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实验观测了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对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的生长影响。结果显示粗皮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碳氮比是35:1;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分别为32℃、6.0。试验为粗皮针层孔菌的菌种生产、液体发酵、子实体人工驯化栽培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分离的野生桑黄菌swp-9从不同的温度、pH值、不同的碳源和氮源以及原种培养基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显示桑黄菌swp-9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5;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甘露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最适原种培养基为麦粒培养基。本项目研究的数据为桑黄菌swp-9的菌种生产、菌丝体发酵、子实体载培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菌种不同性状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而菌种生产技术又决定着菌种的质量,金耳(Tremella au rantialba)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菌丝组成,其营养需求、生长条件较复杂,导致生产使用的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通过筛选母种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并对几种较适宜的碳源、氮源进行优化组合筛选;原种配方及最适配方的碳氮比筛选,原种生长的pH、培养温度筛选,并进行变温处理,最后将几种不同性状的菌种进行出菇验证.结果 表明,母种的最适碳源为半乳糖,果糖、麦芽糖次之,最适氮源为酒石酸铵,酵母膏、氯化铵次之,最适碳源、氮源组合为半乳糖+酒石酸铵.原种最适pH值范围为5.5~6.5,原种适宜的恒温培养温度范围为18℃~22℃,变温培养时间为6d^9d,最优原种配方碳氮比为390∶1,其对应配方为木屑91.4%、玉米粉6.6%、石膏1%、糖1%.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茶树菇ASW05菌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含水量、碳源、氮源等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茶树菇ASW0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玉米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  相似文献   

5.
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采自云南丽江的野生子实体鉴定为鳞皮新香菇(Neolentinus lepideus)。通过组织分离和菌种纯化,获得菌株JZ505,对该菌株的菌丝培养条件进行了探究并进行了人工栽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或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适宜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 5.0~6.0,经栽培成功得获得了该菌株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温度、碳源、氮源、碳氮比和pH值等条件下观测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的菌丝长势、菌落状况、色素产生和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硫磺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30:1,最适pH值为5.3.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山东省潍坊市滨海新区柽柳防护林的柽柳核纤孔菌(Inocutis tamaricis)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利用正交实验确定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进行驯化并测定子实体水提物得率和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柽柳核纤孔菌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葡萄糖、酵母膏、pH5.5和35℃;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后熟阶段(15~20 d),接种85 d左右子实体成熟;子实体水提物得率为2.46%;0.2、0.3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大,0.30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和利用柽柳核纤孔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及环境因素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观测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温度、pH、光照、培养基含水量等7个方面对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鲍氏针层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碳氮比在15/1~20/1有益菌丝的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pH值和培养基含水量分别为28~32℃、5.0~6.0和65%;一定的光照使菌丝颜色加深,但不会抑制菌丝的生长。结论:为鲍氏针层孔菌的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一株野生平菇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温度、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条件下的菌丝生长情况,正交优化最佳因子组合,并初步考察人工栽培的子实体。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最适初始pH为7.0,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因子组合为:葡萄糖20 g/L,酵母膏5.0 g/L,磷酸二氢钾1.5 g/L,初始pH6.5;人工栽培子实体生长整齐,大小较均匀,菌柄短,肉质嫩,韧性好,采收三潮菇的生物学效率为149.27%。  相似文献   

10.
林地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林地蘑菇103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结果表明,林地蘑菇103菌株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是淀粉和蔗糖,适宜氮源是硫酸铵和豆饼粉,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为5.1—7.1。林地蘑菇103菌株子实体形成温度19—29℃,最适20—25℃;子实体形成期最适空气相对湿度80%一90%。  相似文献   

