仁县制种4387亩,亩产263.4公斤,制种田全部种植杂交晚稻,经地、县组织多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52.3公斤。该县洋际乡界背村清泉  相似文献   

2.
黔阳县位于湖南的雪峰山脚下,是杂交稻起源之地,十多年来,我县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狠抓了组合的梯级建设,在稳定当家组合和组合及时更新换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主要是。坚持以早中熟组合为主,压缩迟熟组合,在制种季节上,以春夏制为主,不搞秋制。1990年有6个乡14个村(包括场所)单位。共计制种7225.5亩,总产杂交稻种子1826399.5公斤,平均亩产252.7公斤,比1989年制种7050.5亩,平均亩产170.2公斤,亩增82.5公斤,增产48.5%。熟坪乡罗翁村648亩“威优49”制种田,平均亩产358公斤,90亩“威优63”,亩产334.5公斤;竹坡村制191亩“威优64”,亩产324.…  相似文献   

3.
特优63是福建漳州市农科所用龙特浦A与明恢63.配制而成的制型杂交稻组合。1989年春由我所与盐城市种子公司联合从福建引进。当年参加盐城市中籼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88.72公斤,比对照汕优93亩增5.83公斤,增产1%,居4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组合)之首。1990年在4个生产试验点的产量均居首位,平均亩产438.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1%(变幅为。6.1—13.3%),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准。1990年组织的特优63制种试验,各试点的制种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汕优63。东台点特优63制种实收亩产168.5公斤,比对照珍汕97A/明恢63增产25.75%。 两年试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我县制种基地北风头村“油 -稻-制”1989年示范面积133亩,1990年扩 大到269亩,两年来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9年“油-稻-制”高产田块验收,中油821亩产油菜籽105.4公斤,产值149.67 元(1.42元/公斤);早稻浙辐802亩产426公斤,产值298、2元(0.7元/公斤),秋制 汕优64,亩产202.5公斤,产值11.74.5元 (5.8元/公斤);对照晚杂汕优64亩产512公斤,产值358.4元。“油-稻-制”亩产值共计为1622.37元,除去制种每亩投入多100元,实为1522.37元,与“油-稻-杂”比较亩增产值716.1元。 1990年“油-稻-制”…  相似文献   

5.
汕优T28(珍汕97A/T28)系浙江省台州地区农科所配组的晚籼杂交新组合。1986-198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为467.5公斤和491.36公斤,比汕优6号亩产432.11公斤和459.75公斤分别增产9.89%和6.88%。经联合方差分析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省区试均居11个参试组合之首。日产量为3.572公斤和3.855公斤,比汕优6号3.261公斤和3.486公斤分别增加0.311公斤和0.349公斤。1987年台州地区农科所汕优T28示范2.52亩,平均亩产561.5公斤;温岭县西溪下岳邵传方种植1.04亩,平均亩产511.5公斤。该组合全生育期两年分别为130.9天和128.4夫,-’比汕优6号早熟2.29天和3.…  相似文献   

6.
漳州地区杂交水稻制种产量,1987年,虽由亩产40多公斤提高到85公斤,但仍低于全省平均96.5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128公斤的水平。制种产量不高不稳,制种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由原来上万多亩制种田下降至2000亩左右。每年都要向外省调进10—150万公斤种子,影响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前解决高产和高纯度的制种技术对促进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闽南杂交稻制种技术问题作若干探讨。一、杂交稻制种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气候在日平均温度27——28℃,相对湿度70—80%。日照充足。根据漳州市气象台1977—1987年十一年气象资料统计,漳州市平原地  相似文献   

7.
汕优桂44     
汕优桂44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4年用珍汕97A和新选育的恢复系84—4(即桂44)配组而成,属感光型杂交晚稻组合。1988年经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一、试验试种情况 1984年参加水稻所杂交晚稻型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52.5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63.5公斤,增产16.3%。1985~1987年参加广西杂交晚稻区试,三年22个区试点平均亩产均比对照种增产,名列第一。1985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21%;1986年桂南8个试点平均亩产383.4公斤,比对照汕优30选增产7.12%;1987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319.2公斤,比对照汕优3…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情况. 我们在1987年汕优63制种攻尖田亩产257公斤的基础上,于1988年进行攻尖田亩产300公斤的课题研究。经省、市、县农业局、科委、种子公司验收,东王村二组吴立存(以下简称甲田)4.1亩和谷庄村合心组崔志顺(以下简称乙田)1.7商制种田,平均单产305.6公斤,创我乡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9.
1988年我站400亩威优1126春制,在抽穗扬花期天气反常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151公斤,名列我县杂交早熟组合制种产量的首位。现将主要情况和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一、生态条件制种田安排在碧塘乡茶园村,为新开辟的制种基地。常年无霜期306.6天,年均温17.6℃,年降雨量1417.5毫米。抽穗扬花期的7月上、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28.6℃和28.9℃,相对湿度为75%。制种田为沙壤土和壤土,前茬为冬泡和少部分冬干田。 二、播差期和始穗期 根据我县气候规律和制种安全抽穗扬花期的要求,父本于4月15日播种,母本4月30日播种,父母本播种时差15天,叶差3叶。5月13…  相似文献   

