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豫中植烟田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中烤烟种植区土壤颗粒空间变异性特征的分析表明:>0.1 mm和0.01~0.05 mm粒级的都符合高斯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155700和763500 m;0.05~0.1 mm粒级的符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为370500 m;0.001~0.01mm粒级的符合球形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为10600 m。豫中植烟区土壤表层0.01~0.05 mm和0.001~0.01 mm粒级的颗粒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土壤表层<0.001 mm粒级颗粒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土壤颗粒0.001~0.01 mm粒级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西南部一带,0.05~0.1 mm粒级的土壤颗粒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0.1 mm粒级的土壤颗粒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一带。  相似文献   

2.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和颗粒中的碳、氮及腐殖质组分含量,并分析、比较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方法】以黑土区连续9年的耕作试验为平台,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超声波方法分离土壤颗粒,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中的碳、氮、胡敏酸(HA)、富里酸(FA)、铁结合胡敏素(Hi)、黏粒结合胡敏素(Hc)和不溶性胡敏素(Hr)的含量。【结果】>53 μm粒级颗粒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明显低于<53 μm粒级颗粒,而>53 μm和<53 μm粒级团聚体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则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形成团聚体的过程,弱化了粒级之间有机质的差异。相同粒级比较,在>53 μm粒级中,团聚体比颗粒含有更多的腐殖质,且PQ值和腐殖质化程度大于颗粒;但在<53 μm粒级中,团聚体和颗粒中腐殖质的含量和PQ值则处于同一水平,说明在较大粒级中,由于同样也包含了小颗粒的作用,强化了团聚体与颗粒中有机质的差异。【结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碳、氮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随粒级变化的规律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差异及其腐殖化程度差异会随着团聚化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3.
研究土壤重金属团聚体颗粒组微域环境的空间分异,对阐明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铅(Pb)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组分中分布及其与蔬菜吸收相关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选取22种典型土壤,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添加硝酸铅的方法,测定分析了这些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组分中Pb含量及其与两种叶菜(苋菜和空心菜)Pb吸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粒径大小对于Pb在土壤中分布有显著影响:各粒级Pb含量为71.3~2245.4 mg· kg-1,根据各粒级组分分布,可计算出2~0.5 mm粒级Pb含量占全量的比例为1.21%~28.96%,0.5~0.25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1.98%~22.15%,0.25~0.05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3.29%~38.41%,0.05~0.002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4.94%~68.17%,<0.002 mm粒级Pb所占比例为2.30%~56.50%.Pb在红壤等14种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径减少大致呈递增趋势,黏粒组的团聚体普遍呈现出Pb富集现象;在潮土等8种土壤中,Pb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分布呈现双峰分布趋势,在黏粒组和粗砂组团聚体中都出现富集现象.此外,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活性氧化铁等对不同粒级团聚体中Pb的富集系数有显著作用.粉粒组团聚体中Pb含量与叶菜类蔬菜Pb的吸收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王艳红  郑国璋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319-5321,5353
[目的]研究临汾盆地褐土剖面磁化率与粒度垂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方法]在临汾市尧都区农田取120 cm深的土壤剖面,每5 cm连续采样,对所取的24个土样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结果]磁化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50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50、1~10、〈1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增。地表以下0~30 cm为砂土,30~120 cm为粉土。磁化率与1~10、〈1μm粒级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0~50μm粒级含量不相关。频率依赖系数XFD1.0与〉50μm粒级含量呈负相关,与10~50、1~10、〈1μm的粒级含量呈正相关;XFD0.1与10~50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μm粒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磁性颗粒主要赋存于粗颗粒物质中;磁化率及粒度对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 14年 2 9茬稻 麦水旱轮作田间试验 ,研究长期连续定位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各形态有机氮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后土壤酸解有机氮总量比对照增加 10 %~ 34%。施肥对不同形态有机氮的影响取决于肥料类型 ,单施化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增加最大 ,其它形态氮素变化较小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后 ,酸解铵态氮明显下降 ,氨基糖态氮显著增加 ,氨基酸态氮含量也增加。从形态分布上看 ,土壤中以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占优势地位 ,铵态氮次之 ,氨基糖态氮最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氨基糖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超过酸解铵态氮 ,同时还使得土壤中非酸解氮的比重增加。土壤不同粒级中酸解氮的含量高低顺序为 :0~2 μm >2~ 10 μm >5 0~ 10 0 μm >10~ 5 0 μm粒级。长期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同化进入各粒级中不同形态氮的数量因肥料种类而异 ,化肥氮主要进入 0~ 2 μm的粘粒 ,有机肥氮则同化进入各粒级中的氨基糖态氮及 2 μm以上各粒级的氨基酸氮中。土壤各粒级中均以氨基酸氮比重最大 ,其它形态氮在不同粒级中无明显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农田,分析土壤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探讨四环素在土壤中的胶体运移性变化。