11.
李晓  张士颖  李玉 《中国食用菌》2010,29(1):20-22,44
烟色离褶伞最适培养条件是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C/N调整到40:1,最适pH为6,最适培养温度25℃。烟色离褶伞为变温出菇型食用菌,最适出菇温度(17±5)℃,最适出菇光照度300Ix~500Ix。烟色离褶伞腐生类型和鸡腿菇相似,应为草腐菌类,人工栽培时宜选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主的栽培原料。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丁香蘑菇野生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条件,以达到野生丁香蘑菇驯化栽培出菇的目的。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温度25℃、pH 6、碳源蔗糖、氮源酵母粉、生长因子蘑菇汁,无机盐为硫酸镁,有机物固体培养基为麦粒+牛粪是最佳条件;正交实验表明,4种因子对丁香蘑菇菌株影响程度不同,生长因子>氮源>碳源>无机盐,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出菇栽培试验,分别将草炭土(主料)与羊粪、牛粪、发酵料、草木灰等按3∶1配比,菌丝生长时最适温度20~25℃,pH 6.5~7.5,出菇时最适温度17.5~22.0℃,湿度90%~95%。  相似文献   

13.
以5株梯陵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为材料,研究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态特征的影响,筛选适宜培养各菌株菌丝体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pH,碳源和氮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起始pH方面,菌株F011、85和W16H2为6~7,菌株Q为8~9,菌株301为7~8;菌丝生长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葡萄糖适合所有菌株生长,菌株F011、Q、301和W16H2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菌株85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14.
桑黄漆酶的发酵条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方法通过不同碳源、氮源、pH值、温度等因素对桑黄产酶量的影响,研究桑黄合成漆酶的最适发酵条件。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桑黄合成漆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初步筛选出了桑黄合成漆酶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为玉米粉1%、麦麸1%、葡萄糖2%、蛋白胨0.5%、酵母膏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添加Cu2+浓度60μmol.L-1,维生素B1 1 mg.100-1.mL-1,漆酶产量最高,为7 666 U.L-1。  相似文献   

15.
以蟹味菇培养料为试材,采用常规高压、阶梯式高压和常压灭菌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栽培试验研究了培养料不同的灭菌方式对蟹味菇菌丝体产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体后熟期,阶梯式高压灭菌培养料中菌丝体的3种木质素酶和4种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315.12、123.27、19.15 U·L~(-1);滤纸酶、内切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132.57、64.02、34.37、29.02U·L~(-1)。在阶梯式高压灭菌处理下,蟹味菇的农艺性状均高于常规高压灭菌与常压灭菌。蟹味菇子实体的平均丛质量依次为高压灭菌(184.58g)常规高压(174.72g)常压灭菌(170.24g)。  相似文献   

16.
对巨大13蘑Tsw-06的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巨大口蘑Tsw-0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黄豆粉,最适培养基含水量为7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山兰菌根菌,设置温度、光照、碳源、氮源和pH值等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山兰菌根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及培养性状,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山兰菌根菌在5~30℃都能生长,最适温度是20℃;在各种光照条件下均能生长,其中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山兰菌根菌生长最好;适宜生长的pH 5.0~6.0;在碳源方面对葡萄糖利用最好;在氮源方面对甘氨酸利用最好。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豇豆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新发现的病害——豇豆轮纹病的发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
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
菌丝在豇豆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浸膏最佳,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为8~10;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豇豆种子煎汁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值为9,光暗交替培养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10;菌丝致死温度为65 ℃,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19.
灵芝液体培养营养需求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体培养的适用碳、氮源,最适浓度及其最适发酵周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灵芝液体培养的适用碳源是玉米粉,适用氮源是黄豆饼粉,其最适浓度均为3%,最适发酵周期为108h。  相似文献   

20.
采用ITS序列对分离到的菌草食(药)用菌中的真菌性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食(药)用菌上分离得到的真菌性病原菌主要包括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和侧耳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icola)。分别对4种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其中哈茨木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9℃,最适pH值为7,能较好地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以及磷酸氢二胺;蜡孔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6,能较好地利用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乳糖,以及氮源酵母膏、牛肉膏和蛋白胨;赭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pH值为8,能较好地利用碳源蔗糖、麦芽糖、果糖、乳糖、甘露糖,以及氮源酵母膏、牛肉膏和蛋白胨;侧耳木霉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7,能较好地利用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以及氮源磷酸氢二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