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不同来源的样品,建立相应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技术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以野生型水稻(O. sativa L.)农林8号(N8)及其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 bsl)突变体农林8号m (N8m)为材料,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并通过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共找到15个差异蛋白点,分为供试材料间差异、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和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等3种类型。结合苯达松抗性比较及苯达松残留分析,推测材料间差异是因γ射线辐照引起基因结构变异,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与氧自由基清除酶系或系统获得抗性相关酶系有关;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与苯达松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98个家系组成的日本晴(粳稻)/Kasalath(籼稻)//日本晴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 BILs) 群体(BC1F10),研究水稻光合功能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基于水稻抽穗后7 d叶片全氮含量(TLN)、叶绿素a/b比值(Chl.a/b)和叶绿素含量(Chl),共检测到8个QTL,其LOD值为2.61 ~ 6.42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因型绿豆叶片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夏播区高产绿豆品种(系)冀绿2号、安9910和低产品种(系)赤峰绿豆、泰来绿豆为材料,对其衰老过程中开花节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豆开花后,随着叶片的衰老,各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叶质重表现出降低—增大—降低的变化趋势,同一时期不同开花节叶片的光合性能自上而下逐渐降低。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冀绿2号和安9910叶片功能期长,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降解较慢,生育后期仍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合性能,这为其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提供了生理基础。进一步分析表明,绿豆产量与花后开花节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又与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开花结荚期间,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功能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延缓叶片衰老,对籽粒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低叶绿素含量突变对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突变体水稻叶绿素含量仅是其野生型水稻的51%,但是其饱和光合值在低氮、中氮、高氮处理下,却比对照野生型水稻分别高3.7%、20.4%与39.1%。为了探究其生理学机制,分别在大田与盆栽试验中,不同氮肥水平研究了突变体材料与野生型材料的叶片Rubisco酶含量、气孔导度、水通道蛋白表达水平、叶绿素荧光、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体超微结构表明突变体材料虽然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体的发育并未受到影响;叶绿素荧光试验结果表明,高光强下,低叶绿素含量突变体并未受到光抑制,光反应电子传递未受影响。气孔导度数据、叶片显微结构观察与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数据表明叶黄突变体具有较高的气孔与叶肉导度;同时低叶绿素含量突变体内较高的Rubisco酶含量也是其在高光照条件下具有较高光合速率的重要原因。产量数据表明,叶黄突变体虽然生育期短,但其产量水平与对照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其高光强条件下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关。上述试验结果表明高叶绿素含量并不是叶片高光合速率的必需条件。在今后的高光效育种中,挑选叶绿素含量适宜的品种更有利于叶片内氮素在其他光合器官中的分配,提高光合效率,最终获得高光效品种。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突变体在高光效育种中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选用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两个水稻品种, 在灌浆结实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 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活性氧活力的动态及成熟稻米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 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明显上升, PS II的潜在活性(Fv/Fo)和PS 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均低于对照, 呈下降趋势; 灌浆结实后期Fv/Fo和Fv/Fm的下降速率最快; 灌浆结实后期抗氧化活力低于对照。同时, 高温胁迫下的成熟稻米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降低, 蛋白质含量升高, 垩白度上升而千粒重下降。高温胁迫下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被抑制, 抗活性氧活力降低, 水稻叶片功能期缩短, 可能是稻米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于2004—2005在江苏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 设置干旱与对照2个土壤水分处理, 每个处理再设置3个氮素水平, 研究了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以期为棉花花铃期干旱时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棉株凌晨叶水势、土壤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胞间CO2浓度(Ci), 但提高了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 a+b)及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干旱处理下, Pn、Gs、Ci、Chl a、Chl b、Chl a+b及Car均以240 kg hm-2氮素水平最高。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初始荧光(Fo)明显升高, 且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II(PS II)量子产量(ΦPS II)、电子传递速率(ETR)与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降低, 干旱胁迫亦增大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干旱胁迫下Fv/Fm、ΦPS II、ETR与qP均以240 kg hm-2氮素水平最高。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叶片蒸腾速率(Tr), 导致叶温升高, 增施氮肥进一步增大了叶温。干旱胁迫降低了棉株各器官干物质重, 而施氮则增大水分胁迫指数。综合分析认为, 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均不利于提高棉花叶片光合性能。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设置的3个氮素水平中,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以240 kg hm-2纯氮, 且基施50%, 初花期追施50%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洒金柏叶色变化生理机制,以期为常色叶园林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以侧柏变种洒金柏优良单株为试材,研究了枝条顶部黄叶和基部绿叶在生长期的叶色动态变化、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10月期间,洒金柏黄叶颜色呈现黄—绿—黄的动态变化过程,夏季出现一定程度的返绿现象。相同月份黄叶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显著低于绿叶,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ar/Chl)含量比值高于绿叶。2种叶片Chl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ar含量先降低、随后变化平缓、最后急剧上升。另外,黄叶的光饱和点低于绿叶,相同光强下,黄叶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绿叶;光合指标随时间基本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3—8月黄叶的Pn显著低于绿叶。而且,光合指标与Ch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Car/Chl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洒金柏叶片呈现黄色可能是Car/Chl含量比值较绿叶高导致。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550-4556
水稻生殖生长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花晴稻(Hwacheongbyeo,野生型),获得了水稻生殖生长期叶片早衰突变体,命名为es-h (early senescenceHwacheongbyeo)。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从抽穗后开始叶片出现锈斑,随着灌浆进程急剧枯萎,到抽穗第五周整株枯死。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es-h突变体的抽穗期、穗长、穗颈度和有效分蘖数均无显著变化,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则显著降低。光合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es-h突变体抽穗后,其剑叶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急剧下降。遗传分析结果发现,es-h突变体的早衰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基因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长臂的44.2 kb物理区段上。本研究为Es-h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穗型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对光合作用影响可以通过叶绿素荧光的变化反应出来,农艺措施中以种植密度和施N量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明显。本研究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穗重型品种‘龙粳27’和穗数型品种‘龙粳25’)为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和4个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光合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重型水稻‘龙粳27’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均显著高于穗数型品种‘龙粳25’。适当稀植和氮肥后移对水稻剑叶的光合特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穗重型品种‘龙粳27’在D2 (29.7 cm×13.2 cm)密度处理下,穗数型品种‘龙粳25’在D3 (33 cm×9.9 cm)密度处理下,N肥后移会显著提高二者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叶片光氧化敏感性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低O_2,低CO_2、光强269μE·m~(-2)·s(-1)的人工光氧化条件处理水稻叶片,观察了不同耐光特性品种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其组份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光氧化耐性的水稻品种比较,以耐光氧化的品种受影响较小。光氧化条件下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的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水平降低,而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处理4~8天,不同品种间以耐光氧化品种的保护酶活性、抗光氧化物质水平下降及丙二醛含量上升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1.
