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又称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自然源性的二类传染病。其特点是临床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布鲁氏菌可感染人类、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如发热、流产与不育、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害。该病对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均可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奶牛布病检疫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它危害严重、流行广,每年因布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而且近十几年来布病又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懒汉病”和“羊病”。布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分别被列为依法管理的乙类和二类传染病,布病属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的防制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Brucella)引起的以家畜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凡是有家畜的地方几乎都有布鲁氏菌病存在。布病对人、畜都有很大的损害,人患布病后,久治不愈可使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畜患布病后会严重影响人类对动物蛋白、奶、肉以及皮毛的需求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引起布病的所有布鲁氏菌中,对人和家畜威胁最大的是羊种布鲁氏菌.近年来我国针对布病防控颁布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但布病尤其是羊布病的发生率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论文主要介绍国内常用的羊布病的防控方法和策略,并结合国外成...  相似文献   

6.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妊娠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布病是公认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的布病病例几乎全部由患布病的阳性动物所致,人感染后反复发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牛、羊群中暴发布病将导致妊娠母畜大量流产,产奶量降低,经济损失严重。如果布病流行,则会严重制约畜牧业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影响从养殖到产品的流通和消费。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近几年疫情急骤回升。作者综述了布病的研究现状及其流行趋势,初步探讨布病综合防控面临的主要困境。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怀孕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牛种布鲁氏菌次之。为加大牛羊布病防控和净化力度,2007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患病动物扑杀补贴政策,落实了牲畜布病的扑杀补助,这一政策明确规定了布病的确诊认定以及补助资金的评估和发放程序。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类传染病。到目前为止有的地区布病传播处于流行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对畜牧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布病的检测工作也是预防布病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胞内生存的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和家畜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以引起人的波浪热、母畜流产以及公畜睾丸炎等症状,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并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全球布鲁氏菌病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各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布鲁氏菌病流行。疫苗免疫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防控措施之一。因此,文章就国内外布鲁氏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效果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疫苗改造和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较为广泛的流行范围。近年来,由于我县及周边地区的牲畜养殖和交易日渐频繁,牛布病疫情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本文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总结了牛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诊断要点和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Genus Bru-cella)细菌所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大多数动物或人感染布病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流产和不育,很难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羊感染布病后,以母羊发生流产、不育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不仅影响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人患布病十分痛苦,布鲁氏菌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引起各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式功能障碍,轻者发冷、发热、关节疼痛、出汗、全身乏力,重者可造成终生残疾或死亡。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感染布病转为慢性型后可造成终身残疾,布病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人畜共患二类疫病。笔者对布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危害以及全国最新流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应对患病动物进行扑杀焚烧或深埋处理,对传染源净化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监测和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治疗感染人员,达到控制布病的目的,为养殖户和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加工、屠宰、实验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动物布病以流产不孕,生殖系统发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人布病则表现为波浪热、出汗、关节痛、神经痛、肝、脾肿大等症状,该病给畜牧业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2001年我站对全市的家畜布鲁氏菌病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剂布鲁氏菌琥红平板凝集抗原,试管凝集抗原、阳性血清均由中监所提供。1.2被检血清由各县区畜牧兽医站,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对规模猪场、奶牛、奶山羊专业户的动物采血,将血样编号、填好采血样表后,及时送市畜牧兽医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北州部分地区布鲁氏菌病有所回升,给当地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也给畜牧业生产饲养者、经营者等高危人群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为掌握海北州牛、羊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海北州牧科所对辖区的牛羊布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7.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该病具有传染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牛羊一旦感染该病,治愈率较低,终身携带病菌,严重时会患病牛羊甚至死亡。牛羊布病主要由布鲁氏菌引发,会对牛羊生殖器官造成感染,引发牛羊不育、流产及其他病症。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如果误食患病牛羊肉或与患病牛羊紧密接触,可能会自身感染布病。因此,探讨牛羊布病流行传播的风险及防控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畜健康的危害较大。保山市从1959年证实有动物布病阳性,经过几十年的监测净化,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但是,近年来布病在国内、省内呈上升趋势,再次对保山市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分析保山市布病监测净化历史、现状和形势,提出了"高度重视、强化监管、加强监测、严格净化、做好防护"的对策,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全市监测净化动物布病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类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安全的人畜共患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近些年,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呈回升趋势,我国尤其严重,国际上除少数国家主要通过捕杀等处理方式外,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对患病高发区的牲畜进行动物疫苗免疫来遏制该病的蔓延。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布病疫苗,对于该病的防控和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近些年来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及动物疫苗研究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病,尤其是由羊种布鲁氏菌引起的布病,目前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报道的布病病例超过500万。布鲁氏菌已经被CDC列为B类病原体,成为潜在的生物武器。布鲁氏菌也是最常见的实验室源性病原体。布病的流行地域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地和复发地的报道。除了那些牛布病已经根除的国家,布病仍然在许多国家的人和动物中存在。全世界由于布病给动物产品及公共卫生安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虽然许多有效的疫苗正在用于动物免疫,但是还没有理想的人用疫苗可以使用。动物布病的控制将显著降低人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