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策驱动下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介休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剖析了1996—2008年介休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核算出1996—2008年介休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过退耕还林前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和单项功能价值的核算与对比,分析退耕还林政策对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1996—2008年介休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1996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为5.264×108元,2008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为5.649×108元,12 a间增加了3.85×107元,其中2002—2003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巨大,单项功能中原材料供应和气体调节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GIS软件和采用价值系数估值法,分析2005年、2010年及2015年黔东南州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黔东南州水域、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等面积增加幅度较大,水田、有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较多。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负增长,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率较高,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倒"V"形变化;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和净化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降低幅度较大;粮食生产服务价值降低,表明耕地面积流失量较大。各时期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气体调节、净化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89%左右,结果与黔东南州森林面积较大,具有较强气候调节、土壤保持能力等特征一致。剑河县、雷山县、黎平县、天柱县、镇远县和榕江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高于全州,且与其变化趋势与方向相反;岑巩县、从江县、丹寨县、锦屏县、麻江县、三穗县、施秉和台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低于全州,且与其变化趋势与方向一致;黄平县和凯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低于全州,且与其变化趋势与方向相反。有林地、灌木林地与草地面积变化率较低,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明显下降,其提供的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水田和旱地的面积变化较小,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幅度较大,水田与旱地提供的食物生产、原料生产等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较少,其美学景观功能服务价值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脆弱生态环境系统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的影响,还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1995~2005年,滁州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共减少8765.47 hm2,减少速率为-1.53%;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达9829.89 hm2,且增加速度最快,年变化率达1.75%。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滁州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95年的9.2726×109元增长为2005年的9.3310×109元,共增加5.8472×107元,年变化率0.069%。各单项服务价值中,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等服务功能有所减弱,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和娱乐文化等服务功能较前有所增加。通过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对生态总服务价值的波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以徐州市为研究区,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为目的,根据200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敏感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区10年间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水域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8.814万hm2,建设用地增加幅度仅次于水域,增加了7.194万hm2;生态服务价值从2003年的230.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6.10亿元,但200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该变化主要受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水域面积变化的影响;2009以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与GDP、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2009年以后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2009年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损耗生态服务价值为代价。建议今后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巫山县1996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测算了巫山县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和生态敏感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2 515.83万元,年均增长4 723.98万元;全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峡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林地和园地大量增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6.
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定量地考虑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同时为环洞庭湖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根据1996—2008年环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研究成果,结合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环洞庭湖区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区涉及的14个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度经济价值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期间净增加19.01×107元,说明研究区域实施退田还湖还林宏观政策的调整是正确的;单项服务价值变化中食物生产减少量达到5.00×107元,主要是食物生产系数最高的耕地减少造成;敏感性系数分析表明,采用谢高地的生态价值系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间接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近10年(2009-2018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动态度指标观察、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引用价值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林地、建设用地规模分别增加75755.43hm2和102901.64hm2,动态度变幅分别为0.22%和1.87%;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缓慢增长,2018年达到1183.95亿元,其中林地的贡献率最大;水域的生态价值变化率最高,其面积的增加对总价值有较强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文音  林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87-4189,4194
根据1996、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海岛南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6-2009年,南澳县的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南澳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148.64×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18×106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核算陕西关中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结合敏感性指数,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系统核算,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关中地区ESV在1996年为205.71亿元,2007年达到211.82亿元,呈缓慢增长趋势;空间上呈中间低、南北高、西南最高的分布格局,增量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变化趋势,这是自然条件、政策导向与城市化进程博弈的结果。林地、耕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较大的地类,宝鸡市是最大的生态产益区,水文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和气候调节是关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体。1996-2007年的11年内,关中地区单位ESV增加2.97%,人均ESV减少7.21%,环境压力有所增加。【结论】应严格控制城镇用地的扩张速度,积极发展城市绿地,认真考虑人口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环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区1996年、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2000~2005年的增加量为1996~2000年问增加量的6.6倍;间接服务价值大于直接服务价值:其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5年为11359元/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高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玉杰  徐惠  黎德松  龚敏飞  杨绍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95-4197,4280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县GDP每增长1亿元,需新增建设用地23.29 hm2、减少耕地45.32 hm2;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减少耕地173.13 hm2。  相似文献   

12.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迅速,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表现出快速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因子是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land-use database updated with the survey of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use changes in the typical transect area along National Highway 106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8, with a loss of 65.85× 10^3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5.49×10^3 hm^2 per year, and the loss in northern areas was larger; garden land and woodland were gradually centralized to the predominance area with an increment of 25.73×10^3 hm2 and 22.37×10^3 hm2, respectively;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and the transportation land showed the equalized developing spatial pattern; the incre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ial land- use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reate 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旨在了解人类活动对晋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影响,为研究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晋北地区2008—2013 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在ERDAS、ArcGIS 等软件的技术支持下,解译影像处理数据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域近5 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 年期间,晋北地区耕地面积减少62561.10 hm2,林地增加55774.23 hm2,居民工矿建设用地增加22895.49 hm2,草地减少15395.60 hm2,水域面积增加1090.24 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1803.29 hm2。这与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大量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建设、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等人类活动相关。综上,2008—2013 年期间,晋北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6~2009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灰色模型,对昌吉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并根据该模型的独有的特点,预测了其后10年昌吉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昌吉州耕地增加2 664.39 hm2,林地增加1 478.64 hm2,园地增加667.63 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594.07 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72.19 h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52.31 hm2;草地面积减少388.42 hm2,其他用地面积减少10 008.58 hm2。  相似文献   

16.
张红  王振锡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84-11385,11393
通过分析1998~2008年新疆温泉县土地利用详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研究区近11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近11年来,温泉县农业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和园地面积累积增加2855.59hm2,但耕地和牧草地均有所减少。各种建设用地面积也表现为增加态势,其中水利设施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面积为147.31hm2。由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使得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桑秋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117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辽宁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0.337 6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395 9 hm2/人;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由1996年0.300 7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0.269 6 hm2/人;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也不断扩大;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耕地生态超载指数不断扩大,说明目前辽宁省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以兰州市1999~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耕地变化景观指数分析了兰州市耕地变化格局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引起兰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有4种,即开发、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10a间耕地增加最多的方式为土地开发(1 159.75hm2),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159.39hm2),复垦增加为0;兰州市土地减少方式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建设用地等,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5 516.28hm2,建设用地减少3 863.88hm2,灾毁面积1.13hm2,其他原因减少为351.65hm2.兰州市耕地增加的方式单一,优势度相对较高,均匀度低;耕地减少的方式较增加的方式多样,优势度低,均匀度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生产力是影响兰州市耕地变化的3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68-4370
为了制定村级生态安全策略,利用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村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6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041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05 4 hm2。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供给和需求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该村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建成用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用地4项东窑村生态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验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山西岔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风险源,以流域2008和2010两年的矢量化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提取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构建马尔科夫模型,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对流域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按照目前趋势发展,坡耕地和裸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到2020年分别减少至1348.81hm2和763.54hm2;乔木林和梯田的面积则会逐步增加到3985.74hm2和1339.65hm2。耕地改良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取得实质性成果,流域生态将得到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将有效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