[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施用有机肥(OF)3种处理,湿筛沉降法筛分制备0.053~2 mm,0.002~0.053 mm和0.002 mm(土壤胶体)3个粒径组土壤颗粒,采用静置沉降和动态激光散射技术分析土壤颗粒的分散稳定性,探讨不同电解质条件下土壤胶体的凝聚动力学,用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不同电解质溶液下土壤胶体表面电位的变化。最后,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不同粒径组土壤颗粒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结果]CK处理中土壤胶体含量最高,且更容易凝聚,稳定性最差;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大颗粒(0.053~2 mm)含量,减少了土壤胶体的释放。土壤胶体临界凝絮浓度从大到小的处理分别为OF、NPK、CK。土壤颗粒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在OF处理中最强;土壤胶体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均远大于其他粒径的土壤颗粒和原土。[结论]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土壤大颗粒的形成,未团聚土壤胶体粒级更小,zeta电位更负,在水体中稳定性更强,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也更强。因此,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胶体的释放,并能提高胶体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对污染物四环素的吸附,从而影响污染物四环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  相似文献   

7.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增加,物理性砂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向粘质化、紧密化发展.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中度与强度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轻度与强度之间除粗砂粒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阶段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最敏感时期.黑色石灰土中的物理性粘粒普遍低于黄壤,而物理性砂粒则普遍高于黄壤,且除粗砂粒外的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两类土壤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垦和放牧较樵采和火烧更易使土壤中的小颗粒聚集,总体表现为开垦>放牧>樵采>火烧.土壤颗粒组成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8.
邓照亮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27-130+135
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类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为基于团粒结构初步鉴别土壤质量提供一种参考。本研究比较了海南连作蕉园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砖红壤还是沙壤,抑病型土壤>2.000 mm和>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比导病型土壤高,其中>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差异更加显著;在0~<0.25 mm和0.25~2.00 mm粒级之间,抑病型土壤比导病型土壤含有更多大颗粒;二者在0~<0.25 mm之间粒度分布差异更加明显。由此表明,含有更多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土壤质量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螯合剂( EDTA、NTA、DTPA)对小麦幼苗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效应,并通过湿筛和离心法对种植后的土壤颗粒进行了分离,分析不同粒径土壤颗粒重金属含量,从重金属粒径分布的角度探讨螯合剂活化土壤重金属的机制.结果表明,施加螯合剂导致植株根系重金属含量增加.与对照相比,施加螯合剂导致重金属在土壤大粒径颗粒中的含量有所减少,而在小粒径颗粒中含量升高,尤其是在黏粒级颗粒中,例如:DTPA处理组,沙粒级Cu含量为对照组的70.9%,而细粉沙级和黏粒级Cu含量为对照组的1.26倍和2.40倍;EDTA处理组,沙粒级和粗粉砂级Cu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76.9%和87.8%,而细粉沙和黏粒级Cu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41倍和1.51倍;砂粒级颗粒中Pb含量为照组的78.0%,但粗粉砂级、细粉砂级和黏粒级3个粒径颗粒中Pb的含量为对照组的1.24、1.28、1.23倍.施加螯合剂也导致土壤黏粒级颗粒中Fed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使用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定量化描述土壤的物理风化程度。[方法]以分布于辽宁省的古红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杨培岭等确定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计算方法计算古红土的颗粒大小分形维数,并分析维数与土壤各粒级含量、母质、质地、砂粉黏比、粉黏比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辽宁省古红土的颗粒大小分形维数介于2.6255~2.8640,随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变大。[结论]分形维数的大小能反映成土母质风化的难易,不能简单用以定量描述土壤的质地特性,但可以用以代替土壤的砂粉黏比定量描述土壤的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覃其云  曹继钊  梁燕芳  王会利  唐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66-1568,1578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内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情况。[方法]利用径流小区进行定点连续监测研究,分析了间种牧草对桉树林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桉树纯林(2 919.50 m3/hm2)>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2 219.42 m3/hm2),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该地区同期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基本一致。土壤侵蚀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125 t/hm2.a)>桉树纯林(3.835 t/hm2.a),桉树间种牧草流失的泥土比例高,而桉树纯林流失的径流比例大。水土养分流失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388 5 kg/hm2.a)>桉树纯林(4.303 1 kg/hm2.a),与土壤侵蚀量大小规律相一致,并得出养分流失大小为有机质>Ca>K>N>P>Mg>Zn>B>Cu。[结论]该地区不同植被型桉树林的地表径流量差异明显,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必武  丁平  许国雄  张晴  专启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290-9291,9294