10.
汕优72     
该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其恢复系“明恢72”是用(C堡×N)F4×明恢63选育而成的,为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 一、产量表现:1986年所内品比,汕优72比汕优63亩增25公斤,增产5.6%。1987年与汕优63平产,1988年参加三明市连晚区试,亩产470.03公斤,居首位,比汕优63亩增9.27公斤,增产2.01%,且比汕优63早熟4天。198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预试,亩产557.34公斤,比汕优63亩增4.36公斤,增产0.62%。浙江庆元县种子公司单晚观察试验,汕优72与汕优63平产,大田示范4.05亩,平均亩产518.95公斤,其中隆宫乡刘刚军户亩产达623.4公斤。沙县种子公司示范7.9…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我县杂交水稻制种,全县实收面积5200亩,亩产种子112.2160万公斤,平均亩产215.8公斤。其中早熟组合面积432亩,亩产165.2公斤,中熟组合面积3171.4亩,亩产231.6公斤,迟熟组合面积1597亩,亩产198.1公斤。比历史上最好的1988年亩产214.6公斤亩增1.2公斤,并出现亩产225公斤的乡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位于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的宝清县境内。该场1987年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试验攻关面积15万余亩,占全场大豆总播种面积的75.7%。参加攻关的33个生产队中,一分场一队和四分场二十五队的14,597亩攻关田亩产超过了200公斤。亩产超过175公斤的生产队15个,合计面积76,592.5亩。攻关田产量最低的生产队亩产为129.0公斤。全场攻关田平均实产176.3公斤。  相似文献   

13.
汕优102是萍乡市农科所于1986年,用珍汕97A和102测配选育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经两年区试和多年试种表现较好,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高的达600公斤。1991年江西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和部门对汕优102进行田间现场考察验收,一致认为是目前较有推广前途的新组合。 一、产量表现 1989年,在安源镇新生村和郊区乡后埠村试种5. 71亩,亩产分别为551.3公斤和504.5公斤,比对照73-07分别增产12.3%和9.3%。 1990年在全市试种367.5亩,平均亩产513.4公斤,比73—07亩增107.7公斤,增产20.9%。1991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42.65公斤,比对照增2.09%,名列第三,同…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我县杂交水稻制种3107.69亩,总产146.76万斤,平均亩产472.2斤,比1984年制种总产增加49.3%,单产增加20.7%。这是制种十年来,单产首次突破了400斤大关。同时组合也根据生产需要,作了较大调整,增加配制“汕优63”新组合437.68亩,喜获亩产501.6斤的好收成。各组合的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5.
我市多年来杂交稻制种单产不高,1985年全市制种2530.6亩,平均亩产仅68.16公斤,其中441.7亩威优组合,亩产仅58.07公斤,1986年我们着重研究了“威优64”的高产制种技术,现将结果报导为下。一、“威优64”高产制种的设计“威优64”制种亩产250公斤的设计 1.安排理想的花期分析我市九年的气象资料,8月中、下旬至九月阴雨天少,日平均气温28.11~27.58℃,因此,“威优64”秋季制种,花期安排在8月20日至9月10日之间是最理想  相似文献   

16.
D297优67系福建省尤溪县管前乡农技站用四川农业大学的D297A与明恢67配组而成。1989年参加华南4省区联合鉴定,比对照汕优63增产一成以上。1989年参加福建省晚稻15个点区试,单产居首位,小区平均亩产447.0公斤,比对照汕优32增产5.01%,比汕优63增产3.85%。该组合全生育期137天,株型紧凑,叶片细长,株高110厘米,穗长25厘米,每穗总粒数13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9克。一般亩产可达45~500公斤。该组合分蘖力强。后期熟色好,抗病性较强,制种产量高,1989年管前乡中稻制种单产高达403.87—409.59公斤。是个有发展前途的组合。D297优67在福建省区…  相似文献   

17.
汕优秀2号     
汕优秀2号(原名汕优华2号),是江西省宜春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秀恢2号(华矮17/IR24)测交选育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 一、产量表现 1984和1985年参加省级杂交早稻联合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1.455公斤和462.98公斤,比广陆矮4号增产13.76%和9.96%。1985和1986年参加全国南方杂交早、中稻区试,14个点,平均亩产分别为464.52公斤和493.8公斤,比威代35减产6.72%和3.16%。 1985年大田示范12.79亩,平均亩产488.065公斤,其中4.73亩,亩产546.15公斤。1986年大田示范35.22亩,平均亩产461.85公斤,其中5.2亩亩产523.5公斤。同年推广3500亩…  相似文献   

18.
安仁县地处湖南东南部,位于东经113°05-113°36,北纬26°17-26°50。全县一年平均气温17—18℃,日照1663.3小时,降水量为1300—1700毫米。1990年,、全县落实杂交稻春制4306亩,根据省种子公司下达亩产250公斤的计划,深入开展高产服务,继续全面推广一期父本及其配套制种技术,经有关单位现场验收,平均亩产263.1公斤,总产种子113.29万公斤,比1989年亩增58.05公斤,增产28.3%。现将主要经验归纳如下: 一、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春制有利条件 春制在我县已推广6年,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增产增收。 1.产量高。近年早、中熟组合春制亩产225公斤以上,比夏、…  相似文献   

19.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20.
汕优桂34是我地区当家组合,在广东、福建、湖南等省也在扩大推广。该组合制种只要掌握父本特点,易获高产,还可以早制晚用。我公司连续3年在全州县绍水镇制种600亩以上,平均亩产超过150公斤,1989年为225公斤,最高亩产达364.5公斤。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一、掌握父本桂34的特征特性 桂34是广西水稻所用,IR30×IR24育成。株高100厘米,根系发达,特耐肥抗倒,茎杆粗壮,穗大花粉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分蘖力强。后期青枝腊杆,抗瘟稻病,抽穗有卡颈现象。对赤霉素不敏感,齐穗后花粉集中,花期短。 二、安排好播差期及父本播期 早制晚用,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