茶陵普通野生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或高产栽培稻两优培九、汕优63、威优46和93-11为对照,测定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抽穗开花期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Pn)以及Pn对不同光强、不同CO2浓度与不同温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Pn在下午极显著高于对照,在高温(40℃,45℃)胁迫下也是如此;光补偿点为22.3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1~23.7 µmol photons m-2 s-1),光饱和点为1 810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93-11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对照材料(1 530~1 628 µmol photons m-2 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O2补偿点(52.7 μmol mol-1)稍高于对照(42.7~50.1 μmol mol-1),而饱和点(644.5 μmol mol-1)则明显高于对照(521.1~581.3 μmol mol-1),羧化效率(0.1511 mol m-2 s-1)显著高于对照(0.1277~0.1384 mol m-2 s-1);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光合性能强于超高产或高产对照栽培稻,且在高温下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韩燕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04-108
为了研究不同谷子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评价其抗衰老能力。以5 个谷子品种为材料,研究开花至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片保护酶POD、SOD、CAT活性和MDA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谷子品种从开花到成熟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一致。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在开花10 天后呈下降趋势,但是POD、SOD和CAT 等保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MDA含量在开花10 天后呈升高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开花后50 天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抗衰老综合评价,从强到弱排序为‘安4585’>‘豫谷17’>‘济谷14’>‘豫谷11’>‘保谷18’。通过研究表明隶属函数法可以进行谷子抗衰老评价,该研究为谷子抗衰老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8077s与抗感的籼稻品种丰35亲本及杂交后自交所得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群分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从210个10mer随机引物,找到两个水稻苯达松敏感池和抗感池之间表现多态性的特异引物——S20和S316,分别产生的标记片段为S20-440和S316-590。它们与bel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132 cM和7.97 cM。对RAPD扩增标记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合成两对特异性的SCAR引物,包含原有的RAPD序列。SC01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423 bp带;SC02引物在敏感单株中扩增出一条606 bp带,它们的SCAR标记与bel基因的连锁距离为10.66 cM和7.04 cM。应用SCAR标记对水稻恢复系进行了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4.
外源细胞分裂素调控小麦生长及衰老特性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BA处理(10 mg/L)使供试品种株高、单株叶面积、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处理后35 d的单株鲜、干质量明显低于对照。6-BA处理各品种的Chl a含量和Chl b含量在测定后期与对照相比表现增加趋势。6-BA处理各品种的光合速率(Pn)下降是其植株干质量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6-BA处理对各品种叶绿素合成和暗反应的负向效应较小,而气孔导度(Gs)表现与Pn趋势相同,表明底物CO2传输能力下降,是6-BA处理植株干物质累积量较对照植株下降的重要原因。6-BA处理增加了处理后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CAT活性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38 1*),表明6-BA处理下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的降低,较大程度上是通过增加CAT活性所致。研究表明,与细胞分裂相比,光合碳同化作用受到过量6-BA的抑制程度更大。生产中,应根据小麦的熟期和叶片衰老特征,合理施用外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浓度和数量。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模式下,4个参试材料在5个关键生育期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均低于淹灌,胞间CO_2浓度(Ci)总体上略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最大荧光(Fm)、暗适应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总体上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最小荧光(Fo)高于淹灌,荧光淬灭系数(q P、NPQ)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低于淹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高于淹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总体上低于淹灌,可溶性糖(SS)含量差异不显著。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整个生育期均无水层覆盖,可能受到水分胁迫,导致其整个生育期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低于淹灌。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主要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以绵阳地区4个水稻品种(组合)为试材,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田间主要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绿素a/b值、净光合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抽穗期,‘成糯88’、‘B6优4761’和‘233A/绵恢768’具有较高的蒸腾速率,而‘冈优725’表现出较低的蒸腾速率;‘冈优725’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说明‘冈优725’相比于其他3个品种在抽穗期具有更低的需水量,在灌浆期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