[目的]通过开展中稻“3414”试验,合理确定土壤养分等级和施肥量,为指导仙桃市中稻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土壤肥力的中稻田块进行多点中稻“3414”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中稻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相对产量的相关性,建立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不同土壤肥力的施肥指标.[结果]仙桃地区中稻土壤氮磷钾均处于缺乏状态.适当施用氮磷钾肥可显著提高中稻产量.[结论]根据中稻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可将碱解氮划分为低(30~60 mg/kg)、中(60 ~ 120 mg/kg)和高(>120 mg/kg)3级;将有效磷含量划分为低(3.5 ~7.5 mg/kg)、中(7.5~15 mg/kg)和高(>15 mg/kg)3级;将速效钾含量划分为低(25 ~ 55 mg/kg)、中(55 ~ 110 mg/kg)和高(>110 mg/kg)3级.当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低、中和高等级时,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210 ~ 225、195 ~210和180~ 195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低、中、高等级时,磷肥推荐用量分别为75 ~90、60 ~75和小于60 kg/hm2;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低、中和高时,钾肥推荐用量为82.5 ~ 97.5、67.5 ~82.5和小于67.5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填闲作物对植烟土壤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浏阳市植烟土壤科学轮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防雨棚内大棚桶栽试验,模拟旱地和水田环境,研究植烟红壤及紫色土上种植水稻、萝卜、小白菜、红薯、大白菜、玉米等6种填闲作物时不同深度土壤氮转化迁移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填闲作物对土体残留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收获后取植株样测定植株全氮含量,并测定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旱地红壤上填闲作物干重、全氮含量和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紫色土。不同土壤类型,作物吸氮规律存在差异,红壤上小白菜吸氮量最高,为68.52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43.93kg/ha;紫色土上萝卜总吸氮量最高,为48.78kg/ha,大白菜总吸氮量最低,为24.22kg/ha。6种填闲作物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萝卜〉大白菜〉红薯〉小白菜〉玉米〉水稻。【结论】适宜与烤烟轮作作物为萝卜,其全氮吸收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的烟叶致香物质含量,以及烟叶中致香物质与其评吸质量档次的关系。[方法]对不同烤烟品种和质量档次的烟叶样品进行致香物质化验,从检测出的67种化合物中选取其中的9种,应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初步探究了不同品种间9种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以及致香物质含量对卷烟评吸质量档次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分析的9种致香物质在烟叶中的含量排序为:糠醛异佛尔酮2-甲基四氢呋喃5-甲基糠醛芳樟醇沉香醇(氧化)-12-甲基-2-庚烯-6-酮壬醛1-戊醇;不同品种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排序是:云烟85K326云烟87红大CB-1。[结论]研究阐明了烟叶中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对特色优质烟叶的影响,并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崔琳  韩瑛  徐兰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00-12302
[目的]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及贮量的影响。[方法]以黑土区草地、耕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碳储量的分布和积累进行研究。[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以〉2mm团聚体为主。土壤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分配并不相同。相较于林地土壤,草地和耕地均降低有机碳在小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而增大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变化规律与团聚体组成比例相吻合。[结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团聚体组成比例。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黑土有机碳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贮量。  相似文献   

16.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问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_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kg/hm^2,生产100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唐崟  张宝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862-8864
[目的]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对低丘坡地红壤硒的保持效果。[方法]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了不同水保小区的土壤总硒水平,找出不同水保措施改良土壤硒保育效果的差异,同时找出土壤硒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结果]各种措施保育土壤硒效果顺序为: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前埂后沟〉标准水平梯田+梯壁百喜草〉纵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柑橘净植〉横坡间种(套种黄豆和萝卜)〉标准水平梯田+梯壁清耕〉百喜草带状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果树-草)〉百喜草全园覆盖〉全园裸露。[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方山区果业开发中采取科学的水保措施、有效保护土壤硒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苏伟  陈明辉  沈贵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92-12594
[目的]为了解长春市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u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春市郊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中Cu含量,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ORING作图软件对60个采样点Cu含量进行处理,并且绘制其正态分布图,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Cu含量分布特征。[结果]长春市郊农田土壤中cu含量范围为41.71~116.77ms/kg,平均含量为53.35mg/kg,全部样点的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Cu含量表现为菜地〉水田〉旱田。[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不同农田类型土壤中Cu含量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生物炭对菜园土化学肥力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炭对菜园土化学肥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菜园土添加生物炭后土壤pH、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有效磷、水溶性磷、交换性Ca、Mg等养分含量的变化。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施生物炭)、T1(0.10%生物炭)、T2(0.25%生物炭)、T3(0.50%生物炭)、T4(1.00%生物炭)。[结果]不同处理的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加,表现为T4〉T3〉T2〉T1〉CK;土壤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表现为T3最高,CK最低;有效氮和交换性Mg无显著性变化;与不施生物炭对照相比,适量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的交换性Ca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菜园土化学肥力和化学性状,并且在T3(0.50%生物炭)施用条件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